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个学期图书角是我们班的繁华地段,一到借书时间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奔向那个小角落,唯恐心仪的书被别人借了去。渐渐的,书被读的差不多了。</h3><h3><br></h3><h3> 本学期固定加了一个节目,下午大课间诵读《道德经》。开始没有教材,一周一章,后来有了书,一周三至四章。《道德经》微言五千,从治国理政到奉生养身,从万物起源到叶落归根,从现象本质到规律起因无不阐释的清楚透彻!君王读之可得治国之要,士人读之可明辅佐之道,平民读之可保安身立命……我会忍不住想,我的学生读了,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远大的理想?既能称“经”,自是圣人真言,作为一个小学老师,能在孩子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将真正使他一生受用不尽的东西传授,也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不负使命了!<br></h3><h3> </h3> <h3>本周读到十五章</h3><div>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div><div><br></div> <h3>古文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毫无逻辑的文字排列,只能熟读成诵。他们的目标是――背诵!</h3> <h3> 早先看到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心想负手江边的李白,会如何边走边吟呢?是不是像我们平日读诗一样的? 偶然看过《清明》的吟诵视频,大为惊诧,古人是这么读,这么写的呀? </h3><div> 他后来看过国家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访谈节目,看到了她在吟诵教学上做的努力,心生羡慕。有了在自己班级搞吟诵的念头。 </div><div> 吟诵,是周朝末期礼崩乐坏之后出现的,有记录的是孔子教弟子《诗经》“《诗三百》皆弦而歌之”。不知道老夫子声音可优美啊😄吟诵讲究“依字行腔”,强调了词的重性,“吟” 是为了表达词的感情而唱。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div><div> 《诗经》既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诗歌的源头。我们吟诵过的《诗经》有《秦风·无衣》这样慷慨激昂的,也有《蒹葭》这种迂回婉转的和《关雎》这样直抒胸臆的……</div> <h3>与五四班一起完成《秦风·无衣》</h3> <h3>在六一儿童节文艺联欢会上,我们班的诗经吟诵《秦风·无衣》也登上了舞台。</h3><h3><br></h3><h3><br></h3><h3>希望将来的我和我的学生,都能学到古人诵读诗词的方法,拥有“见字能歌”的能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