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行记-022:勐景来——中缅边境第一寨

吴淞烟雨

<h3>往勐海去的途中,一路天高云低。彩云之南,气象万千。的确,云南的云就是这么千姿万态,教人心驰。</h3> <h3>车行近2小时(景洪至勐景来,约130公里),我们抵达久已向往的“中缅边境第一寨”——勐景来。</h3> <h3>勐景来离中缅边境打洛口岸很近。从这里到打洛口岸,也就是5公里的路程。</h3> <h3>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h3> <h3>踏进村寨,眼前就是傣族边民农家乐的画面。</h3> <h3>坐上景区内的电瓶车,第一站就把我们带到了傣族章哈表演的区域。傣族的老蜜桃、老波桃,以富含傣族风情的民间歌舞迎接我们。你可参与她们的舞蹈,和老蜜桃们歌舞互动。</h3> <h3>这张琴,既像古代的竹简,又像汉族的木琴,能敲奏出极具东南亚特点的“叮叮咚咚”的旋律。入夜,你在告庄西双景入口便能听到这种美妙的音乐。</h3> <h3>两位老波桃,敲击着傣族的象脚鼓,敲出了边民迎宾的欢快心情。</h3> <h3>这种建筑,犹如傣族的陶器,既粗放,又别致。</h3> <h3>它的形状类似于蚂蚁的巢穴。</h3> <h3>小屋周围,点缀着一些用绳索编织的萌物。大象,傣族的吉祥物,自然不可或缺。</h3> <h3>其中还分布着十二生肖。萌萌的小猪,正在向游人致礼。</h3> <h3>霍比特人的小屋。</h3> <h3>电瓶车在田野间铺就的平坦的水泥路上前进。</h3> <h3>景深很好!前景是丰收在望的水稻,中景是黛色的山峦,远景是高远的天空和棉絮似的白云。作为曾经的知青,这样的画面,我自然十分熟稔。</h3> <h3>这片稻田里,点缀着“花田-2018”的字样。如果在天上看,想必更有意思。</h3> <h3>斜坡上,还散布着奔跑的动物和追逐的人。诚然,它们也是草绳编成的。</h3> <h3>花田里,是辛勤的农妇。</h3> <h3>电瓶车第二站,我们可以免费品尝形状特殊的粽子。和烧烤、包烧一样,香糯清甜的糯米食品,是傣家人的最爱。</h3> <h3>小亭里还有美丽的莲花出售。这里的莲花,仿佛得到热带雨林气候的恩惠,显得特别丰腴。</h3> <h3>不久,就看到村口莲塘里的采莲人了。</h3> <h3>假如是采莲女,画面或许会更有“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境。</h3> <h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种青紫色的睡莲,显出了特有的高贵气质。</h3> <h3>田田的莲叶,铺满了池塘,绿意盎然,充满生机。</h3> <h3>这里有好几个池塘,每一个池塘的花色基本是同一的。</h3> <h3>然而,各个池塘中的睡莲却各有各的颜色。</h3> <h3>采莲人摩托车架上,已经斜躺着一束束美丽的睡莲。</h3> <h3>电瓶车小哥把我们送到终点。一条褐红色的河流,蜿蜒在我的镜头里。</h3> <h3>这条江名为“打洛江”。江的这里是中国,江的对面是缅甸。</h3> <h3>傣族村庄里,一般都有这样一棵古老高大的菩提树,它是傣家人的“神树”。</h3> <h3>神树下,伫立着一座编号为“229”的界桩。</h3> <h3>这个界桩上标注着“1993”的字样。</h3> <h3>游客到这里,都会背倚缅甸的青山,在这个界桩前留影。</h3> <h3>离开界桩,转为步行。我们安步当车,走向傣族村寨。</h3> <h3>这个傣族村寨,给人的感觉是:安静、整洁。</h3> <h3>寨子中有一些新建的建筑物,但可以看出,这些建筑物的建造是有一定规划的,尽管材质比较现代,但形制还保持着傣族的风格。</h3> <h3>从这条栈道拾级而上,就进入了勐景来的寨子。</h3> <h3>勐景来虽然保留着傣寨的韵味,但她又不像一些原生态的傣寨那样凌乱,那样缺乏规划。走进寨子,地上干干净净,见不到一点难以入眼的杂物。</h3> <h3>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些经意或不经意的装饰,有一种艺术的情调。</h3> <h3>五星红旗飘扬在傣寨中央,在这里(对江就是缅甸)显得特别有意义。</h3> <h3>蓊蓊郁郁的大树,为勐景来送来一片片绿意,为村民和游客送来一片片阴凉。</h3> <h3>傣寨里,这样的神龛也是必不可少的。</h3> <h3>傣族人几乎全民信佛,所以,绝大多数都很善良,也很谦和。</h3> <h3>寨里傣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h3> <h3>吊脚楼——干栏式建筑,是傣家人不变的栖居方式。</h3> <h3>昔日,傣家人住在楼上;楼下则是他们饲养牲口的地方。如今,楼下成了“车库”;不少吊脚楼的楼下,都停放着私家轿车。</h3> <h3>静谧的傣寨,有这样一位穿着筒裙的女性婷婷袅袅地款步走来,就是一幅风情浓郁的画。</h3> <h3>勐景来村寨还有这样的“独树成林”景观。</h3> <h3>所谓“独树成林”,即由一株高大的榕树,其下垂的气生根长成的新树干可达数十根甚至上百根,形成一片小树林。这是北回归线以南特有的植物现象。</h3> <h3>在打洛镇还有“独树成林”景区,那里的大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2001年初来版纳的时候,我曾前去观赏。</h3> <h3>村寨里的佛寺、塔林、菩提树、古泉,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特色。</h3> <h3>经人推荐,我们去老村长家用午餐。</h3> <h3>在对外开放旅游的傣寨,你要找就餐的地方,只要看到门口挂有这样一串两串傣陶罐的,那就可以前往品尝傣餐。</h3> <h3>老村长家的楼上,悬挂着这样一些植物,其秀色可餐,让人胃口大开。</h3> <h3>用餐罢,我们来到勐景来佛寺。</h3> <h3>勐景来佛寺,是打洛镇33所佛寺之首。</h3> <h3>根据傣族民间史料记载,勐景来佛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州内较为古老的佛寺之一。</h3> <h3>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里,勐景来佛寺出现过许多高僧大德,佛寺旁的101座塔林就是为纪念历代高僧长老而修建的。</h3> <h3>由于佛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勐景来佛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它成为了一个“既传统又国际化”的文化交流窗口。</h3> <h3>据称,近年来,勐景来佛寺恢复了很多傣族地区原有的传统风俗、节日,并在佛寺中如期举行,如:傣历新年浴佛、南传佛教传统托钵、雨安居期间的“赕经节”、傣历月圆夜村民们到佛寺集合诵经祝福及朝拜佛塔等。</h3> <h3>佛寺的装饰,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南传佛教的寺庙中,不乏这样有趣的佛教人物。</h3> <h3>这样的佛教人物造型,很萌,使佛寺显得更加平易近人。</h3> <h3>佛寺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分享和传播傣族传统文化。例如印发传统文化的书籍,免费结缘大众。</h3> <h3>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勐景来佛寺的“贝叶书院”得以建立、完善。</h3> <h3>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3000多册,其中大部分是信教老百姓和社会人士捐献的佛教经典,包括极其珍贵的《中国贝叶经全集》,傣文《三藏经》等。</h3> <h3>步出勐景来佛寺,回到出入村寨的主干道。</h3> <h3>主干道一侧,有这样一座宽敞的凉亭。据我的经验推测,这应该是勐景来村寨用来表演傣族特有的说唱形式“章哈”的舞台。</h3> <h3>路边的小品也很有意味,这架小水车,通过水流的作用,使得摇水车的“人”能够前后活动。</h3> <h3>这尊路边蹲着的傣家妇女的雕塑,使人联想起莫言一部小说的书名。</h3> <h3>“章哈”亭前的绿茵上 ,有一尊金色的坐佛。坐佛的身后,撑开着一把大伞——它是不是所谓的“华盖”呢?</h3> <h3>趺坐的大佛,保护着勐景来的村民和往来的客人。</h3> <h3>金色的塔群,是西双版纳州的地标之一,也是勐景来傣寨的LOGO。</h3> <h3>我之所以一心要来勐景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在旅游画报、旅游网媒看到的金塔群画面的“感召”。</h3> <h3>今天,终于如愿以偿。</h3> <h3>这金色的塔群,在丽日下闪耀着西双版纳的光辉。</h3> <h3>我们怀着因满足而愉悦的心情,在高天上流云的陪伴下,结束勐景来的旅程。</h3> <h3>勐景来于2010年2月被评定为“云南省首批5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于2013年1月被中国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h3><h3>勐景来,勐泐景色扑面来!——是的,我来过、看过,而且拍下了这些照片,写下了这些文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