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王国,曾经称霸欧洲,打败过俄罗斯,占领了莫斯科,厉害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8世纪后就不行了,被俄罗斯统治成了附庸国,最终遭到吞并。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宣布独立,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h3><h3>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首都维尔纽斯。</h3> <h3>离开波兰边境小城比亚维斯托克,车行不久就到了立陶宛边境,两国同属欧盟边境不设防。</h3><h3>在边境附近我们吃了午餐,特色地方餐波兰-立陶宛饺子。</h3> <h3>边境</h3> <h3>小憩</h3> <h3>特色餐厅</h3> <h3>猜猜门后面是干什么用的房间?</h3> <h3>波兰.立陶宛饺子</h3><h3><br /></h3><h3>有人说:这俩个国家好像老是分不开,很多东西都一样?,对了,因为历史上他们曾经是一个国家,并且都是"斯拉夫"民族。</h3> <h3>饺子馅是猪肉,皮是土豆泥做的,个头有鹅蛋大小,比较油腻不太合中国人的口味。</h3> <h3>烤肉餐,这个还不错,好吃。</h3> <h3>门后面是洗手间🚻</h3> <h3>首都-维尔纽斯是立陶宛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是"北方雅典"。主要是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老城,保留了几乎所有欧洲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和古典风格自然地融为一体。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老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br /></h3><h3>城门教堂,修在城门上的教堂</h3> <h3>圣彼得.圣保罗大教堂,建于1408年,是一长方形的哥特式大教堂。立陶宛著名的主教、诗人瓦兰裘斯葬于教堂内。后来不断改建,200年间,教堂的外型和构造逐渐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建筑特色。教堂塔楼高41.9米,内设有9个祭坛。</h3><h3>教堂以雕刻精美而著称。</h3> <h3>几百年前的油画</h3> <h3>鸟瞰老城</h3> <h3>行走的"贝斯"</h3> <h3>流动的歌</h3> <h3>不动的摩托</h3> <h3>"共享"的车</h3> <h3>街头转角遇见她</h3> <h3>转过头来是大妈?</h3> <h3>维尔纽斯大学,全称为维尔纽斯卡普苏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1579年,比莫斯科大学早建176年,是东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h3> <h3>纪念立陶宛独立100周年,1918-2018大日子。</h3> <h3>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几个世纪来一直是天主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教堂</h3><h3>教堂正面山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了望塔,内存17座钟表。苏联时期教堂改为美术馆,独立后恢复原貌。教堂还存了14世纪末哥特式水彩壁画,14-20世纪初教堂用具。教堂下面的地宫内安葬着维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国王日吉蒙塔斯的两个妻子,保存着国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脏。</h3> <h3>墙上供奉着装殓主教的棺材</h3> <h3>雕塑中间的狼,指引立陶宛大公在身后的小山找到了泉水,即刻定都于此。</h3> <h3>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盛产琥珀。立陶宛是世界主要琥珀产地,这里的琥珀质量优良,产量大概是世界琥珀产量的80%。</h3><h3>4000万年~5000万年的松脂化石。那时候陆地气温急剧上升,炎热导致了波罗的海沿岸森林中,一种独特的松树(已灭绝),大量分泌粘稠的树脂,伴随着后来的地壳运动,大片森林沉入海底在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树脂硬化后就变成了琥珀。</h3> <h3>可以使用银联卡</h3> <h3>可以打折,但不按重量卖,一件一个价钱,如果一定要折成重量-克,大概是18欧元/克,比国内要便宜很多。</h3> <h3>特拉凯水上城堡,城堡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远观非常美丽,城堡面积不大,但城墙十分坚厚,城堡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由小桥通往内城。14-16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大公曾在此居住。</h3> <h3>历史课</h3> <h3>城堡内部</h3> <h3>几条腿?</h3> <h3>十字架山,在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据说,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念珠。2004年十字架的数量约有10万个,2015年已超过20万个。</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h3><h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h3> <h3>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搬走新的十字架,并三次用推土机推平这个地方。</h3> <h3>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罗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在此演讲,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h3> <h3>天气很应景,我们来的时候一直哩哩啦啦下着雨,刚要拍照雨就停了……。</h3> <h3>离开"十字架山"我们继续乘车向北走,下一站-拉脱维亚。</h3><h3>再见立陶宛。</h3><h3>2018.5.11-5.22波罗的海三国行。</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