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总有一些话语来自平凡的家庭,却拥有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h1><h1> —朗读者</h1> <h1> "父爱"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小学时,每次作文让写父亲,提起笔,总是先描写父亲的外貌,那时候的父亲,很年轻,伟岸,是一家人坚实的保护伞。如今,看着父亲满头刺眼的白色,如沟壑般的皱纹,心中涌起万千心痛的感觉。父亲说过的话也如最深刻的散文诗,烙印般永远刻在心上……</h1> <h1> 我的父亲出生在五十年代末,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由于兄弟姊妹多,没有读太多书。但是他睿智,幽默,亲和,在我们村很讨喜,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跟父亲闲聊,每次有人和父亲谈心,母亲总是抱怨,耽误了农活,骂父亲"王白谈",说父亲"屁股重"。这时候父亲总怼母亲"你住山顶上去"。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当时父亲除了善意的陪伴朋友,更多的是慰藉自己,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一直负重前行,哪怕是倾听别人的不易,也是父亲缓解压力的方式。</h1><h1> 在对我的教育上,父亲毫不松懈,我五岁就被送去读小学,那在当时还是个尿裤子的年龄。从记事儿起,父亲总教育我:好好读书,农村孩子,读书是唯一出路。记得我读小学时,父亲每晚回家,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如果没写完,点着煤油灯也要陪着我做完作业(那时候停电是常有的事儿)。</h1><h1>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今生就是来还女儿前世的情债。这浪漫的,对父女情感的诠释,如今,我信了。</h1><h1> 小时候,我特别馋嘴,总是打着买文具的旗号,问母亲要钱。然后,跑到路边老奶奶的摊点买上一块糖吃。写字的铅笔变成了铅笔头仍然将就用。父亲看见了,也看出了我的伎俩,瞒着母亲,单独给我钱,让我既有糖吃,又有长铅笔用。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每月不多的烟钱,为此,父亲戒了烟。</h1><h1> 父亲就这样惯着我,我依恋着父亲,一直幸福着直到长大。</h1> <h1> 我最终辜负了父亲,没有把书念好……</h1><h1> 每逢开学季,条件好的女同学总有父亲陪着,拎着行李,送到学校,可我一直是独来独往。不知从何时起,现在想想也不知道是不是虚荣心,我开始不想让同学们看见我的草民父亲。</h1><h1> 有一年夏天,正直雨季,父亲没什么农活可做,就炒了咸菜肉丝,给我送到学校。看到父亲的一瞬间我并没有惊喜,也没有关心,只是很不好意思的拉着父亲出了校门。父亲很失望,一顿饭下来一句话没说,留下咸菜落寞的走了。回到寝室打开饭盒,我看见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顿时,我的心里一阵刺痛,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嫌家贫的狗。</h1><h1> 如今,我也用这句话来教育女儿,"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h1> <h1> 如今,父亲已经到了花甲的年龄,我反而特别喜欢和父亲独处的日子,带着他吃吃饭,喝喝酒,公园转转,出去旅游,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挽着父亲的胳膊,又有了小时候的依恋。</h1><h1> 但是, 此时,我分明成了泼出去的水,每次留他多玩几天,他总说:我家里还有事儿,你有自己的日子,只要你过的好,我就安心了。我知道父亲不想给我添麻烦。有几次,我强留父亲,他就找借口说:你妈也不容易,我回去帮她做点儿事儿。</h1><h1> 我知道这就是无私的,不求索取的父爱。</h1><h1> </h1><h1> </h1> <h1> 父亲的话未经修饰,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成了我生命中的散文诗。</h1><h1> 于是,我把它盛进了酒杯,滴滴甜蜜;把它写进了文字,湿了笔记;把它穿在了身上,温暖合体;把它托付于清风,春风化雨……</h1> <h3>文:敏</h3><h3> 不同的年龄段对父爱的诠释,完全不同,在2018的父亲节来临之际,仅以此文,感谢父亲的言传身教,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