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看看游记:走进秘鲁

到处看看

<h3>  多年前就把秘鲁放到了一定要去一次的旅游清单上。由于担心去了后会遭遇高原反应,一直没想好什么时候去,直到半年前看到有人建议秘鲁还是要尽早去,我们才做了出游计划。五月底 Memorial Day 长周末终于开启了令人向往的秘鲁之旅。<br></h3> <h3>  飞机从华盛顿市起飞,四个小时后到了中途转机的巴拿马首都国际机场。机场不大,免税商店不少,买东西用美元付款。让我没想到的是机场的东西真不便宜,感觉比美国和一些欧州的机场都贵。<br></h3> <h3>  秘鲁孕育了美州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最强盛的时候曾独霸南美大陆。南至今天的智利、阿根廷境内,向北一直延伸到了今日的哥伦比亚南部。 在没有文字,没有轮轴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印加人曾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印加文化璀璨夺目。直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的到来,毁灭了这个强盛一时的帝国,印加文化犹如流星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烂闪烁却又迅忽而过。 秘鲁有多样性自然风光、亚马逊丛林、安第斯高原、大地画、马丘比丘等印加遗址及著名的的喀喀湖,从而使秘鲁成为世界上最具观光价值的国家之一。我们在秘鲁的第一站是首都利马。<br></h3> <h3>  首都利马气候温和,被誉为&quot;世界不雨城&quot;,年降雨量只有几毫米,整个城市没有排水设施。 位于利马老城中心的圣马丁广场是秘鲁最具有代表性广场之一,1921年开幕,以庆祝秘鲁独立100周年。广场正中央矗立一尊美州独立战争中建有奇功的民族英雄圣马丁将军跃马横刀的塑像。广场周围的建筑都是比较高大的欧式建筑,其中包括精致的圣马丁宫殿。<br></h3> <h3>利马老城的几条街以圣马丁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出去。街道整齐漂亮。<br></h3> <h3>  在圣马丁广场看到了一对情侣在拍婚纱照。秘鲁人、尤其是在高原地区的一般都长得不高,皮肤黝黑,这对俊男美女让我觉得像电影演员。<br></h3> <h3>  利马整座城市建在悬崖边上, 悬崖下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利马最著名的mall, Larcomar就坐落在悬崖边上,里边有望海餐厅。mall 里有不少商店名字看着都很熟悉,有很多国际名牌,价钱也不便宜。<br></h3> <h3>  海岸线的附近,离Larcomar mall 不远有一片开阔的大草地,在那可以玩滑翔伞。导游说滑一次要$80。<br></h3> <h3>  利马的海边有一处以爱情为主题的公园,远远的人们就可以看到一座热恋男女的雕像,雕像的名字也叫作&quot;吻&quot;。公园于1993年的情人节建成并对外开放,里面有蜿蜒曲折用碎瓷砖制作的爱情长椅,鲜艳的色调和甜蜜的诗句,为热恋中的人们表达爱意提供了更好的去处。<br></h3> <h3>  由于被西班牙统治多年,秘鲁大部分人都信天主教,我们很意外的碰上了几个年轻人在用中文向过往的行人传教。<br></h3> <h3>  我们的酒店位于Miraflores,是利马的富人区,沿街的私家花园洋房让人仿佛是在欧洲。<br></h3> <h3>  利马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个美食天堂,这个城市里有200多家酒店却拥有超过2000家餐厅,中餐在秘鲁也算是第二大美食。我们在利马吃的第一顿午饭是导游推荐的,饭菜像是家常饭,非常可口。<br><br></h3> <h3>  在利马游玩了一天后我们飞到了曾经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库斯科是山城,平均海拔3500米。由于担心高原反应而引起头痛,我上飞机前就吃了一片止痛片,还挺管用。 库斯科古城于198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从高处俯瞰库斯科,房屋的屋顶都是橘色的瓦片,看起来温暖又漂亮。西班牙人入侵以后,本想全城重建,后来发现自己的技术跟印加人比望尘莫及,于是非常有创意的扒了上半截,保留了下半截,在一半石头的基础上修建了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现在城内这种建筑随处可见。<br></h3> <h3>  到了库斯科后我们先去看了距离库斯科约2公里, 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萨克塞华曼要塞,历时80年才建成的巨型石头城,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左边的照片中的大石头是库斯科和周边地区最大的石头,约300吨重。要寨建在山顶上,上山的路崎岖,不可想象当年印加人是经过怎样的艰辛,穿凿、切割、打磨把这些体积庞大的石块搬上去的。<br></h3> <h3>  像其他典型的印加建筑一样,在这里印加人没有用任何钢筋水泥,他们利用精湛的石头打磨技术将大石磨成特定的形状,然后紧紧地拼起来。 右边的照片中显示的是十二边形印加石,如其名,有12边(和12角),这种看似随机却经过缜密的计算的建筑方式,反倒比切割工整的石墙要坚固,这么坚实的结构使得萨克塞瓦曼在库斯科历史上几次大的地震较好的保存下来。 现在游客们看到的石阵是它在鼎盛时期面积的20%,西班牙殖民者在市内修教堂时从这里拆下很多大石头。<br></h3> <h3>  印加人近乎完美的砌石技艺,由一块块切割平整的大石头如同拼图一样堆叠起来,石墙镶嵌之精巧令人称绝。<br></h3> <h3>  库斯科是一座古意盎然,别具风姿的城市,古城内印加墙的小街,鹅卵石铺就的小街道,很像欧洲的一些小镇。两侧建在印加石基上的西班牙建筑,让人更加向往了解这叠加的历史。<br></h3> <h3>  在南美洲国家,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也叫&quot;武器广场&quot;。在这里聚集了城市里最重要的教堂和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人们喜欢在广场中心的长凳上坐着发呆、喂鸟。 库斯科的武器广场所在地即印加帝国的中心,也是当时举行重要典礼的场所。殖民时期,西班牙人没有将它毁掉,而是在其周围建起教堂,并环绕广场建立石拱廊。今天,虽然广场面积不到原来的一半,但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印加帝国和西班牙殖民时期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br></h3> <h3>  正好碰上一个重要的天主教节日,武器广场上人潮如涌。有化妆打扮、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做各种表演活动。这些男士们抬着看似很重的圣像一步一步缓慢的走着,很让人觉得新奇。<br></h3> <h3>  太阳神殿被认为是库斯科市内最重要和最雄伟的印加遗址,每年6月底的太阳节庆典从这里开始。 神殿是在印加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帝王Pachacútec统治时期建造的,为的是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敬。建成时太阳神殿外墙镶嵌着黄金,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太阳神殿最令人惊叹的一点是西式建筑与印加遗址的巧妙结合。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库斯科后,在神殿的旧址上建起Santo Domingo天主教堂。两个风格迥异的建筑叠加紧挨在一起,各放异彩,却又让人唏嘘。<br></h3> <h3>  到库斯科的第二天我们要去马丘比丘。从库斯科出发到马丘比丘确实是够辛苦的,晚上半夜三点被叫醒,吃早饭,四点就出发了。 坐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又换成观光火车坐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坐了半小时的接送车才到了马丘比丘古城。好在沿途风景很吸引人的眼球,算是做了一些弥补。<br></h3> <h3>  我们乘坐的观光火车沿着乌鲁班巴河谷前行,车窗外就是水流湍急的乌鲁班巴河。这条路也是当年马丘比丘的发现者美国探险家宾厄姆所走的路。<br></h3> <h3>  马丘比丘在2007年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也被称为是&quot;失落的印加古城&quot;,&quot;天空之城&quot;,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 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在马丘比丘被发现之前,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座神秘古城,西班牙人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对它一无所知。秘鲁独立后100年里也无人涉足,直到1911年,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汉姆发现了这座古城,才使这隐藏了好几百年的秘密公诸于世。<br></h3> <h3>  马丘比丘整个遗迹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在陡峭、荒无人烟的山脊上,印加人建起了自己的城市。或许是因为这里离太阳最近,或许他们的虔诚不为仼何外来因素的打扰。不管是在高处俯瞰,还是在近处细看,马丘比丘都令人感叹、震撼。<br></h3> <h3>  从山顶俯瞰马丘比丘,古老的建筑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在建筑物的下方是落差600米的悬崖,直插到奔腾的乌鲁班巴河。马丘比丘与相邻的瓦纳比丘一起,形成了一个像是躺着的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眼睛,鼻子,嘴巴,轮廓清晰。真是无比神奇!<br></h3> <h3>  马丘比丘古城的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大致分为以花岗岩巨石圈出的一级级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与神庙齐聚的上城区、民居与仓库等并存的下城区。 上城区与下城区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广场一神圣广场,是举行最重要的宗教仪式的场所。在上城区,贵族们的房屋建在缓坡之上,以墙壁的颜色和房间的形状来区分居住者的身份。有的房屋还是带石梯的二层小楼。下城区地势较低,房屋构造简单。<br></h3> <h3>  城中最有名的建筑就是半圆形的太阳神庙。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构造,它能完美地捕捉太阳的运动。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神庙东窗射入,十分准确地投影在神庙地上的大石头上,考古学家推测这块岩石的作用可能就是印加的日历。<br></h3> <h3>  这是拴日石,意思是要把太阳拴住,作太阳的子民,永远不遭太阳的遗弃。当太阳照射过来的时候,石柱产生一个影子,太阳移动,影子也跟着移动。印加人当时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br></h3> <h3>  三窗庙的三扇巨石大窗排成一条直线,三个窗口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的层峦迭嶂,代表了印加人世界的每一个部分 : 地下、天堂和现世。推测三窗庙当年可能没有屋顶,以便祭司随时可以观测星象。<br></h3> <h3>印加人还用水镜通过水的折射来观测星象。<br></h3> <h3>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古印加人用石块在山坡上堆砌成一组组墙,然后填土种植玉米和土豆等作物。 虽然这里是遗迹,但仍然可看出当年发达的气势。印加人还沿山势修筑了750米长的水渠,引山水入城。在满足了城市用水之后又自流于梯田灌溉,极为科学。<br></h3> <h3>  在库斯科的第三天我们去了一个热闹的集市,众多的小吃摊位上几乎每个都有烤豚鼠在卖。烤豚鼠是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秘鲁人饲养豚鼠就跟我们饲养鸡鸭一样普遍,据说每年有6000多万只豚鼠成为秘鲁家庭的盘中大餐。 在库斯科大教堂里面,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被画家Marcos Zapata做了&quot;本土化&quot;的特色修改,盘中的面包被换成了豚鼠。 我没有勇气去尝试豚鼠肉,尤其是看到整只烤豚鼠的样子,让我想起了美国人家里养的,可爱的宠物豚鼠。<br></h3> <h3>在库斯科也遇到了庆祝天主教节日的活动。一群群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随着欢快的旋律舞动着,很有感染力,我们也禁不住参与了进去。<br></h3> <h3>  一个在库斯科小有有名气的厨师为我们表演了炒牛肉。和我们中国人的做法很相似,也用酱油。秘鲁之行让我觉得秘鲁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餐的影响。 19世纪到20世纪初,许多华人经历4个多月的航程跋山涉水到达秘鲁做苦力赚钱。随着奴役时代的结束,很多华人在当地开起了中餐馆,直至今日,中餐馆还被秘鲁人称为&quot;Chifa&quot;(吃饭的谐音)。<br></h3> <h3>  秘鲁是土豆大国。有3000多种土豆和55种玉米 。在库斯科的一个农贸市场里我们看到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土豆。右图的土豆形状让我们觉得很新奇。 秘鲁人吃的白玉米颗粒很大,比我们常见的要大一倍以上,去秘鲁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但吃起来很有味道。<br></h3> <h3>  秘鲁人,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的穿着打扮和长相都很像西藏人。<br></h3> <h3>  在库斯科呆了几天后我们前往下一站,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城市普诺。一大早离开库斯科,大巴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上,沿路一幅幅如油画般的高原美景,减轻了我们一整天坐长途车的困乏。<br></h3> <h3>  的的喀喀湖面积很大。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接地带,是全世界最高的仍在通航的高山湖泊。来到的的喀喀湖的游客大部分都是要参观湖上被称为浮岛的特殊人文景观。<br></h3> <h3>  500多年前,弱小的Uros乌鲁人部落为了逃避印加帝国的迫害而逃到了的的喀喀湖的芦苇丛中躲避,靠吃芦苇嫩芽生存了下来。 他们发现芦苇具有很强的漂浮性能,为了使部落人口更加安全,乌鲁人用芦苇编织大面积的岛屿作为栖息地,还用芦苇造船,造房子,做各种生活用品,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下来。 今天仍有数百人居住在70多座大小浮岛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br><br></h3> <h3>  岛上的居民给我们演示了他们是如何做浮岛的。他们先把漂浮在湖里、带着粘土的芦苇用木桩和绳子连在一起,再铺上厚厚的芦苇。芦苇泡久了会腐烂,所以要一直堆叠新的芦苇在上面。 浮岛的寿命一般是50年。不是每个浮岛上都有厕所,排泄物需要集中处理,才能保护湖水的水质,所以只有一些岛才有,居民需要自己划船到有厕所的岛上去上厕所。真是不可想象!<br></h3> <h3>  我们参观的一个浮岛上面住着6家人。女主人们向我们展示了她们的手工织品。当然我们都买了她们的东西,价钱不便宜,也算是我们对岛上居民的一点帮助吧。<br></h3> <h3>  这两个不是用芦苇做的房子是浮岛上的学校。秘鲁实行全民普及教育,并且带强制性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上学。如果发现哪一家的孩子不去学校接受教育,政府要对孩子的家长处罚。 导游说在秘鲁的乡村,最好、最大的房子是学校。我留心观察了一下,真是这么回事。导游还说秘鲁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国家还给经济困难的家庭一定程度的医疗补助。<br><br></h3> <h3>  离普诺不远,位于Lake Umayo 边有一个开始建于公元前500年的古墓遗址。古墓为上宽下窄的圆柱型。Lake Umayo 被当地人称为圣湖,建筑在湖边的古墓是用来埋葬受尊敬的神职人员。<br></h3> <h3>  第一眼看到圣湖 Lake Umayo 时,我们就被它的美吸引住了。宝石蓝般的 Lake Umayo 美的静寂、纯洁、安详、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这里应该是一个能让人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洗涤心灵的好地方。<br></h3> <h3>  离开普诺后我们前往下一站科尔卡峡谷。一路高原美景。青天白云,驼羊在广袤的田野里悠闲漫步或低头吃草,一派原生态的山地风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美。<br></h3> <h3>路过我们秘鲁之行的最高点4900米,拍照留念。<br></h3> <h3>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活火山喷发🌋<br></h3> <h3>  秘鲁随处可见被尊为神兽的羊驼,这里是羊驼的故乡,它们是秘鲁的国宝。羊驼主要用来产驼毛和羊驼肉。和羊毛相比羊驼毛要更优质,羊驼毛不会让人产生过敏,还防水,不易燃。<br></h3> <h3>大巴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遍布在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的梯田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的&quot;大寨梯田&quot;。这些梯田多是千百年的古梯田,现在仍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br></h3> <h3>  我们在科尔卡峡谷下榻的酒店是一个温泉度假村,四周群山环绕,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仙境般的景色令人陶醉。经历了几天的高原生活,长途旅行,这里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放松、享受的环境。<br></h3> <h3>  科尔卡峡谷是世界第二深峡谷,最深处达3270米。是美国的大峡谷深度的一倍。峡谷顶部是观赏南美秃鹫(当地人称为神鹰)的好地方。 南美秃鹫是世界上最大的飞禽,以腐尸为食,是南美多个国家的国鸟。它们每天会在早晨八点到十点之间出现。站在科尔卡峡谷顶部的观赏平台,人们能从高空俯瞰(而不是仰视)安第斯神鹰自由自在地飞翔。<br><br></h3> <h3>  南美秃鹫的翅膀展开长度可达3.2米,堪称世界上的陆地鸟之最。这样的大鸟体重自然不轻,可达15公斤重。<br><br></h3> <h3>  飞行对它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它们喜欢在峡谷的岩壁上栖息,每天早晨则借着太阳升起时上升的热气流起飞,在峡谷的上空随着气流盘旋寻找食物。<br></h3> <h3>  它们飞起来平展着翅膀,,两端稍稍翘起,姿态十分优美。在这神奇的峡谷中看它们飞翔,震撼之余,还会给人带来一种不可言喻的奇妙感觉。<br><br></h3> <h3>  在等待看秃鹫飞行的时候还看到了小蜂鸟采花粉,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br></h3> <h3>  离开科尔卡峡谷后我们前往的下一个城市是阿雷基帕。头一天晚上在温泉度假村下过雨,第二天沿途的山峦白雪皑皑,别有一番风情。<br></h3> <h3>沿途风光无限。<br></h3> <h3>  在旅游景点和城市中有许多穿着鲜艳印加服装的妇女带着孩子,牵着打扮的很可爱的羊驼,等待与游客拍照。和他们拍完照片后,给多少钱是游客自愿。<br></h3> <h3>  阿雷基帕是秘鲁的第二大城,也是秘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位于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2300米的山谷之中。 阿雷基帕的早期建筑都是由白色火山凝灰岩砌成的,因而也被称为&quot;白城&quot;,城周围火山环绕,有80多座,是一座位于环天平洋地震带上的城市,经常有地震,所以没有高层建筑。阿雷基帕是一座温馨、洁净、美丽的小城市,欧式建筑随处可见。<br></h3> <h3>  圣卡塔莉娜修道院是阿雷基帕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始建于1580年,是一位富裕的寡妇创办的,她从富有的西班牙家庭中挑选修女,修女们以享乐主义在修道院了生活长达3个世纪,直到后来一位严格的修女到来才给予改变。 修道院本身就地取材,选用附近火山两千多年前喷发时产生的火山岩建造,占据了一整条街。是一座集历史与文化于一身的修道院。<br></h3> <h3>  修女院居住分为红蓝两个区域,蓝区各方面条件优于红色区域,供更富裕些的女子居住。一般富人家的二女儿都要服务于宗教,12岁进入修道院学习,如果她选择留下来,16岁要正式成为修女,终生不得婚配。 过去的修女活动非常受限制,她们不能接触外人,只能隔着栅栏窗户和院外的人见面,接受家里人给带的东西。<br></h3> <h3>这是早先修女们洗衣服的地方。<br></h3> <h3>离开阿雷基帕时在飞机上拍的米斯蒂火山。<br></h3> <h3>  秘鲁料理融汇了世界各地的元素,从最早的土著居民,到印加帝国,再到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以及大量的日本、中国移民... 因而行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quot;大杂烩&quot;。 这些年也算游玩过不少国家了,让我没想到是在秘鲁吃的饭感觉是最可口的,连普通的鸡汤面都会让由于高山反应、胃口不佳的我们赞口不绝。<br></h3> <h3>  秘鲁之行我们依然是跟的 Gate 1 旅行社组的团。团里26个人大部分都退休了,年龄最大的78岁。全团只有那位78岁的老人在我们第一天到达库斯科城后,由于高山反应出了状况,但是他第二天仍然坚持和我们一起去了马丘比丘。当然到了马丘比丘后我们团是兵分两路上的山。很庆幸我们决定了现在去秘鲁而不是等到退休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