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产业调研

英雄神仙

<h3> 2018年4月,留坝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在县内进行了中蜂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中蜂产业发展情况。6月7日,调研组从汉中启程前往湖北湖南进行中蜂产业调研考察(附调研报告)。</h3> <h3>湖北房县</h3> <h3>湖北神农架林区神农氏蜂文化研究院</h3> <h3>以下是湖北神农架蜂蜜产品</h3> <h3>蜂旅融合</h3> <h3>以下是湖南郴州桂阳县蜂产品开发相关情况(红色土壤)</h3> <h3>留坝蜂蜜,太子岭夜间取蜜</h3> <h3>留坝蜂蜜,产自深山源公司太子岭养蜂基地</h3> <h3> </h3><h3><br></h3><h3><br></h3><h3> 留坝中蜂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h3><div> (讨论稿)</div><div><br></div><div> 为了我县中蜂产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和发挥为群众增收的作用。为此,县政协将中蜂养殖、蜂产品销售情况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任务。九届七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了《关于对我县中蜂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课题,并经九届第十一次主席(扩大)会议研究决定,由经科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以及农业局、养蜂专家、蜂产品销售企业等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中蜂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由政协领导带队,于4月17日至19日,在听取县农业局关于我县中蜂产业发展情况通报后,深入江口、留候、火烧店等镇,实地走访视察了部分养蜂专业合作社、蜂农,企业的产业情况,通过座谈,广泛听取了他们对中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同时,调研组还带着破解中蜂产业发展难题的思考,前往本市南郑区、西乡县考察学习了“汉中仙毫”统一品牌管理的先进经验,后赴湖北神龙架、湖南桂阳县进行考察、学习了中蜂养殖先进技术和蜂产品开发成功经验。通过调研,对我县中蜂产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div><div> 一、基本情况</div><div> 我县森林覆盖率90.8%,有69科177种蜜粉源植物,是秦巴山区典型的传统养蜂县、百花蜜的主产区。所养的中华蜜蜂俗称“土蜂”是地方良种,属东方蜂种中国亚种马尔康甘南系。据《留坝县志》记载“自古县内蜂蜜为主要土产品,为自然蜂群的筑巢酿造积累,山民采食”,反映留坝山民自古素有“古法养蜂产蜜”的传统,常以房前屋后山崖小农经济方式维系这个传统古老的行业,传承了“中华蜂、定地养、棒棒桶、百花蜜”的特色景观和产品,调研组一致认为留坝蜂蜜属国内上乘品质,极其稀缺。中蜂养殖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独具特色,非常适宜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县以示范蜂场、种蜂场、养蜂大户为抓手,着力开展中蜂产业基地、稳步提高基地规模建设,探索形成了“棒棒桶取蜜与方箱活框繁蜂”的发展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养蜂生产与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留坝蜂蜜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成功创建了省级蜂蜜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县。</div><div> 1、保障机制基本建立</div><div> 一是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产业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分片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镇、村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办,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农业局下设中蜂产业办公室,确定了一名懂技术、会管理、业务能力强的专职负责人,主抓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和中蜂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实施“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抱团发展、品牌提升”四大工程,建立了“三项机制”工作制度,全方位激活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中蜂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强化效能督查。相关部门、各镇、村每年制定中蜂产业发展计划,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五是由养蜂办牵头组建了“留坝县棒棒蜜养繁专业协会”,加入了中国养蜂学会和中国蜂产品协会,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职能,为蜂农和企业提供服务。六是加强蜂蜜品质检测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即“双认证”)工作。七是创建培训机制,围绕春季繁蜂生产,在组织集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托煜民蜂业科技公司技术力量和“陶沙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中华蜂繁育示范基地”开展以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养蜂技术培训。聘用两名技术较强的临时工作人员,组建了“留坝养蜂技术服务队”,采取现场实训、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创办“留坝养蜂人”微信群等方式,持续开展以“操作实践”为主的养蜂技术实训。八是探索推进蜂旅融合发展道路。创办了礼泉袁家村留坝棒棒蜜形象体验店,成功举办首届“寻蜜”蜂旅文化节,进一步扩大了留坝蜂业及蜂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效的将传统养蜂生产打造成为我县“四养一林一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开辟了一条山区养蜂群众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产业发展新路之一。</div><div> 2、政策支持逐步加大</div><div> 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动中蜂产业发展。一是先后出台了《留坝县蜜源植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养蜂产业的决定》、《留坝县产业脱贫奖补办法》、《留坝县产业发展扶持鼓励办法(试行)》。二是划定了县级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通过了市级第五批 “古法养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实施方案》、《留坝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留坝县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的通告》的等政策。三是全力打造“留”字号特色的蜂业系列集体品牌,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留坝土蜂蜜”、“留坝中蜂”等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留坝蜂蜜”商标注册成功。制定了《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留坝土蜂蜜集体商标管理使用办法》,实行授权使用品牌标识。四是财政投入专项扶持资金405万元,鼓励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五是规范生产器具,支持煜民蜂业科技公司发明了挤压式棒棒巢蜜分离蜜机,获得了国家专利产品称号。六是扶持木工学堂建成标准蜂箱生产线,已生产投放1100个标准的繁蜂用箱和20台挤压式棒棒巢蜜分离蜜机。七是积极对接国内大型展会,组织企业参加推介活动。八是邀请央视栏目组成功录制了“留坝蜂蜜”纪录片,并于2018年2月27日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源味中国》播出,提高了我县“古法养蜂产蜜”传统生产在国内的知名度,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来我县商洽投资合作。九是宣传上深度挖掘留坝蜂业“生态古朴、地道真实”品牌内涵及形象,从“VI、包装、专卖体验店、宣传画册”等方面设计完善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品牌形象。十是强化资源保护,严防外来蜂群进入,加大了资源保护宣传力度。</div><div> 3、生产方式有所创新</div><div> 我县依托蜜源植物丰富的资源优势,蜂农在房前屋后、山崖小农经济散养的方式上,一是探索出了“基地+养蜂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技术支撑下,发动本村养蜂能手扩大养殖规模自主创业增收。二是“龙头企业+蜂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鼓励企业全面参与产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三是“扶贫社+专业合作社+基地+蜂农(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管理、群众(贫困户)受益”的方式和百企帮百村帮扶活动,吸纳群众(贫困户)入社、参股分红、流转土地、入园承包、就地务工,与群众(贫困户)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四是打造留坝蜂业基地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马道镇庞家嘴中蜂养殖、繁育基地规范化、规模化的建设,选择了明显的区域优势,技术力量的雄厚成为我县优质种蜂繁育基地,打造了我县中蜂产业基地大品牌。五是创建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建立“繁蜂员基本工资+繁蜂售蜂提成”等利益联结机制,成为激励扶贫社养蜂技术员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抓手,实现个人利益与村集体利益的共赢局面。六是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了山城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扶贫社产业园示范基地18个,辐射带动群众参与增收,贫困户参与脱贫,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益格局。</div><div> 4、产业发展成效明显</div><div> 近十年来,留坝养蜂产业在市场经济刺激和政策的撬动下,蜂蜜收购价格从每斤15元涨到50元,包装后的蜂蜜卖到98元-150元/斤,巢蜜卖到120元/斤,蜂群价格每群600-750元,蜂产品价格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是技术培训初显成效,为18个扶贫社实训了繁蜂技术骨干,培训蜂农2000人次。二是通过科技支撑,我县开启了繁蜂卖蜂时代。去年以来,有组织的承接县内外源源不断的蜂群订单,积极推介“留坝中蜂”商品,蜂群以700元/群左右的价格出售,蜂群销售交易达千群,交易金额达60万元。签订卖蜂订单400群,意向订单上千群,繁蜂卖蜂成为中蜂产业发展新的支撑亮点。三是通过示范引领。截止目前,我县发展中蜂3.2万群,养蜂农户达2144户,占全县农户的19%,发展30群以上的蜂农达360户,零星小户若干,带动20个沟域商品蜂蜜基地建设。年均稳养蜂3万群,产蜜221吨,原蜜产值达1760万元,流通营销产值达4000万元,蜂农年均可创收2500—8000元。四是中蜂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示范在建3000群繁蜂产能的18个扶贫社繁蜂场,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23%,427贫困户参与发展养蜂养蜂3902群,贫困户年户均增收4112元。</div> <h3>  二、外地经验</h3><div> 1、汉中仙毫品牌整合:2005年汉中茶叶整合前呈现出:品牌多、乱、杂,企业用外地茶假冒汉中茶现象严重,包装物使用混乱。为加快汉中茶叶品牌整合步伐,市政府原分管农业副市长郑宗林亲自主抓茶产业。从2009年起全市每年安排500万元以上的专款扶持茶产业,市茶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茶叶品牌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实施、规范管理”的模式,实行“四统一、一加强”的原则。一是统商标品牌。从新茶上市起,全市统一推介“汉中仙毫”集体商标品牌,市茶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统一发文授予汉中仙毫使用权,集体商标品牌实行无偿使用。二是统一标准。企业必须执行国家质检总局汉中仙毫质量技术。三是统一评估。企业自主申报,市上统一评估,授权使用。四是统一包装。获得品牌定点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印制包装物。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各县要按照“属地管理,以县为主,市上指导”的原则,加强市场监管。</div><div> 2、神农架林区中蜂产业:神农架林区简称神农架,是我国第五个国家级中蜂保护区。林区以建设示范蜂场、保种场、种蜂场为抓手着力开展中蜂产业基地建设,养蜂业已经从传统副业逐渐成长为农业支柱产业。截至2017年,共创建保种场10个,部级示范蜂场1个,区级示范蜂场28个。全区发展中蜂4.5万群,其中100群以上的养蜂大户百余户,30群以上的600户,零星小户若干,蜂蜜产量达300多吨, 基地蜂产产值达4200多万元,市场销售产值过亿,蜂产品收入在10万元以上蜂农已屡见不鲜,实现了养蜂生产与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一是组织机构完善。林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中蜂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中蜂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联社、协会、科研所等机构,开展中蜂保种项目课题研究,启动蜜源植物的普查硏究工作,全国首个专门研究中国本土蜜蜂神农氏蜂文化研究院成立。二是政府投资力度大。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免费发放蜂箱6万多个。2016年,林区党委、政府将保种场、示范蜂场和种蜂场建设正式列入“1号”文件,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对达到标准的保种场、示范蜂场、种蜂场分别奖励3、2、5万元。三是产品研发提高神农架蜂产品附加值。基地发展带动了中蜂产业园区建设,通过研发和对外合作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引进企业累计投资1个亿,建成蜂蜜加工车间6700平米,综合服务中心11000平米,积极推进蜂产品研发,加强在原蜜、巢蜜、蜂蛹酒、蜂蜜茶等蜂产品的基础上,实施“神农百花蜜”品牌战略,开发了蜂蜜面膜、蜂蜜香皂等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的神农架百花蜜系列产品。四是资源保护提档升级。积极开展中蜂保种项目课题研究,对传统蜂箱进行改进,开展活框养蜂向传统养蜂的过箱试验。五是启动了神农架蜂疗馆和蜜蜂博物馆及文化长廊建设,连续2年举办了全国中华蜜蜂产业科技发展论坛暨“神农架蜜蜂文化节”活动,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称号。</div><div> 3、桂阳县神农蜂生态园健康产业:近年来,为做大做强中蜂产业,促进农户增收,通过政策扶持,引进神农蜂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近三亿,采取“公司+合作社+蜂农”的经营模式,开发了国内最早蜂疗养文化的神农蜂生态园,从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及果蔬种植的第一产业到蜂酒、蜂蜡、蜂蛹的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再到蜂疗医院、亚健康养生中心、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及特色种植体验的第三产业,走出了“蜂疗+健康养老”的医养结合新路子,打造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联动,生态园年接待游客人数5万人次,蜂疗和蜂产品产值过亿,蜂产业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div><div> 三、存在问题</div><div> 总体来看,当前我县中蜂产业发展虽然为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地标管理趟出了新路子,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中蜂产业化优势突出,尤其近两年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也初见成效,“留坝中蜂种业”和“留坝棒棒桶优质蜂蜜”品牌在全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div><div> 1、管理机制不够完善</div><div> 一是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和计量尚未认证,致使留坝蜂蜜检测需要去外地大中城市进行检测,耗时长,费用高,加重了企业和蜂农的负担。二是缺乏中蜂技术培训场所和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县依托煜民蜂业科技公司技术力量和养蜂办聘用的两名临时工作人员组建的养蜂技术服务队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三是缺乏研究留坝蜂文化起源、挖掘留坝中蜂产业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人才,致使我县“古法养蜂产蜜”传统的生产方式和高品质的蜂蜜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中蜂蜂种缺乏保护和研究。四是缺乏对物种繁衍、农作物授粉、引领蜂业创新、蜂病防治、产品生产、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五是我县棒棒蜜养繁专业协会运行不够规范。目前,由养蜂办负责人兼协会会长,但没有发展会员,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切实可行的章程和制度,无法真正充分发挥协会为蜂农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作用。</div><div> 2、养殖水平整体较低</div><div> 尽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技术培训,但总体来看我县养蜂水平仍然不高。一是中蜂养殖,特别是繁育技术难度要求较高,但蜂农人数较多且居住分散,养蜂办的服务队就显得人力十分不足,重点服务了18个扶贫社的技术指导,致使许多分散偏远地区大多数蜂农未能得到科学技术培训,靠天饲养、顺其自然的养殖方式普遍存在,对紧脾、合群、育王、分蜂、育种等核心技术无从知晓,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仍是制约我县中蜂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部分蜂农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对新技术、新标准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三是大部分蜂农对生产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成熟蜜及养强群的理念认知度不高,重大蜂病的防控能力薄弱。四是依托煜民蜂业科技公司、中蜂产业技术服务队,在培训和服务过程中收取费用过高,致使大部分蜂农因无力自付,严重挫伤了部分群众想参与中蜂产业的积极性。</div><div> 3、产品开发步伐缓慢</div><div> 一是我县蜂产品目前绝大部分主要以销售蜂蜜和种蜂为主,卖原蜜收入仍然在中蜂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现有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蜂旅融合步伐缓慢,产品结构单一,市场营销缺乏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和蜂旅服务以及产品展示平台。致使中蜂产业延长产业链受限,更不能提高产品的最大附加值和市场核心力量。三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产品研发机构和人才,致使我县蜂产品难以做大做特做强买贵。</div><div> 4、蜜源培植措施不力</div><div> 中蜂养殖发展规律是:“蜜源第一、强群无敌、技术致胜”。留坝蜜源植物纯属天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蜜源普查中蜂养殖承载量100万群(目前20余万群)的基数,我县蜜源普查标准载蜂量为4万群,中峰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发展空间,出台了系列保护和培育蜜源的政策,但在保护和培育蜜源植物上仍存在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蜜源植物保护区虽有划分,但保护区域不够明确,现有的保护区域没有明显的界碑、界牌警示。二是蜂农对蜜源植物培植和保护的意识不强,只顾着发展产业,忽略了对蜜源植物培植和保护。三是蜜源植物培育力度不大,有产业发展计划,缺乏培育蜜源植物科学规划。四是缺乏根据蜜源保护科学合理规划,对防止外来意蜂和其他蜂种进入的检测手段较低,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div><div> 5、品牌整合力度不够</div><div> 一是我县授权使用“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等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销售蜂蜜的企业极少。大多生产、销售蜂蜜的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销售商均自创商标,造成蜂蜜品牌杂乱,严重损害了“留坝蜂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品牌营销的对外形象。二是从源头上没有进行棒棒蜜和方箱活框蜜的区分,更没有按质量检测的标准和检验的办法进行区分等级,价格也就按没有等级区别定价,威胁着“留坝棒棒蜜”品质的地标商标。三是棒棒蜜养繁专业协会集体商标使用收费门槛较高,许多企业就放弃了申请“留坝蜂蜜”地标商标品牌的使用权。四是蜂产品市场监管不严,执法力度不够,外来蜂蜜冒充留坝蜂蜜在市场上大量出售,加之消费者对蜂蜜的认知水平较低,侵害了“留坝蜂蜜”集体商标权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div> <h3>  四、意见建议</h3><div> 针对我县中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再添措施,推进中蜂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整合品牌,把留坝蜂蜜、留坝中蜂品牌做大做强,使我县中蜂特色产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br></div><div> 1、加强完善管理机制</div><div> 一是加快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双认证”工作,取得农产品检测资质认证。制定蜂产品检测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体系,修订完善中蜂饲养、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蜂产品检测、授粉利用等标准,提高自检能力,降低产品成本。二是尊重科学、培训先行。大力开展中蜂传统规范养殖、繁蜂技术以及蜂病防治培训推广工作。成立中蜂培训中心,落实集中技术培训地点,聘请专家现场授课,培养自己过硬的技术团队,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提高广大蜂农技能水平。三是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深度挖掘研究我县蜂文化,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大力宣传,对我县传统的生产方式和高品质蜂蜜,在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加大蜂业科研工作力度。依托马道镇庞家嘴中蜂养殖、繁育基地为研究试验点,重点研究物种繁衍保种强群、农作物授粉、蜂病防治,引导蜂业创新,打造汉中中蜂种子品牌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养蜂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提高我县养蜂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五是规范棒棒蜜养繁专业协会(协会是指由个人、单个组织为达到某种目标,通过签署协议,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养蜂办及时召集广大蜂农、养殖专家、技术人才、企业代表等积极入会,选举产生协会会长,确定办公场所,建立健全内设机构,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章程和制度,按章程收取会费。实行政府监管、协会自制,让协会更好的为蜂农和企业提供服务。</div><div> 2、提高规范养殖整体水平</div><div> 养蜂是一个科技要求较高的产业,我们要彻底摒除养蜂是个懒人活的思想。一是精心编印发放《中蜂饲养手册》,采取送出去学和聘请国内蜂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办法,普及中蜂养殖核心技术和蜂病防治技术要领,给每个镇和每个村至少培养一名养蜂技术骨干,让他们就近服务于本村居住分散偏远的蜂农,彻底改变靠天饲养、顺其自然的养殖方式,打破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制约中蜂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缓解中蜂技术服务队人员不足的压力,快速适应留坝中蜂养殖业发展的新形势。二是针对蜂农年龄老化的现状,大力开展中蜂传统饲养技术规程的宣传和推广,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蜂农,旺季派技术团队进村入户实地指导,引导农村年轻人参与养蜂产业,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标准的认知水平。三是引导广大蜂农对生产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的重视、生产绿色无公害成熟原蜜,严格执行原生态养殖技术生产和管理流程,增强养强群的意识,提高对重大蜂病的防疫控制能力,确保群势强旺。四是政府免费为群众进行核心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在资源允许基础上,提高产业参与率科学渐进式的发展。</div><div> 3、加快产品开发步伐</div><div> 一是利用我县丰富的蜜源植物和良好的蜂蜜质量,在传统销售原蜜、巢蜜、蜂群的基础上,借鉴湖北神龙架成功经验,鼓励扶持条件成熟企业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开发生产蜂蜜面膜、蜂蜜香皂、蜂糕、蜜饯,蜂蜜饮料等蜂蜜新产品,积极研发中草药保健蜂蜜系列产品和蜂疗。形成具有留坝特色的蜂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多措并举将蜜源富集区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加快蜂旅融合的步伐。借鉴湖南桂阳县成功经验,加强对外合作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项目投资,建设中蜂生态旅游综合体,推出蜜蜂美容、养生、形象展示店等系列产品,满足休闲旅游需求,多渠道加大产品宣传营销力度。三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基地标准,对达标的基地、养殖大户、年度蜂产品销售量高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蜂产品研发,并给于项目和资金支持,使我县蜂产品更具有特色和竞争力。</div><div> 4、加大蜜源保护力度</div><div> 蜜源植物即是中蜂养殖承载量的基础,也是蜂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产业拓展的前提条件。“蜜源第一、强群无敌”,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蜜源植物的保护、培植和产业的适度发展。一是大力开展蜜源保护宣传力度,启动蜜源植物普查,确定蜜源植物保护区,划分中蜂养殖区域,在重点保护区域醒目位置建立明显界牌、界碑的警示标志。二是加强蜂农对蜜源植物的保护意识,普及中蜂产业发展受蜜源承载量的知识,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适度发展。三是要加大蜜源植物的培植力度。把培植长、中、短期的蜜源植物列入年度计划。把蜜源植物培植与农田防护有机结合起来,在田边地角、公路两旁、渠沟河坝种植蜜源植物不仅可以增加蜜源,而且有利于农田防护。把公路绿化、薪炭林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种植耐旱、耐瘠和再生能力强的蜜源植物,有利于公路绿化、渠沟河坝加固。为生产特色蜂蜜打好基础,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打造具有留坝特色的蜜源植物园或蜜源植物大道,增添旅游靓丽景观,发动广大蜂农宜栽则栽、宜种则种,保证足够的蜜源。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县蜜源植物保护政策,加强对外来意蜂和其他蜂种进入的检测手段和打击力度,确保我县蜜蜂品质纯正、蜂种种源的纯正。</div><div> 5、整合品牌拓展市场</div><div>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好品牌是好产品长期稳定的代名词。为了提升留坝蜂蜜品牌,必须加大品牌的推广和维权。一是借鉴“汉中仙豪”品牌整合的模式和强硬手段,采取政府出资宣传推广,行业负责质量监管,企业做优做强。品牌整合推行四个统一,即生产标准统一,加工流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营销统一。保证“留坝蜂蜜”地标商标品牌不收损害。二是为确保我县蜂蜜品质纯正和“留坝蜂蜜”的对外形象。实行三个区分:即按生产方式区分棒棒蜜和方箱活框蜜,按质量标准区分蜂蜜等级,按蜂蜜等级区分价格。三是加强棒棒蜜养繁专业协会管理,严格执行集体商标使用流程和条件,降低商标使用保证金门槛,做好留坝蜂蜜等集体商标、地标的服务工作。四是加强蜂产品市场管理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外来蜂蜜冒充“留坝蜂蜜”在市场上出售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好“留坝蜂蜜”集体商标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品牌文化宣传,利用国内知名药店、高铁专线、电商平台等集中展示宣传推广“留坝蜂蜜”等特色产品;加大市场开拓,重点开拓一线城市及海外市场,实行实体店代销、网店联合、多渠道销售蜂产品;各有关部门要借力《源味中国》留坝蜂蜜的宣传热度,借助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留坝峰会契机,推进中蜂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华蜂蜜之乡”的荣誉称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我县中蜂产业跨跃式发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