<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让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 但是,你回家多了父亲又觉得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篇献给陪伴‘’空巢‘’父母的同学、亲属和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群里百顺子同学刚学会用手机拍照片发到群里,引起了我不经意间的关注,出于一种好奇聊出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同学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去陪伴父母并送去热乎可口的饭菜,让我内心对她的孝顺赞美之余之外,更有一番父母健在的羡慕,我与她说我媳妇给他独居父亲包完饺子送到远在4个小时路程的事儿,有的人说不如给钱,但是我和晓晨子同学一致认为老人最需要是子女的陪伴,常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身边聊聊天!当儿女看到老人吃上自己送去或亲手做的热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时,比送钱显得更为实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尽孝与感恩的体现并不在于钱财供给和物质回馈的多寡、贵贱,而主要是一种情感的交融、心灵的体贴和敬重。古语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为了报答赋予了我们生命的父母,还有什么能比儿女的心,更好、更珍贵的礼物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平时上班教书育人的小荣同学,休息之日上管老、下管小,周六陪陪父亲是必修课,周日去看看儿子,每到周六骑着电动车给独居的老父亲洗洗涮涮,抹抹擦擦,收拾屋子,做顿饭!有时间还陪伴老父亲到处旅游,让亲人安度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来陪陪家中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赵本山的春晚小品《钟点工》,讲述了一个老人孤独寂寞、儿子花钱找来一个陪聊老太太的故事。宋丹丹那句“再唠十块钱”让观众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对空巢老人的处境一阵心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只要有时间就陪着母亲到处旅游,抽出时间回娘家陪陪独居的老母亲。拎着鸡,拿着应季的水果,让独居的老妈乐的合不拢嘴,便和左邻右舍的邻居们说自己养个得力的好女儿。母亲得意和自豪的背后是女儿满桌子的孝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霞无论一天打工做饭咋忙,只要抽出时间就回娘家陪独居的母亲,也成为她每天必须的事儿,也养成了习惯,中午天气好她就把老妈推出去晒晒太阳,陪老妈妈聊聊东家西家的。母亲的健康、开心、快乐就是她做儿女的福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淑杰带着孙子,管着老妈,一旦孙子放假就跑到娘家看望年迈的老母亲,真是母亲的小棉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独居母亲园子里的种植活是干不动了,围柱子抽出点时间骑电动车来回跑5、60华里给老母亲侍弄小菜园子。儿子的孝心是无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的老师,学会了自我排解,平时和自己的学生在群里聊天和同伴到处逛街和旅游,她能够正确看待子女“离巢”,不必为此感到悲伤。子女成年以后离家独立是正常现象,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许多老人要学会了逐渐转变以子女为中心的思维状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保持精神愉悦。肇老师自己过得健康、轻松,是给子女最大的心理安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时时传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媳妇三五天就给父亲打个电话,尽管父亲耳背说话要声音大一点。原来没有手机打座机有时没人接听,媳妇很着急,有一次我媳妇打了几天的电话就是没人接听,后来打到了邻居家才得知电话坏了,这样才放心,那时,每次给父亲打电话都是说几句话就挂了。总是说“我挺好的没啥毛病,没啥事!”,得!听筒那边没声音了。见面问他怎么说几句话就挂了电话,老人说我挺好的,没啥说的..........现在不同了,给打电话问这、问那,打起电话话题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此,离家的孩子能做的就是经常与父母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可以每天打个电话,1分钟就够,聊一些让老人开心的话题,哪怕就告诉他们“我挺好”。另外,不要以为多给老人买东西,就是把老人挂在心上了。“要在精神上多关注,听他们讲讲心里话。人上了年纪,总会有许多感慨,不要嫌父母唠叨,他们会因为你重视他们、重视家庭而对晚年生活充满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里每次包饺子就想起独居的老父亲,多包点饺子放在冰柜里冻上,每次去看望父亲的头一天还要包很多饺子,老父亲年岁大了,平时吃饭都是自己糊弄,更是不爱包饺子吃了,所以每次回老家带去现包的饺子是不可缺少的。孝心是从点点滴滴做起。也就是父母缺啥补啥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家住一个小区的一位老人有着同样的寂寞。今年76岁的闫大娘已经独居生活16年多,3个子女在北京、广州生活。她告诉我,自己“像窝在鸽子笼里一样”,平常很少出门,在家每天做两顿面条。平时子女经常给她钱,寄来的食物总也吃不完,不受饿也挨不着冻,只是“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最盼望过年,像小孩子一样了。”她苦笑道,只有过年时孩子们才能回来看看她,但一过初五,“他们就要回去工作了,又剩下我一个人”,刚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空巢”,原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已被引申为子女离家后的家庭空寂。伴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子女不得不离开父母,远赴他乡工作定居,无形中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留守空巢老人群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放下手头的事物 回家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管你身在何方,在为了什么努力或者在放纵自己,都停一下,放下手头的工作和事物,卸去疲惫,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父母从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平安、健康。回家,看看他们,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夜深人静时,电视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这时,一个深沉的画外音提醒着天下儿女们:“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岁月至此,老噶达同学早已直面人生,手机随拍他呈现出的乐观与豁达。当燃尽青春,白发爬上头,也可以寻找新的生活起点,不透支烦恼不杞人忧天,热爱生活,安度余生。独居的老噶达同学生活的自娱自乐,在群里唱歌每天到城内的转盘打小扑克来打发消磨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真诚希望每一位做儿女的,在即将到来的父亲节放下手头繁忙的事物,腾出时间、带上精心为父母准备的礼物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的身旁说说心里话,抑或像儿时的偎依、像儿时的亲昵又有何不可,或许这更能让父母由衷地欣慰、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节——儿女的心,是最好的礼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手机随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