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沧桑岁月(原创之一)

霁月幽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姑姑手机拍摄(地点:家乡)</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那年月的父亲</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霁月幽兰</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的父亲,出生在1950年农历11月29日。十四岁就求学在外,品学兼优,但初中毕业,正赶上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就回家务农了,文革结束后没再深造。那时爷爷奶奶的身体都不太好,尤其在那个非常时期的年代,三更半夜就把爷爷叫走,说是去调查,弄得一大家子人提心吊胆,生怕发生意外。还好,几次的调查都没啥事,但这次经历给我的家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的唯一选择就是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做这个家庭的顶梁柱。</h3> 作为年近古稀的父亲那一代,曾深深感受过那沧桑岁月里的艰辛与不易。他们都承担着一大家子的前途及使命。在平时和老父亲闲聊家常时,他经常给我讲些,过去他那年月的许多事情。 <div>  使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二叔高中刚毕业那会儿,当时农村下来的高中生有5人,除了二叔以外,另外4人都被推荐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唯独二叔自己没被推荐,在生产队干农活。当时老爸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别说二叔的心情了。正在家人苦闷之余,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好消息传来了。这让老爸很高兴,就鼓励二叔去复习参加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叔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复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学校,从此就改写了二叔的整个人生。 </div><div> 其实,按要求父亲也能参加高考的。当二叔考完把高考卷子拿到家里,父亲基本都答上了。但是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是走了,家里那片天就会塌的(这点在姑姑写的——《大哥擎起亲情一片天》的散文中可足以证明),还有之前的二叔及后来的老叔老姑都不会考到转变他们(她们)人生的学府。父亲的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轨迹——留在家里操持一家老小的生活……</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因 在那个年月还是大集体,挣的是公分钱,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何况自己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是十几口人,上学的也多。要想自己挣点钱,是很难的。但不管有多难,父亲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筹学费。他给我讲过,在78年的初秋,因急着筹学费,家里也没钱,也没地方去弄,他就把自家园子里还没太成熟的葵花采摘下来,然后用小木棍一点点的打下葵花籽,没等晾干就用布袋子装上,背着就徒步到离家25里以外的粮库去卖。因为那个年月农村还没单干,家里没车没马,不管去哪里办事,自己都要徒步出去。等好不容易走到了粮库,可那里的管理人员说,还没到收购的季节,价格还没定,暂时还不能收。父亲听了,心里又急又失望。最后再没办法的情况下,找到了他的老同学刘宝海刘大伯,说明了情况。刘大伯当时就是那个粮库里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之后,替父亲再三的和粮库管理人员说情,后来终于答应收购,按77年的价格收,但必须得晾干了才能要。父亲听后,心里面当时就升起了一轮暖暖的太阳,甭提多高兴了。接着他就跪在地上爬着一点点的把所有葵花籽都薄薄的铺开晾晒,足足晾了4个小时,才算是勉强卖掉,换回了将近38元钱,就急匆匆的赶到当地的邮局把学费寄了出去,等走回家已很晚了。这件事父亲除我之外和谁都没提及过此事,说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问心无愧就好。是啊,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不爱啥事都挂在嘴上,完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说话,因为他所做的一切,父亲认为都是应该的,每一件事都已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刻下了清晰的烙印,谁都无法抹去亦不会忘记……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二叔考取之后,紧接着就是老姑和老叔也给老爸带来了无比的惊喜,都先后通过各自的努力双双也都考入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院校。这是老爸一生引以自豪的事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我曾问过父亲,后悔当时的选择吗,他的回答是坚定的:不后悔。接着说,如果当时他要选择考学,肯定能出息,但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就不好过了,所以就自愿放弃了参加当年的高考机会。<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父亲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却能成全我们这一大家人。现在想来,父亲的选择是值得的。父亲没啥豪言壮语,只是想他所想,做他所做,尽到了一个做儿子的孝心,做哥哥的职责,做父亲的承担。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就这么坚强的扛过来了。父亲无怨无悔默默的为这个家付出他的担当与艰辛,真正做到了长兄如父的榜样!(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