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延安楼,对我而言很是陌生,凭县志记载知道“延安楼”乃平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土楼。“土地平起万丈楼,楼里自古住王候”,延安楼是聚绳武楼般精美,还是赛六成楼般气派,又或是与哪位王侯相关?好奇心激起我探访的欲望。</h3><div> </div><div> </div> <h3> 延安楼坐落在小溪镇新桥村后巷自然村。周末约了几个摄友,骑着摩托车沿着曲折、两边尽是民房的小巷行进百余米,延安楼豁然出现在眼前,乍一看给人满目苍夷的感觉:斑驳陆离的墙体,伤痕累累的门槛,杂草丛生的门顶,摇摇欲坠的瞭望口,透过楼门看到新旧杂陈的楼房……</h3> <h3> 走近延安楼,是沧桑背后宏伟构架与精美细节的完美结合。城楼由打磨光滑的条石砌成,足有四五米高,拱形楼门外用石条垒成又一门柱,上面嵌套一根长条石,刻有“明万历葵未年(1583)”。门牌坊“延安楼”石块背部嵌于夯土墙内,牌坊左右两侧石画阴刻明代人物,整个楼门前部由四根立柱支撑,面阔三间,左右对称,条石层层叠加,错落有致。楼门顶部呈双层屋檐状,瓦片式翘角石搭配两边翘起的鱼龙图案,栩栩如生。楼门正上方安放寓意“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石葫芦,整个楼门一气呵成,美轮美奂!<br></h3><h3> 看到如此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我不由得震惊,这么多连体条石是如何安放上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的艺术珍品!</h3> <h3> 石门右侧静卧一口古井,井沿由四块Z字型石板互扣而成,几个妇人蹲在古井边,淘米、洗菜、清洗家具。看着清盈盈井水在她们指尖雀跃,仿佛天地间所有一切都那么的灵动鲜活,又仿佛是现实与历史的融合,忽然间突生一种穿越之感。我忍不住俯身观井,井里盛着一片蓝天。</h3> <h3> 踏入楼门,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条条约三米长的青石横向铺展开去的道路,路沿再由条石纵向包围,楼内呈正方形,共18间。楼门前是特色石阶,石头铺成的排水沟,石头桌子,圆方大小不一的石头椅子……整个延安楼着实就是一个石头的天下!</h3> <h3> 恰逢端午前夕,石桌旁聊家常包粽子,笑声朗朗,其乐融融! 土楼人家好客多!看到有客来访,主人便停下手中活儿,泡茶热情招待我们。几杯茶过后,楼主就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延安楼的历史沧桑:楼主祖上张宽,字周弘,号安节,明代琯溪人。张宽28岁中举人,35岁为进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保定监察御史,为人耿直无私,乐善好义,为官一任,清廉一方。1462年卒,1463年冬至由其子护送至平和,葬于旧县,至今其陵墓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但说到延安楼前景时,楼主流露出了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有更多的人士去关注关心,让延安楼恢复如初!</h3> <h3> 确实延安楼有点不堪入目了,有些房子房梁坍塌,墙头杂草丛生,屋檐腐朽,墙身风霜雨侵蚀坑洼不平,岌岌可危……</h3> <h3> 延安楼是平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千百年来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幸好延安楼的历史和现状,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呼吁,有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修复延安楼指日可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延安楼能以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