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九七二年农历正月十八的傍晚,一个女婴和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一个美丽、僻静的小山村遇见了。于是,他们一直就相互爱着,爱得很深很深。直到二零一六年农历四月十八,这个男人匆匆地不辞而别,两人的缘分就定格在了这一天。这个女婴就是我,这个男人就是我很爱很爱的父亲,父亲深深地爱了我44年,但我远远还没有被他爱够,还需要他继续关爱的时候,他却匆匆离我而去,且一去不复返。从此,我被推进日夜思念的痛苦深渊。</h3> <h3> 在我一两岁的时候父亲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上班,由于回家不方便,几乎是几个月才回家一趟,所以那个时候我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在我脑海里对父亲的最早记忆是,大概我三岁左右,父亲已在板桥小学教书,板桥离家有八里左右的路,那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所以工作日父亲都住校。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外加二十几个年龄差距较大的学生;一个不大的教室和一间小小教师宿舍,宿舍里可以容纳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父亲把书桌摆在窗前。每次我和母亲从外婆家回来经过父亲学校时都会去父亲学校看望父亲。父亲在上课,我就爬在宿舍的书桌上玩耍,记忆特别深刻。<br></h3><h3> </h3> <h3> 五岁的时候,父亲从板桥小学调到离家只有两里路的唐家小学,这样父亲就可以每天回家住了。学校规模比板桥小学大多了,学校里有三位老师,是一个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辅导完小,三间教室,一三复式,二四复式,五年级毕业班单式,一位老师教。父亲担任的是一三年级复式班的所有功课的教学。</h3><div> 就在那年的冬天,我们家又添一新成员,就是后来一家人都特别宠爱的弟弟。记得母亲分娩那天父亲在学校上班,母亲突然肚子痛叫我赶紧去学校通知父亲,五岁的我一路小跑来到学校告诉父亲母亲肚子痛了,父亲赶紧安排好工作带着我往家赶,我的脚步哪里跟得上父亲的脚步,于是我就让父亲 自己先走,我在后面追。</div> <h3> 为了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计和培养我们姐弟三人,光靠父亲当民办教师的那点微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根本没有休息日,他的周末、寒暑假都是顶着烈日或冒着刺骨的寒风在田地里干农活。当然,母亲是父亲的最佳帮手,只要父亲在地里干活,身边肯定有母亲的陪伴,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肯定是“形影不离”。父亲母亲要外出干活,弟弟妹妹还小,得有人照看,我当然是最佳人选。虽然当时我也才五六岁,但能带着弟弟妹妹乖巧地在家里玩耍等着母亲干完半天的活回来烧饭给我们吃,从来不会让在外干活的父母操心。作为家里的长女,看着父母这么操劳,很想能再替他们分担一点。于是,七岁时我煮熟了第一锅“水渍饭”(水渍饭,是家乡的土话,就是多少米配多少水,米和水直接下锅后把饭煮熟,不留米汤。)</h3><h3>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七岁开始我就在母亲的指导下慢慢开始学烧饭。我学会烧饭后,父亲母亲外出干活就不用中途来回跑那么辛苦了,可以把往返于地里和家里的时间用来干更多的农活。可以早上出去傍晚再收工回家,这样可以干上整整一天的活。于是,我们家的菜地里经常有三个小小的身影在活动,那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在菜地里摘菜。中午的饭点,某一座山的半山腰上会有三个小不点在慢慢向上挪动,那是我用父亲为我特制的小扁担挑着饭菜和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给父亲母亲送饭。所谓的饭菜,只仅仅是被我煮熟而已,根本谈不上好吃不好吃。母亲的那句鼓励我的话至今记忆犹新:只要烧熟就好,烧熟了就好吃了。</h3><h3> 父亲是一个种植能手,他种的农作物每年都收成不错。丰收的玉米装了一筐又一筐;高粱一担又一担;菜籽油一壶又一壶;芝麻一瓶又一瓶,香菇棚里开满了一朵朵的“小伞”;诱人的黄南瓜堆满整间屋……我现在花养得不错、肉肉也种得不错也许就是遗传了父亲的种植基因吧。</h3><h3> 清晰的镜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回想起这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h3> <h3> 我七岁时,一天傍晚,父亲把我搂在怀里问我:娟,你七岁了,想去学校读书了吗?我说:当然想了。于是,七岁时的九月,我和父亲又有了另一层的关系——师生关系,父亲成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的拼音是父亲教的,1+1=2也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对我特别严格,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要求我一丝不苟,虽然我是他的女儿,父亲没有对我特别的偏爱,相反,他对我的要求更加的严格。</h3><h3>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同桌吵架,父亲狠狠地批评了我,还把我赶回了家。我背着书包在回家的路上还遇到了我们村我叫太太公的大队书记。他问我:怎么这个时候回家,不在学校上学?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太太公的。</h3><h3> 中午饭后,父亲回家来没看见我,就问母亲我在哪?母亲说没看见啊。当时可把父亲急坏了,和母亲到处找我。其实我哪也没去,就一个人待在楼上的房间里。父亲和母亲却在房前屋后找了个遍,想想那个时候真的太不懂事。</h3> <h3> 一次,父亲在小库口(地名)地里干活,母亲让我去给父亲送农具。我老远就看到在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了我,当走到河边的田埂上时由于边走边玩没有注意到脚下,一脚踩空整个人从田埂两三米高石坎上跌落下去,幸好石坎下是小河里的一个浅浅的水塘才没被伤到。(现在想想还脚底发麻)父亲等了半天没见我过去,又不见我人影,急了,赶紧顺田埂一路找过来,在我跌落的地方找到成了落汤鸡惊魂未定地站在水塘边的我。(注:下图的田埂就是当时跌落的地方)</h3> <h3> 读初中后,我开始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周末在家,父亲母亲都在地里干活,我在家里烧饭和陪弟弟妹妹。一周才回家一次,所以内心很是渴望父亲母亲他们都能在家陪着我们。不懂事的我,一次无意中发了一句“牢骚”。我说:每次我回来你们都不在家。这么小小的一个不经意间的“牢骚”,父亲居然然很重视,于是,只要我周末回家,父亲母亲就尽量安排离家里不远的地里干活,或者干脆不去地里干活就在家里陪着我们。父亲就是这么宠我的。</h3><h3> 初中生的伙食几乎大家都一样,一日三餐都是蒸饭,一罐梅干菜吃上整整一个星期。当时我和妹妹比其他同学幸福多了。每个星期父亲都会给我们一元钱,让我们到食堂里花五分或一角钱加菜,保证我们长身体时候的营养。有这样待遇的整个学校是没几个人的。父亲就是这样疼着我们爱着我们,宁可自己和母亲在家里辛苦也要保证我们姐妹每个星期的一元的加菜钱。其实当时妹妹并没有读初中,还是读小学四年级,我胆小,(当时的宿舍离厕所很远,晚上我不敢一个人去)父亲就安排妹妹来给我作伴,就把妹妹转到了我初中所在村的乡中心小学读书。父亲就是这么宠我的。</h3> <h3> 1989年对我们家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一喜,父亲由民办教师转为了公办。二喜,我考上了师范学校。父亲多年的辛苦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公办老师。我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跳出了农门。 </h3><h3> </h3> <h3> 范毕业后我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可谓是女承父业, 从此我们家有了大小两个何老师。我虽然从学校毕业参加了工作,弟弟妹妹还在读书,父亲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所以他还是要和母亲不停地劳动,不停地耕作。那个时候,每个学期有一个星期的农忙假。我跟父亲的农忙假错开时,我去学校替父亲上课,父亲就可以安心地农忙。</h3> <h3> 1996年,儿子出生,父亲可开心了,特宝贝这外孙。我的周末、我的寒暑假基本上都是在娘家过的,所以儿子跟父亲相处的时间特别多、跟父亲特别地亲。一到外婆家,儿子就围着父亲转,跟在屁股后面,外公长外公短的。任何事情他都找外公,儿子和外公的感情很深很深,以至于只要在外婆家呆上两天回家后他把我也叫成外公。父亲的离开,儿子非常的不舍。他跟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工作呢,还有很多事情没让外公享受呢。外公喜欢旅游,我还想带外公出去旅游呢,他都不给我这机会。 </h3><h3> 每次回老家,儿子都会低着头默默的站在老家门前的院子里,我知道,儿子这是想外公了!<br></h3> <h3> 父亲喜欢旅游,所以假期里学校组织老师外出休假,我都会带上父亲和儿子一起。有外公陪伴的旅程,儿子是最开心的。 我们一起去北京、去厦门、去张家界、去青岛、大连……去张家界时留下一点遗憾, 没有带父亲去韶山毛泽东的故居看看,父亲因此后来说了好几次,说可惜没有去毛泽东的故居走走,我本来计划着,找机会带上父亲去韶山走走,可是这机会永远没有了。</h3><h3> 父亲退休后,他也会和退教协会里的那些退休教师们一起出去旅游。</h3> <h3> 父亲对我的宠溺可以说是宠得没有“底线”, 我做任何的决定,他都支持;我的任何兴趣爱好,他会“爱屋及乌”。2015年下半年我学会了打气排球,父亲来我家的时候,我去打气排球他也会陪着,我在场上打球他就在边上看着,我知道这是最喜欢看的,因为他希望我们姐弟能好好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得棒棒的。</h3><h3> 2016年3月,我第一次接触了肉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肉肉、迷上了肉肉。三都二月半庙会的时候父亲陪我去集市上买肉肉、买花盆。就在父亲走的前两天他还陪着我去街上花店买花盆,花盆买回来后他在旁边陪我一起种肉肉。</h3> <h3> 我永远也忘不了 2016年5月24日那个下着大雨的午夜,那个雨夜成了我永远的痛,成了我永远的追悔莫及。如果那晚我向医生强烈要求让父亲住家里;如果那晚我坚决去医院陪父亲。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那么我们姐弟三人至今还是有爹疼娘爱的幸福孩子。<br></h3><div> 父亲已远行,他去了一个没有返程的远方,留给我的除了思念还是思念,以致思念成疾。好希望时光可以倒流:看到父亲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看到父亲在路口迎接我们;看到父亲在田间地头忙碌;看到父亲扛着锄头走在乡间小路上;父亲陪我们姐弟在小溪里抓螃蟹;父亲在帮母亲洗菜、在灶口帮母亲添柴火;父亲带着儿子、侄女在公园里玩;父亲和我们一起外出旅游……</div><div>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是在脑子里回忆回忆了。</div><h3> 远行的父亲,你和母亲在那边过得好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