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故事

王秀琴

<h3>  </h3><h3> 序言</h3><h3> </h3><h3> 一本充满对知青岁月回忆的好书!852农场三分场二队的知青、荒二和老职工们,最近编印了一本名为“黑土地”的书。书中有知青和荒二代们,自己动手写的近百篇文章。他们用朴素的黑土地情感,简练的言词,回忆了曾经在北大荒的青春岁月和艰难历程。5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依然怀念那里的精神和力量!衷心地感谢二队的朋友们,感谢为此书付出辛苦的组织者和编印者,资助者!每个连队,每位荒友都有一本自己的北大荒故事书。希望有更多的连队和知青荒友们,投入到撰写回忆文章中来,留住那难忘的岁月。</h3><h3><br></h3><h3> 百雄</h3><h3> 2018.6.9</h3> <p class="ql-block"> 一段感人的小事</p><p class="ql-block"> 《黑土地留下我们的足迹》一书,在大家激情的推动下,由原来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扩展到厚厚的正经书。这是始料未及的,要印制这么厚的书需要的资金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想。</p><p class="ql-block"> 如何筹集这笔资金,我们考虑采取募捐的方式,但又不想惊动大家,如果大家知道了定会掀起捐款热潮,最后很难控制。选择在小范围内定向筹集,即照顾不同地方,每个人数额有限,不会影响生活,每人1000元,一共15人,共15000元,用于印制和后期邮寄费用。这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捐款人积极主动,两三天全部资金到位。</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华桓诚,听说是要印书,通过微信打过来5000元,我一再拒收,最后他才收回了多余的钱。金大颂不但捐了钱,还说不够再来拿,多么热情,朴实的语言。周振辉本来不在我们计划的人群里,不知道他从哪儿了解了,坚持要捐款,他说我退休了而且还在外面干呢,一定要捐款。</p><p class="ql-block"> 虽然事情不大,但深深打动了我,正是有这些热心,无私,豪爽的荒友们的鼎力支持,才使我们这本书顺利,完美的呈现给曾经患难与共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王大新</p><p class="ql-block"> 2022.6.2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静下心来,再读《黑土地》,荒二代的文章有感。</p><p class="ql-block"> “那段荒唐的岁月,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知青们随波逐流,情愿不情愿,有意无意间却为大荒二代就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和近乎城市化的审美取向,这段传奇,不问千古流芳,却足以让荒二代安身立命铭记终身!”</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谁人又敢奢谈永恒和永远?然而对于故乡的人和事,对于知青,我还是那句老话,你就是故乡,故乡就是你,不管你爱不爱我,没关系,对于你们,从来就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王大新</p><p class="ql-block"> 2019.2.9(正月初五)</p> 馬姐,謝謝你給我傳來的好消息,真是激動不已!衷心地祝賀《黑土地》的出版!期盼著早日讀到這本我們自己的書! <div>  看著印刷精良,裝禎典雅的《黑土地》的照片,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它飽含了多少荒友們的心血與汗水,傾注了多少荒友們的真誠與熱情。《書的故事》對此也作出了最生動的詮釋。書背後的故事就足以令人感動了,而書中以親身的經歷與感受,從各個不同角度記錄下那段歷史,為後人留下最真實,最珍貴的資料,其意義非凡,這種奉獻真是令人敬佩!<div><br></div><h3> 杜文彬</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6.13</span></h3></div> <h3>  遙想著遠方的荒友們,心中是無限的思念!</h3><h3><br></h3><h3><br></h3><h3> ――天津知青杜文彬,现在西班牙马德里,文化學者。</h3> <h3>  收到斌举寄来的书,迫不及待的打开翻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跃出纸面,一幅幅生活、劳动的情景浮现在眼前,这本书太好了,太珍贵了。多年来我收集了很多北大荒、知青的书籍、影象资料,但唯有这本书最珍贵,因为书中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曾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在一起的生动情景。</h3><h3> 非常感谢为此书付出心血、辛劳的朋友们,你们为大鼓包的人及他们的后代做了一件功徳无量的大好事。</h3><h3> 很遗憾,因家事脱离不开,不能参加这次聚会,虽然非常想见见老朋友们,但身不由已,以后有机会再拜会老朋友。预祝聚会顺利、圆满。</h3><h3><br></h3><h3> 王云昆</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6.11</span></h3> <h3><br></h3><div> 《黑土地留下我们的足迹》以历史见证人回忆文集的方式,记录了现黑龙江农垦总局852农场3分场2队在兵团时期的种种故事。这段历史于我的感动之处,第一是知青们在从城市移民边疆的巨大生活变化之中表现出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第二是知青们在屯垦戍边中为国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是知青们和农场职工以及知青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三点之所以成立,又和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自然因素,体现为北大荒艰苦、雄浑、壮美的生存环境;其二是组织因素,体现为较高水平的半军事化管理;其三是时间因素,体现为战友之间长期而稳定的相处与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兵团知青的相互认知度,对下乡故地的情感深度,聚会的频次、规模和热烈程度都要远远超出同时代去农村生产队插队的知青。我在《生命中的兵团》一书中把这些特点归纳为“兵团气质”,并在其独特魅力的感召之下展开了对历史及其见证者的调研。<br></div><div><br></div><div> 今天,《黑土地留下我们的足迹》把我再次带回我的采访岁月,带回我心中的黑土地和兵团,带回到众多配合我完成这部记述兵团史作品的荒友身边。我感谢你们,认识和不认识的知青朋友们,不光是因为你们帮助我成就了这本书,还因为你们让我更多地理解了这一代人,而理解不正是一个作家揭开人性的钥匙吗?</div><div> 祝贺你们的文集问世,我喜欢这本书,还因为852农场对我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以走近她,触摸她的往事,结识她的儿女为荣,愿她和她的儿女永葆青春!</div><div><br></div><div> 作家:朱维毅</div><div> 2018.6.25于德国</div> <h3>  桂琴姐(老连长的女儿)迫不及待地亲自来到志军姐住处,拿到书后,并兴奋地和大家合影留念。</h3> <h3>  ――― 自收到三分场二队编辑出版的《黑土地》之后,我和老伴李桂兰每天都反复阅读,感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北大荒的芳华年代。《黑土地》这本书挺好,完全是正能量。主编北京青年张燕说:文革及知青运动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予评论。但我们自身的知青岁月是可圈可点的。燕儿,我拿到这本书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你们编辑这本书太有价值了,而且还有荒二代参与,就体现了“传承”。书中素描插图我很喜欢,很棒!你活得精彩,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虽然不是二队知青,但你选了我的照片做此书封面和封底,也算参与了,我感到很骄傲很荣幸!我非常感谢!感谢你们的辛苦的付出!由于眼睛不行,无法细看,大的结构我看后有想法再反馈。书收到后,桂兰就一直在看,晚上也在看。她说,书写得非常生动,特别是她看到书的封面是我拍的照片时,竟激动得掉下泪来。 852农场三分场二队有各地知青200多人,有土地二万多亩,连队的老连长爱护帮助知青,尤其对出身不好的知青倍加照顾,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难能可贵。这是连父母都无法做到的。这是知青们为纪念老一辈北大荒人以及知青们可歌可泣的精神生活的记录,值得收藏。 “书的故事”美篇作者非常有心,收集这么多素材和照片,其中放在阮丹妮遗像前三册“黑土地”这幅照片我很感动。希望能继续收集各方反馈。我看到很多知青荒二代看了都写了很多东西也很感人,可以再出冊子了。 二队真有凝聚力!这本书和这次在蓟县聚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深远的!您和王欣等荒友的付出是值得的!从您们身上散发出都是浓浓的正能量。请您们好好收集来自各方的反馈。</h3><h3><br></h3><h3> 《黑土地》封面封底的作者:裘履极</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通过这几天反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看《黑土地》, 感触越来越多,我们的爱情故事比《山楂树之恋》 更浪漫更凄美的多。二队的知青我们认识的不多,丁珊、马春生、张燕和郁百雄我们是最 好的朋友,其他知青我是在这本书里认识的,王大新、阮丹妮、王秀琴、王欣……每个知青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面前 ,个个都可爱,每个人的故事都让人心疼让人心酸,让人铭刻在心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编辑者的初心,宝贵在于此。真的谢谢张燕!谢谢三分场二队所有的知青,以及王队长及荒二代朋友,北大荒这种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韧劲多么难能可贵。我们的芳华留在了北大荒黑土地,也永远刻在每个北大荒人的心中。</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资深摄影师:裘履极</span></h3><h3><br></h3><h3><br></h3> <h3>  这是裘履极的夫人老北京知青李桂兰。</h3> <h3>先睹为快……</h3> <h3>  大新,你好!书中午收到了,请转告张燕一声,你们辛苦了!小魏也收到一本,她很高兴,放下碗筷不停翻看。</h3><div> 书印制的很棒,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们定好好收藏。通过编纂这本书,看到二队知青群体所蕴藏的力量,在你的感召下,大家短短时间写了这么多感人的文章,虽然篇幅都不长,但篇篇流淌着他们的泪水,字里行间诉说着他们的追求和愿望。彰显了知青们的革命情怀,乐观精神和战斗友谊!知青群体的凝聚力、战斗力、自我牺牲精神将永远鼓午后人奋进……</div><div> 说起来,我最感动你在序中写的那句话:大鼓包曾经有一大批年轻人来过,並把青春畄在了这里。</div><div><br></div><h3> 唐贺光</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2018.6.11</span></h3> <h3>  咱们的“书”啊!要发行去国外啦!看看,这位老先生的阅读神情,完完全全是如痴如醉哪!</h3><div> “书”,三娃,今一早给他送去,他下午就从浦东机场飞“温哥华”。现在,三娃刚刚送走老先生,从浦东回来。</div><div> 早上,老先生粗粗看了书,就要两本,他说,书真实重现了那段历史,国外有许多相同经历的朋友,肯定是有共同“语言”的,肯定喜欢的,因此他要带上两本。还好,三娃多了个心眼,多背上了一本。</div><div><br></div><div> 三娃</div><div> 2018.6.6</div> <h3>  《黑土地》这本书,我细细地看了几篇,里面讲述的有我认识甚至熟悉的人和事。往事如烟,但有些人和事回忆起来还是那样历历在目。因为这些都是基层连队里发生的故事,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使人难以忘怀。这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好书。<br></h3><h3><br></h3><h3> 三分场四队:马大力</h3> <h3>  闲暇时,总要翻一翻《黑土地》,当年的知青生活仿佛就在昨天……</h3><h3><br></h3><h3> 北京知青:毕福贞</h3> <h3>  这是金锡强夫妇来天津和天津知青的朋友们相聚时的合影。看,我们的《黑土地》无处不在,是黑土地的情把大家紧紧地栓在一起。</h3> <h3>  陈耀平,常青,王玉兰几位大姐领到书后的喜悦。</h3> <h3> 九十一岁的耄耋老人专心致志地阅读黑土地一书!</h3> <h3> 这是刘长慈和许胜桂前往葫芦岛看望养老院的大老王。刘长慈动情地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大老王听。</h3> <h3>《黑土地》一书也吸引着远居海外的华人。</h3> <h3>  这是方喆老师和李增祉的合影照,是取书时在张燕老师家照的。方喆老师从乐天大哥那儿知道了《黑土地》这本书,非常喜欢,就亲临上门……方喆老师和李增祉都是北京31中的学生,那时方喆老师高三,李增祉初三,那时都是对应着高年级给低年级当辅导员,所以从李增祉上初一开始,方喆老师高一就是李增祉的辅导员。可以说友谊从1963年开始,至今已55年。再者,一九六八年下乡他们还是乘坐同一列火车到北大荒的,又是荒友又是战友。所以这本书是学弟送给学长的礼物,比什么都珍贵。方喆老师又亲自到学弟家看望李增祉,看这学长学弟笑得多开心啊!<br></h3> <h3>天气虽热,但也没有大家读书的热情高。</h3> <h3> 今天我们收到了《黑土地――留下我们足迹……》一书,无数遍的翻阅,无数遍的阅读,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把我们也录入其中。</h3><h3><br></h3><h3><br></h3><h3> 丽华 述莲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6.11</span></h3> <h3>  老同学瑞荣拿到书后一路边走边看,书里的故事好迷人啊!</h3> <h3>  杨桂霞给婆婆(陈世琴)送书的合影。左一是杨桂霞,中间是马光丽。</h3> <h3>  杨德润和张理美老两口争先抢看刚刚拿到的书。</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叔您好,《黑土地》一书已收到。我母亲戴着老花镜一连看了两个多小时,万分激动。感谢大新叔对我们家的挂念。黑土地一书我们会仔细拜读。祝大新叔身体健康。祝所有的知青叔叔阿姨五十年知青聚会圆满成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陈庆云之子汝涛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8.6.12</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新叔叔,您给我爸妈寄的书收到了,书中还写了八几年那次回东北的事情,很开心。知青叔叔阿姨,您们辛苦了!为《黑土地》奉献了那么多![强][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李万贞之女 玉红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2018.6.12</span></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黑土地》一书不仅仅打动着大人们,连十几岁的孩子也喜欢看。这个小女孩是史辉老师的外孙女天天。去年八月份知青老师回访北大荒,她也跟去了。也许是这个缘故吧,自拿到书后,每天从学校回来就捧起了书……瞧那神态,看得多认真!她一边看一边天真地问史老师:外婆,这本书书店能买到吗?史老师说:书店是买不到的。她疑惑地又问道:为什么呀?史老师回答说:这本书是当年下乡知青集体创作编写的,里面真实记录了那些年知青们的生活、工作的经历。不知天天最后听没听懂史老师的话,只是一个劲地说:这本书里面有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语气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家认识这位老人家吗,他是当年分场的文教干事――许盛池老先生,今年已是95岁高龄了。</font></h3> <h3>  马姐,您好!《黑土地》一书已收到,我代我老爸谢谢您对他的关心,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他一定很喜欢,等他来京我一定转交给他。马姐再帮我谢谢王秀琴(王姐)让她费心了。</h3><h3> 马姐,书的内包装我都没拆开,等老爸来给他个惊喜,他会非常喜欢并将此书好好珍藏的,再次谢谢马姐及知青姐姐哥哥们给他老年生活增添色彩。</h3><h3> 许老先生的女儿</h3><h3> 2018.6.11</h3> <h3>  彭伟立――他是我们二队最早走出去的大学生。当他看到《黑土地》一书后,兴奋地问道:这书还有吗?印了多少?当张燕老师说,印的不多,只够二队内部发的时,他说,还得印一些,并且说,印书的事您们别管了,我来办。他还说,将来要把咱们的《黑土地》拍成电影、电视剧。可见,他对《黑土地》一书是赞赏有加啊。</h3> <h3><br></h3><div> 我愿做知青精神的传承人</div><div><br></div><div> 庆祝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老妈天津蓟县聚会带回来《黑土地》,之前看过王老师分享的书的故事,所以我对这本书也充满了好奇…… 打开《黑土地》,伴随淡淡的书香味儿,我穿越到那个我从未经历过的艰苦年代……王队长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化教育每一个人,让我不禁对这位朴实善良的老人心生敬意!知青们对王队长的感情真真切切!他们在书中追忆北大荒生活的点滴,怀念一起奋战的战友们,感恩帮助他们的每一个人,憧憬未来的北大荒人,在他们开垦过的这片土地上能生活得更好……</div><div>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是那么真实! 第一次听到“知青”这个字眼,是在朦胧记事的年龄姥姥经常念叨着,那个时候不知道“知青”是干什么的,不过从姥姥的口中说出来就感觉这样一群人好伟大!好神圣!他们无所不能!每到逢年过节在姥姥家聚会时,大舅(景世杰)从造纸厂赶回来,茶余饭后一家人也经常会提到:“当年知青××,我跟他怎样怎样……”渐渐长大,我对“知青”有了一丁点儿的了解: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一群还未出校门的热血青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踏上了这片黑土地……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了连队物质.文化的飞速发展……</div><div> 三分场二队标志性的建筑——未完工的大礼堂,曾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那里捉迷藏,过家家,模糊的记得好像还在那里看过几场电影……我也是从父辈们闲聊中知道,这个礼堂是北京知青张凯设计的,历经三十多年风雨洗礼的大礼堂,至今完好无损,唯一有些缺憾的是,它一直以未完工的状态屹立在那里……</div><div> 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知青,还是在1998年知青回访第二故乡——目睹着这些久别重逢的人紧紧拥抱,互道安好,泪流满面,我也为之动容,虽然我不理解他们之间是怎样的的一种感情……知青们的这一次回访,又给连队带来了变化:他们集资捐款,为二队建立电视卫星接受站,将电视信号传到每一家…也就从那年起,我第一次在自己家看上了卫星电视,再也不用为了看个电视,要在窗户外转电线杆调整信号了。以至于我爸每次打开电视总会感慨:多亏了这些知青啊……后来,我妈从王老师那听说有个二队知青网和我们网,总缠着我打开网站(我妈不懂电脑,尽管教过她好多次,可总也记不住😓),她要看里面的文章,有时候我也陪她一起浏览,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让我从内心感知了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岁月……</div><div> 再后来,父母和知青们有过几次相聚,他们之间唠不完的还是当年往事,我也被他们对知青的那份情所感染着…… 知青精神就是北大荒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知青的血、知青的爱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融为一体,不能分割……他们是北大荒人,在北大荒建设繁荣的功劳簿上有他们功绩,他们更丰富了北大荒人这一特殊称谓的精神内涵。知青难忘北大荒,北大荒更为有了知青而自豪。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生活和奋斗在这片黑土地,再也不用像当年知青叔叔阿姨那么辛苦。但是作为北大荒的第三代,我感恩先辈们的同时,更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告诉后人:这片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曾来过,并为之奋斗过,奉献过……</div><div><br></div><h3> 景淑琴之女:蒋秀蔚</h3><h3> 2018.7.1</h3> <h3>寄往852的书,我今天收到了!</h3><h3><br></h3><h3> ――来自史丰的消息</h3><h3> 2018.6.13</h3> <h3>  《黑土地》一书,几天来遍布全国各地,大家都在谈论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就连局外人都被吸引过来,一同享受书中给予我们的乐趣。</h3> <h3>  瞧,这小宝宝偎依在爷爷怀里,目不转睛地看着爷爷手中的书,有模有样的,好可爱啊。</h3> <h3>  病榻上的永信大哥正在如饥似渴吮吸着书中那甜美的汁水……</h3> <h3> 今天朋友来给我送《黑土地》一书。正值是我的生日。这本书是我的生日礼物――融入生命的珍贵礼物!</h3><h3><br></h3><h3> 二队的老朋友天津知青李建华</h3><h3> 2018.7.7</h3><h3><br></h3><h3> </h3><h3> 致二队的荒友:</h3><div> 我不是二队的知青,但我以为我是,我想二队的荒友们一定也以为我是,因为《黑土地》一书也选登了我的文章。</div><div> 匆匆回津,王欣兄带给我了这本润满二队荒友亲情的书,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回家后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这本书,我几乎是流着泪读完的。感谢你们留下了这段史诗,而这史诗里有我。</div><div> 谢谢二队的壮举(出我们自己的书),谢谢燕姐,王欣兄、大新兄等编委,谢谢二队的每一位荒友。成为你们的一员真好。</div><div><br></div><div> 李建华</div><div> 2018.7.10</div><div><br></div> <h3>  今天上海知青一行七人一大早驱车赶往崇明岛薛连长居住处。他们今天是带着三重任务而来:一是要在薛连长家举行一个授书仪式,二来是看望多年不见的老连长,最后一个是庆祝一下上海知青下乡49周年。可谓是三喜临门。授书仪式上,建安大哥首先做了重要发言。当授书人薛连长把《黑土地》一书,一本本发给每一位知青手中时,大家心情格外的激动,他们便很有秩序地一个一个走到老连长面前,深深地给老人家鞠了一个躬,然后各自介绍着自己。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可见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看到这个场面,让场外的大家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h3><h3> 通过视频看到薛连长瘦了老了,但精神很好。当陶锡龙大哥把其他知青们的问候转达给他老人家时,老人家竟流下泪来。</h3><h3> 今天能和老连长相聚,这都要感谢《黑土地》一书。是它把大家联系到了一起。</h3> <h3>  建安大哥指着书中的知青头像给老人家介绍着……看他老人家满面的笑容,就知道他老人家今天有多高兴!</h3> <h3>  谢谢二队知青大哥大姐及荒友们,书已收到。我将想办法寄给在美国的大哥王大荒和嫂子陈虹一本,因为他们也有大鼓包情结。</h3><h3><br></h3><h3><br></h3><h3> 王东北</h3><h3> 2018.6.14</h3> <h3>  黄七贤收到书后,还没来得及看,就被小叔子抢先一步把书拿在手中 ,一睹为快。兴奋之余叔嫂和弟媳拍下了一张很有意义的纪念照。</h3> <h3>  身居天府国,心系大鼓包。</h3><h3>手捧《黑土地》,遥望雪花飘。</h3><h3><br></h3> <h3>《黑土地》一书,也深深吸引着荒二代……</h3> <h3>  二队曾经的机务连长――颜世玉手捧《黑土地》好像在叙说着书中昔日熟悉的往事……</h3> <h3>  张燕老师、王欣大哥,我终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书了,真是爱不释手,但我又不舍得看,怕看完了就没有了。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人都是我熟悉的,感到非常的亲切。再次感谢书的主编者和为出书捐款的知青朋友们。</h3><h3><br></h3><div> 荒二代曹俊香</div><div> 2018.6.28</div><div><br></div> <h3>  </h3><h3>尊敬的书的主编们:</h3><h3> 收到这本书以后,我们看了很多遍,看到熟悉的人写的故事,倍感亲切。勾起了诸多往事,让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必须要写封感谢信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h3><h3> 在二队生活期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知青,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当遇到挫折坎坷时总能想起他们,是这段经历成就了现在的我们。</h3><h3> 再一次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h3><h3><br></h3><h3> 颜廷元之子:颜红升</h3><h3> 2018.7.8</h3><h3> </h3><h3> </h3><h3>  </h3> <h3>  这次有幸参加北京知青聚会,得到了张燕阿姨馈赠《黑土地》这本书,父母看到这本书后非常激动,感谢知青叔叔阿姨的辛苦付出,编辑出版了这么珍贵的书籍,谢谢!</h3><h3><br></h3><h3> 刘西秀之女:刘英</h3><h3> 2018.7.8</h3> <p class="ql-block">  真的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感到特别的高兴,翻开看看时,自己觉得又回到了曾经咱们的连队似的,又看到咱北京,上海,杭州,天津还有哈尔滨等大家的照片感到特别的亲切,让我回到了从前咱们一起呆过的三营二连,想起那里的许多人和往事。这本书只看了前边一点,我女儿和外孙女她们也看了几页后,敬佩地说:能写出这么厚一本书而且都是你们曾经的历史太不容易了!等我想起咱们在连队时的故事,再写给你啊。</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冯淑娥 </p><p class="ql-block"> 2022.6.12</p> <p class="ql-block">  张燕你好!自从收到你给我的巜黑土地》这本书后,急不可耐地看了两三遍,仍还想再看,不知何因。可能是咱们曾经历过的事和认识人的缘故吧。这种情怀无法形容,我以前看书时一遍过后很少再翻看了,唯独《黑土地》这本书每天总是想翻翻,每次感触都不同。那时咱们的老连长和指导员对知青们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教育着,让我们都成长起来了。那时大家工作中艰苦奋斗劲头真是难能可贵,铭记在每个人心中。故事中有心酸的,难忘的和感动的。这本书真是写的好啊,都是咱们大家曾经的经历与过往的。还有当年大家保留下来的许多照片太宝贵了!真算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好书!看书内容和图片就像又回到从前,完全沉浸在当年时光和情景中。</p><p class="ql-block"> 这时,让我回忆起当年自己错做的一件难忘的事情,什么事呢?——洗井。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吧,水井还要洗吗?为什么要洗它呢?因为是我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必须要洗这口井。记得那年是秋收时节,领导找我到伙房帮忙做几天饭。开始几天都是白天大家一起做饭洗菜,晚上大家轮班上夜班。那时,连队停电也是常有事。有天晚上我们大家正在忙着准备第二天饭时,伙房里的灯突然灭了,不用说停电啦,赶紧找出一个马灯点亮它,接着干活。一个大伙房就这一个马灯,感觉一点也不亮,而且还挂在墙边上了,过了一会儿,我就把马灯摘下来,放在了伙房水井的柱子上了,这时,觉得屋子亮了许多。没多时间需要打水了,我也没想起把灯提开,忙接着就放桶打水,结果是水桶刚到井底,放在柱子上的灯就被震到井里了,顿时,伙房全黑下来了,也没法干活了,这可怎么办呀,很是责怪自己。当时,记不得是谁找来一个手电筒才有了一点亮光。班长见了,和大家想办法先把掉井里的灯捞出来,那时,也不知谁找来一根长棍子又绑一根铁絲做的勾,用手电筒照着捞灯。手电筒的光也不怎么亮,也看不到灯掉在井底的什么位置,只能瞎猫碰死耗子了。捞了好一会儿才把灯勾上来。灯虽然给捞出来了,可是灯里的油全都漏在井里了。井水不能吃也不能用了啊,第二天早饭不能耽误呀。班长给大家分了工,有淘井水的,有准备做早饭都忙的很,从外边井里打来水做饭洗菜,洗刷井的水也要从外边的井一桶一桶拎来洗伙房的井,为把这口井洗干净,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整整干了一个晚上啊!太辛苦了!但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与自责,大家都是因为我工作上的疏忽,让大伙忙了一整夜。当时,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低着头干着活。</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都过去五十多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都是因为我的错对不起大家,道一声谢谢啦[合十],这声謝谢也是太迟点了,请原谅一个当年不懂事的小知青吧[合十][握手]</p><p class="ql-block"> 北京知青 冯淑娥</p><p class="ql-block"> 2022.6.27</p> <p class="ql-block">  冯淑娥大姐是知青中最后一个拿到书的,因此她特别地高兴,执意要捐款。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凡事下乡到二队的知青们都对那段岁月刻骨铭心, 心中都保留着那段美好的记忆,不曾忘记。</p><p class="ql-block"> 在《黑土地留下我们的足迹》一书里,你可以了解知青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冯淑娥大姐说,她要认真读一读此书后并写下自己的感受。</p> 妈妈打开书翻看着,她老人家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地说道:书中的故事让我渐渐地想起了快要淡忘的往事,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工作过的老熟人仿佛就在跟前……妈妈说这本书真好,有了它,我以后的日子不会再寂寞。<div><br></div><div> 曲延坤之女:曲珍</div><div> 2018.7.8</div> <h3>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黑土地》一书故事的发生地―――三分场二队的老职工今天终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书。</h3><h3> 发书人景淑琴参加聚会后回到家乡,顾不上休息,就挨家挨户把书送到每个老职工的家里、田间地头、路边、灶间……</h3><h3> 看着照片上的曾经熟悉的身影,好亲切啊!你们还是当年的样子,憨厚朴实。接到书后,表情很平淡,没有华丽的语言对我们说些什么,但我们已感觉到了你们内心的激动和快乐。</h3><h3> </h3><h3> 看到老职工拿到书后很高兴,我们也欣慰了。最后,让我们衷心祝福第二故乡的老人和所有的人生活越来越幸福!祝他们身体健康!</h3> <h3>  王秀琴您好!《黑土地》一书已收到。在此感谢出书的各位荒友。您们辛苦啦!我迫不及待地看了,真好!书中所记录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值得永久保留。</h3><h3><br></h3><h3><br></h3><div> 房洪斌</div><div> 2018.6.11</div> <h3>  大家好,今天梁鹏勤和杨洪婷把黑土地这本儿书送到我家了。我看到这本书很激动,很感谢你们,你们费了这么多的心思。没把我们这些当地人忘了,我觉得特别感动。非常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有机会到山东招远来玩。</h3><h3><br></h3><h3> 林翠花</h3><h3> 2018.6.10</h3> <h3>  张燕老师您好。</h3><div> 我是叶志明的妻子。是79年去2队商店工作的。那时知青多数返城,与你们不曾谋面,所以自打进群后我都处在“潜水”之中。但是,我一直被群中浓浓的亲情感动着,深刻体会到组织者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收到《黑土地》一书,认真细读,深深地被书中所有的回忆与问候感动着。您们把当年下乡所吃的苦,当做一种幸福来回忆,也只有你们这些可爱可敬的哥哥姐姐们能做到。是你们的到来,改变了农场荒二代的人生,是你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五十多年过去了,看到哥哥姐姐们,谈笑风生、互道珍重、相互牵挂、尽展才华……令我们敬佩。</div><div><br></div><div> 倪俭萍</div><div> 2018.6.15</div> <h3><br></h3><h3> 王秀琴你好,书我已收到了。谢谢你及所有为出书做出贡献的才子们。谢谢你们把黑土地的一切展现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太好了,此刻我兴奋,高兴的心情我不知道怎么向你们表达,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辛勤的付出。这本书是我今生的珍爱,它将陪我愉快的欢度晚年!祝所有的荒友们身体健康,幸福晚年!</h3><h3><br></h3><h3> 毕娟</h3><h3> 2018.6.12</h3> <h3>书中的诱惑</h3> <h3>  师桂珍老师和荒二代玉红饶有兴致地欣赏着书中的图片。</h3> <h3>  这是《黑土地》一书最小的读者。瞧他,读起书来俨然像个小大人,很认真哟!</h3> <h3>瞧,志军姐和李岩大哥工作起来多投入!</h3> <h3>  志军姐很认真地小心的把书装到包装袋子里,生怕弄坏了书。</h3> <h3>  学斌也参与到寄书的行列中,也是蛮有热情的!</h3> <h3>三娃不辞辛苦送书忙。</h3> <h3>这些书就要寄往全国各地。</h3> <h3>  大家好,我叫王桂琴,是二队王君学的女儿。今天我非常的激动,有幸代表我的父亲和家人来参加这次具有纪念意义的聚会。</h3><div> 爸爸,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告诉您:是咱二队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大聚会。在天津蓟县御林园农家院举行。这次聚会不仅仅是为了庆祝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也不仅仅是为荒友叙情而来,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授书仪式要在这里举行。今天,爱您的,爱北大荒的所有知青能来的都来了,和您一起垦荒奋战的前辈也来了,还有知青教过的荒二代也赶来了。</div><h3> 爸爸,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50年过去了,知青们不忘初心,还出了一本书叫《黑土地》。多么响亮的名字呀,里面的故事您都熟悉,您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应到的。</h3><div> 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心情非常的激动,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爸爸作为您的女儿,我很惭愧,对您的了解太少,既熟悉又陌生。就像弟弟在书中说的那样,直到看了知青哥哥姐姐们写的回忆文章里才让我了解到您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您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好品德,我都铭记在心里。</div><div> 爸爸,您知道吗?为了大聚会和出这本书,五城一地全体总动员,有出资的,有出力的。筹备组历时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付出了很多精力和辛苦,他们不顾自己年过半百的年纪,像年轻的时候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带着病痛的身子克服家里的一切困难,超负荷的工作着。</div><div> 为了让书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发送到全国各地,人人都是志愿者,他们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脚踏三轮车,风风火火,走街串巷。这就是北大荒的精神在现,这是我亲自感受到的。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是知青上山下乡走过的路,是知青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了解了父辈垦荒的艰辛,了解了知青的苦乐年华。我们要牢记知青对黑土地做出的巨大贡献,北大荒人是不会忘记的,会永远铭记在心里。</div><div> 最后,让我以感恩的心,代表我的父亲,感谢广大知青对父亲的厚爱和怀念</div><div>感谢和父亲一起垦荒的前辈们</div><div>感谢为家乡,继续做贡献的荒二代们</div><div>感谢筹备组的朋友们</div><div>感谢天津知青朋友们热情周到的服务</div><div>预祝聚会圆满,顺利,平安,快乐</div><div></div><div> </div><div> </div><div></div><div> 王桂琴 在蓟县聚会上的发言</div><div> 2018.6.17</div><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书的故事》就要接近尾声了。近日来,这本书传遍了大鼓包,传遍了852,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这本书,有的还自发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授书仪式。我想,书的故事大家都已饱览过了,欣赏过了,但我们大部分读者有谁会知晓书中以外的故事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本书的主要发起人是我们最最尊敬的张燕老师。说起这本书,最初要汇集五城知青们的头像,是为了设计参加北京的摄影展。在去年年底时,张燕老师和王欣大哥趁此决定要完善二队五城的通讯录。就把原来人名统计的通讯录用头像形式来记录,使通讯录更加清楚。随后就在群里发动大家搜集五城的头像。后来刘长慈提议把荒二代也纳入其中。年龄限制在1979年之前工作的。那段时间大家通过微信熟人朋友的关系为搜集头像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也就是从那时起,群里经常会听到一个细声慢语,语气温柔的声音。那声音听起来非常亲切,悦耳,动听,宛若涓涓流水。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没多长时间,各地的头像也都陆续征集上来了。后由王欣编辑制作而成。按说征集头像的事就告一段落了。没曾想在征集头像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每人的头像后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大鼓包的一些有趣的事。开始大家是以短信的形式,写了出来,文章长的短的都有,最后达到了一个高潮。大家写文章的气氛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大家都纷纷拿起了笔讲述着当年在大鼓包的一些生活工作的经历。 那些天,群里热闹起来,有写文章的,有给文章评价的,有点赞的……后来,大家的文章以及微信聊天内容都被有心的张燕老师收藏了。</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直到有一天,张燕老师在群里和大家说要出一本咱们自己的书,以黑土地作为主题。大家听了之后非常兴奋。我想,原来张燕老师早就萌发了写书的想法。 </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打那时起,群里便忙乎起来。每天晚上群里要谈的事儿都和文章有关。谈话的内容也都是以出书为主题。王欣还把过去发在网上的文章下载后发到群里供大家欣赏。不知什么时候,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此书的校对之中。为大家写好的文章校对。整个编书的过程,我亲眼目睹,受益匪浅。在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王欣和马春生。那段时间王欣通宵达旦地给电子版文章编辑排版制作。排版期间,刘长慈也给予了指导。马春生家里有一个长期需要照顾的病人,校对文章实属不易。要完成这项工作,她都要等病人休息之后才能工作,一干就是半夜,真可谓是废寝忘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我要讲的《书的故事》以外的故事。它的背后发生的故事很多很多。为了完成这本书,张燕老师、王欣、丁珊等几个主要编篡者,克服年龄大,家里琐事多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此书的出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书以外的感人故事,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资深出版专家丁珊老师。为了《黑土地》这本书更快地和读者见面,她不惜放下社里的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黑土地》的编辑、印刷之中。在此,我们衷心地感谢丁珊老师的支持和鼎力相助。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黑土地》一书的出版,凝结着群里每个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为这本书的出版默默无闻地工作的所有的人们,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有了我们这本享誉国内外《黑土地》这本书,它是一本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本好书。希望此书能给大家带来快乐。</font></h3> <h3> 后记</h3><h3><br></h3><h3> 《黑土地》这本纪念册终于印刷装订成册发到了知青们的手中,然而阮丹妮大姐却于三个多月前在加拿大突然病逝。</h3><div><br></div><div> 2018年6月6日,北京的知青们来到阮丹妮家设立的灵堂,吊唁并为阮丹妮最后送上一程。</div><div><br></div><div> 知青们为什么那么怀念阮丹妮大姐?我觉得除了她始终知青激情不减之外,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她们夫妇既出资又出力,为咱们知青创建了“我们网”!多年来,“我们网”牵系着全国各地的知青们,成为知青们维系情感、抒发情怀、继续弘扬知青精神的重要平台。我们今天拿到的这本纪念册,其中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源自各地知青们在“我们网”上的投稿。</div><div><br></div><div> 在阮丹妮大姐的灵堂,知青们把三本《黑土地》纪念册恭恭敬敬地摆放在阮大姐的遗像和骨灰盒前,一一向敬爱的阮大姐告别,而后合影留念。</div><div><br></div><div> 刘长慈</div><div> 2018.6.27</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