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甘南川西风光</p><p> 2018年5月28日至31日,市摄协老年摄影俱乐部和老年大学摄影班的部分会员、学员共29人,参加了武威华泰旅行社的《拉卜楞寺、郭莽湿地,郎木寺、瓦切塔林、唐克黄河九曲十八弯、扎尕那四日游》。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甘南州南部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甘南州下辖合作、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七县一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7万人,藏族占54.2%。这条线路和景点我先后已去过四到五次了,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p> <p>甘南、川西摄影团队成员:张延杰、王 曙、张亦军,邓爱民、张连科、于 玲、顾永良、张玉英、高兰芬、马建辉、沈 波、侯玉生、任成秀、赵国才、党存英、李培荣、吕勤生、沈明清、李建忠、邵金娥、张 亭、沈小英、张彦生、杨宗茂、周进学、张福文、白 斌、吴玉珍、刘 清、张菊花(领队)。(第一排左起第2人为作者)</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边,拉卜楞寺的全称是"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是:西藏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夏河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学学府。鼎盛时僧侣达4000余人,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样呼图克图。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院现存着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建于1710年。占地面积1300亩。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之一。有五座学院、七大佛殿和佛宫,规模宏大。全寺佛像达二万四千多尊。舍利宝塔殿有一世至六世嘉木样(活佛)灵塔,全用金银制成。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崇楼广宇,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其中,以六大扎仓最为著名。扎仓,藏语意为学院。六大扎仓即六大佛学院:修显宗的闻思学院,修密宗的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修天文的时轮学院,修医药的医药学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刚学院。其中,闻思学院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赞干布像;正殿悬“慧觉寺”匾额,为清乾隆帝敕赐。正殿11开间,宽l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时念经。殿内挂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灯百余盏,香烟缭绕,一派佛国气象。寺中还有两座讲经坛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珍藏文物数万件,藏文经典6万余册。</p> <h3>拉卜楞寺</h3> <h3>拉卜楞寺</h3> <h3>拉卜楞寺贡唐宝塔。贡唐宝塔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原名现见解脱大金塔,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像而享誉海内外。贡唐宝塔共有五层,高达31.33米,塔呈菩提式,占地2144.16平方米,由塔刹、塔瓶和塔座组成。塔刹是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铜浮雕鎏金八大菩萨;塔座是琉璃瓦装饰的三层四角形建筑。宝塔外形金碧辉煌,内部构造精巧,塔内正中是二层相互贯通的四座佛殿,供历世贡唐仓灵塔或木雕镀金像,并藏有两万余卷佛经。殿顶供阿弥陀佛、二世嘉木样和千佛铜像。贡唐宝塔建成于1805年,由拉卜楞寺著名学者三世贡唐仓·贡曲丹贝仲美大师着手创建。1806年,清嘉庆皇帝御赐“佛光普照”匾额一块。后经四、五世贡唐仓大师耗费巨资,数次修缮,在建筑艺术与宗教意义上达到了完美神圣的境界。</h3><h3><br></h3> <h3>拉卜楞寺贡唐宝塔金顶</h3> <h3>拉卜楞寺贡唐宝塔金顶</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信众</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p>拉卜楞寺拔动转经筒转经的藏民。转经筒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转经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手摇式的,另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轮架上的。这是布达拉宫西墙外的一排转经筒。无论是手摇式的,还是寺庙里固定式的,转经筒的结构大同小异,它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的经文。在奴隶制时代,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诵经一遍。转经筒有一个能转的軸,每当转到一定圈数时,就要更新,这样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诵经文的遍数。尽管手摇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以为还是无法与大转经筒相比,因大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因而大的转一圈比小的转一圈积累的功德要高得多。这样一来,人们除了热衷随时随地转动手摇转经筒外,还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寺庙转更大的经筒。</p>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转经的藏民</h3> <h3>拉卜楞寺的喇嘛与觉姆</h3> <h3>拉卜楞寺磕长头的信众</h3> <h3>拉卜楞寺磕长头的信众</h3> <h3>拉卜楞寺磕长头的信众</h3> <h3>拉卜楞寺休闲的藏民</h3> <h3>郭莽湿地公园丹顶鹤雕塑</h3> <h3>郎木寺。郎木寺是甘南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管辖的一个小镇。小镇中间有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小溪虽小,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的寺院名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简称郎木寺,属甘肃省碌曲县管辖。江南的寺院全称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简称格尔底寺,属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管辖。格尔底寺内供奉着第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灵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镇寺之宝。这两个寺院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寺院的所在地郎木寺镇虽然属于甘肅、四川两省分治,地图上也有明确的界限,实际上两省百姓混居,界限很难界定。</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h3>郎木寺</h3> <p>作者在廊木寺留影。</p> <h3>郎木寺大经堂</h3> <h3>郎木寺大经堂</h3> <h3>郎木寺的大殿</h3> <h3>郎木寺的佛塔</h3> <h3>郎木寺磕长头的藏民</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二鹿听经雕塑</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装饰</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装饰</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装饰</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装饰</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装饰</h3> <h3>郎木寺大殿上的窗户</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喇嘛</h3> <h3>郎木寺的转经人</h3> <h3>郎木寺的转经人</h3> <h3>郎木寺的转经人</h3> <h3>郎木寺镇的民居</h3> <h3>瓦切塔林。瓦切塔林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瓦切塔林在一个丁字路口,北距唐克黄河九曲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1982年和1986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曾经两次到过瓦切塔林。瓦切是藏语"大帐篷"的意思。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的塔林。在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经幡是藏区的一种图腾,是藏民在布、麻等纺织品上印上经文,然后将其分布在山巅、路口、寺院、河边等地,拉经幡的意思是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相同,其它地区的经幡大多拉成一条条线形,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成一顶园帐篷似的,而且瓦切经幡群的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常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p>瓦切塔林的经幡。经幡,又名风马旗,藏语叫“隆达”。它有“蓝白红绿黄”五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大地,所以顺序不能改变。幡上印有经文、佛像,或者是一些吉祥的图案。它的传说有很多种,流传最广的是这一段:“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中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手中。凡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所以,悬挂经幡就象征着藏民与神佛的沟通,可以达成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藏民说:经幡在,神明在。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是诵经一次,也是向神明祈求一次。因此,它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是藏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瓦切塔林</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黄河九曲第一湾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的唐克镇。是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三省的交界处。唐克鎭的海拔3600米,景区最高处观景台的海拔4000米。黄河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在这里的草原上根据地形拐了许多弯,缓缓地流过唐克镇。这里有一个叫做索克藏寺的寺院,寺院背后的山坡上,修有登山观看黄河九曲第一湾的覌景栈道。沿着木质栈道攀上小山包,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非常神奇,非常壮观。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四川省境内时在唐克镇形成九曲十八弯的第一个弯。在四川省的边上绕了一下,又流回了青海省。黄河九曲第一湾是大自然的杰作,鬼斧神工,景色如画,日落尤其出色!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我先后四次到过第一弯,欣赏和拍摄了这个天下独有的美景。</h3> <p>黄河九曲第一弯旁边的“索克藏寺”。索格藏寺的藏语为“扎西特钦伦”,意为:“吉祥大乘洲”。始建于1658年,面积7.6万平方米,僧侣200余人。</p> <p>黄河九曲第一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第一弯被誉为神奇的九曲黄河立体大乾坤图,黄河流经时形成的一个S形大弯道,恰似《周易》中阴阳太极图。它与藏族本教(“卍” )和藏传佛教(“卐” )的“生命轮回”或者“日月轮回”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九曲十八弯景区山上观景台“天边云梯”号称“天下第一梯”。海拔3447米,梯高158米,长538米,共有14台扶梯。</p> <h3>黄河九曲第一弯。</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山上的箭垛</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随拍</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随拍</h3> <h3>黄河九曲第一弯随拍</h3>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的海拔2682米。最高处的山峰海拔约4500米。扎尕那,是藏语石匣子的意思,扎尕那的地形比较特殊,既像一个巨大的宫殿,又似天然形成的巨型城堡,所以又有石城和阎王殿之称。扎尕那在历史上由于地形复杂,交通闭塞,一直不为外人所知。1925年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到了扎尕那,拍摄了许多照片,照片发表后,扎尕那才为世人所知,扎尕那三面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山峰,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半山坡的藏族村落里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寨内嘛呢经幡迎风飘扬。东哇村和拉桑寺院坐落在石城中央。城内左上角还有一道出城进山的北门,由石山断裂形成的陡坡状石质狭道,南北走向长约百余米,宽约仅数米。石峡两面是垂直挺拔的岩壁,一泓溪水悬泻而下声响如雷。石城正南方是一道石山对峙的城门,扎尕那四个村庄及洮迭古道必经此门。城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十里峡谷恰似城外长廊,长廊南端高竖着两道百米高的对称岩壁,形成一座宏伟的石城前门,称为鬼门关。扎尕那藏寨内的居民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作者先后五次到扎尕那游览创作。</p>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人间仙境扎尕那</h3> <h3>休闲的藏民</h3> <h3>休闲的藏民</h3> <h3>休闲的藏民</h3> <h3>聊天的藏民</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藏人</h3> <h3>藏人</h3> <h3>行色匆匆的藏民</h3> <h3>骑士</h3> <h3>若尔盖草原</h3> <p class="ql-block">若尔盖草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策划/張亦軍</p><p class="ql-block">摄影/張亦軍</p><p class="ql-block">撰文/張亦軍</p><p class="ql-block">编辑/張亦軍</p><p class="ql-block">制作/張亦軍</p><p class="ql-block">背景乐/《那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