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十四届《头颈部病理读片研讨会》2018年甲状腺病理国际高峰论坛于上月在江苏常州市隆重召开。</h3> <h3><font color="#010101">本次会议学术内容丰富,讲师团队力量雄厚,邀请了国际知名内分泌病理专家,国内甲状腺病理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就当今甲状腺肿瘤诊断的热点、新版WHO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最新版甲状腺FNA细胞学Bethesda诊断系统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交流。</font></h3> <h3>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病理专业学术会议上,我们病理科选送的一例参会病例报告,非常荣幸的被专家组选中,由陈云昭博士在大会上进行演讲,获得参会众多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h3> <h3>报告病例:68岁女性,左颈部可及界限不清,质硬肿块,表面尚光滑,质硬韧,轻压痛,活动差,大小约8*6cm,随吞咽活动,未及肿大淋巴结。 手术所见:甲状腺左叶肿块,碎组织合计8*6*6cm,质硬,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左叶部分肿块和颈部血管包裹,无法分离。</h3><div><br></div> <h3><br></h3><div>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恶性肿瘤,一直以来的病理常规报告,我们只需要诊断出这个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就可以了,完全符合目前的诊疗规范。可是我们科在做这一例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时,大家都有许多的困惑和纠结:这例肿瘤生长方式独特,呈广泛浸润性生长,临床医生告诉我们,手术过程非常艰难,肿瘤包裹气管和大血管,难以剥除。这个病人被多家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恶性肿瘤,因考虑难以切除而拒绝收治。我院外科姚韩医生敢于接受挑战,知难而上,积极为病患解除痛苦,手术将肿瘤大部分切除。肿瘤标本送到病理科时是少见的碎块状,镜下肿瘤呈现出两种类型的图像,弥漫增生的梭形肉瘤样细胞区和明显乳头状结构区。两种图像同时存在提示肿瘤分化差,预后不良,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众所周知的预后良好的肿瘤。难到是两个肿瘤碰到一起同时发生了?或者是一个少见类型可以有两种表现?</div> <h3>通过国内多位病理专家会诊读片,十多项免疫组化检查,大多数病理专家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肉瘤样分化;其中有一位国内知名专家认为符合乳头状癌高细胞亚型。</h3><h3>在准备参加头颈部病理读片会材料时,陈云昭主任反复研究该病例,带着疑问查阅大量外文资料,夜以继日连轴转,持续奋斗抽丝拨茧,去伪存真追根朔源,精心准备参会PPT,力求不留遗憾,做到尽善尽美,在短短两三天之内,在反复思考核对国内外相关资料后,用独立严谨的工作方法,严谨思考小心求证,拨开重重迷雾,终于搞清楚这一例肿瘤的特殊表现,完全符合国际上最新发现和命名的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靴钉样型。是目前非常罕见的新类型。</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提交的这一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新的病理亚型,在过去的十年,仅有1种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即靴钉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认识并收录入内分泌肿瘤第4版WHO分类中。</font></h3> <h3>该疾病实体首次于2010年由Asioli及其同事报道。2013年该研究小组通过分析24例进一步描述了该种亚型的特征,还于2014年报道了4例靴钉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最近几年,关于该亚型有一些小的系列报道。几乎所有的报道均证实了该亚型非常罕见,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如坏死、核分裂像、血管淋巴管侵犯、甲状腺外扩散等。而且,局部复发和局部及远处转移常见。在许多系列病例报道中,靴钉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高的病死率。</h3> <h3>通过这一例非常罕见的甲状腺肿瘤报告,提高了我们医院和病理科在苏南病理界的知名度,为医院的发展科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会同道也表示学到了诊断疑难病例的路径,大家都会认识罕见少见病例,对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h3> <h3>一直欣赏和钦佩这样的学者型医生和导师,特别能自觉的去深入研究和探讨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张切片,不放过丝毫的病变形态,发掘和解决病理诊断中的种种疑问,以舍我其谁的负责任的决心,决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质疑研究探讨的科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意志,抽丝剥茧严肃认真的科研手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领着病理科年轻的团队,不断学习进步探索,接受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争取更好更广阔的学科发展。</h3> <h3>人生不是等待暴雨离去,而是学会如何在暴雨里向阳光奔去。做病理医生更要扛得起责任,耐得住寂寞,做病理诊断须经得起临床病例的打磨,透过层层迷雾,才得以寻见山外青山绿水,才能赢得本真实像。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须不忘本心,秉持原则。经历过风雨,才见的到彩虹。</h3> <h3>我们病理科会跟随医院不断发展前进的脚步,朝着更宽广灿烂的远方,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前去……</h3> <h3>病理科学科带头人—陈云昭副主任医师/ 教授病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青年委员、新疆兵团病理质控中心委员、新疆病理学会常委、中国病理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苏州市姑苏特聘B类人才。在大学附属医院从事病理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年。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友谊医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ANZAC研究所进修临床病理及基础病理研究。擅长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擅长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骨及软组织肿瘤、消化系统肿瘤等的病理诊断。主要科研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人员归国优选项目1项,参加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863计划课题食管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术子课题、卫生部国家医改重大专项/早诊早治与肿瘤登记等国家级课题多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15篇 ,SCI论文13篇, 最高分值6.3, 总分35.631,主编专业书籍1部,副主编2部,参译1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