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老屋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驿马吐村。驿--古代国家为传递公文、军事情报,自古即行设立。初时设传车,后改为驿马,以进行传递。在一定距离设宿所,以备投递驿使驿马休息。老屋就建在古代的驿站驿道上。</h3><h3> 这幅照片是2012年,回乡祭祖时拍摄的照片。</h3><h3> 老屋建于1968年,我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呢!</h3><h3> 在那个知识不受重视的年代,父亲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决然辞去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工作,知青下乡,投身农村,扎根农村。父亲和母亲开始到农村,借住在老乡家,老屋在姐姐两岁时,才开始建造。那个时候建造的房屋全是土坯结构,保暖好。</h3><h3> 老屋三间房子,东西各占一间,中间一间是厨房。厨房里两个灶坑连接着东西屋的两铺炕,每当灶台炊烟起,屋子里的炕便慢慢热起来,数九寒天的时候坐在暖呼呼的炕上,那是无比的幸福。灶台里面便是碗柜、酸菜缸、咸菜缸......,杂七杂八的堆满了角角落落。 那个年代经常停电,每当夜晚来临,点起煤油灯,姐姐、我、弟弟会趴在炕桌上、缝纫机上写作业,妈妈坐在炕上缝缝补补,忙里忙外,爸爸喜欢看书或者研究建筑方面的图纸,写写画画,一家人都在忙碌,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欢笑和幸福溢满小屋。</h3><h3> 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屋的房檐上的那个燕子窝。每到春季来临,燕子就会如约而至,每天忙忙碌碌的在房梁上筑巢,孵化,繁衍生息,叽叽咋咋的边与主人打着招呼边忙乎着自己的事情。这个燕子的家族已经是我们家的成员,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年燕子来的晚了几天,妈妈就会坐立不安,翘首期盼,时不时用手遮着阳光,仰头望着远方的天空,寻觅南来的燕子,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燕子的到来。妈妈也总会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燕子到谁家安家,谁家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不要伤害他们。记忆中有次有个小燕子还不会飞,不小心掉出了巢,燕子妈妈急的团团飞,我们会把它轻轻捡起,找个梯子再把它放回家。</h3><h3> 原来的老屋前有一片小树林,小树林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我们小的时候那片小树林是童年游戏的乐园,躲猫猫、爬树、掏鸟蛋、骑“趴蛋驴”、闯拐、打架、斗气较量都在这片小树林中,小树林前面的那条小河,清澈见底,小伙伴玩累了,掬水入口,清澈香甜。记忆中每天放学回家后,书包一扔,小伙伴们都在此集合,开始童年快乐的各类游戏活动。如今这片小树林早已经不存在了,小河也干涩了。 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哪怕是一棵矮小的树,一棵长在路边的杂草,它们总能指引我回到童年。这时,我的心会禁不住时间的拷问,泄露那些熟悉名字。故乡已经苍老,我的青春已无法抚平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回乡祭祖路过老屋,记忆历历在目,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h3><h3> 再一次见到老屋,似乎想起了我的童年,也想起了全家在农村艰苦奋斗的历程,粗茶淡饭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父亲用伟岸的身躯,坚实的臂膀,母亲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支撑着我们这个家。“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再细细品味慈禧的这首诗,真的感觉句句都融入了血液里,心坎里。</h3><h3> 由于父亲工作属地的关系和我们姊妹三人读书的原因,老屋于1988年变卖。老屋三间正房依旧,厢房依旧,买主拆除了院内小墙,锯掉了高高的杨树,新建了厂棚,更换了大门............。老屋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次清明回家祭祖,我都会在老屋前驻足,我仿佛又看见了昔日的情景,爸爸在扫院子、修自行车等干着杂活,妈妈在做饭,忙里忙外的喂鸡喂猪,还不时的和邻居们隔着墙头说说话,弟弟在调皮的玩耍,说话还有点结结巴巴的,屋内温馨的灯光忽明忽暗,嗅到了厨房饭菜飘香的味道,听到了伙伴们和邻居们的笑声……,老屋的温情一直缭绕于心,老屋是我生命中的思乡曲,那份情怀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融入了血液里,印记在了生命里。</h3><h3> </h3><h3><br></h3> <h3> 1988年举家搬迁至乌丹镇,全家户口由农村户口全部转为城镇户口,由于失去了土地,全家的生活来源仅仅靠父亲那点37.8元的工资,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米面粮油全是凭粮票、油票供应,不足的部分需要花高价购买。为了生活生计,妈妈卖过瓜子、西瓜 、蔬菜等,早出晚归,走街串巷,非常辛苦,还得负责全家的一天三餐,洗洗涮涮,异常劳累,但是,妈妈从无怨言,和爸爸一起支撑着这个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妈妈后来又做过服装、布料等生意,家庭经济逐步好转。</h3><h3> 1989年,盖了五间门面房,建筑面积84平方米,三间住人,一间过道,一间储物间。</h3><h3> 1990年春天,动工新建正房,正房4间,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圈梁打底,砖混结构,封檐封弰,木梁齐脊,侧檐外跨,红瓦盖顶。由于父亲懂建筑,单独设计了宽敞的门厅,四周承重墙体全部内嵌钢筋,混凝土浇筑,父亲说地震能力提升至6-7级。</h3> <h3> 1990年建筑正房时,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搬砖、拉土、打磨实地、油漆、平整院落等杂活,全家齐上阵。父亲白天上班、母亲白天卖布料,晚上回家仍然还要干活,含辛茹苦,日夜操劳。但是无论如何苦如何累,一想到全家人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都有了无形的动力。</h3><h3> 这一年,我读高三,非常感谢高三四班好多的同学们,经常利用礼拜六日去我家帮助干活,泥水满身、汗水一地、欢乐漫天,情真意切。</h3> <h3> 1991年春节前,我们搬进了新房。</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这是2014春节拍摄门房照片</b></font>。</h3><h3>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贴对联、贴挂钱和贴门神,我们也将张飞和关羽贴于门房的大门上,寓意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祈福来年。挂钱与对联搭配着贴,一是表示一种祝福,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象征着富有,即很有钱的意思。</h3> <h3> 儿子背着小手在老屋前留影,稚嫩的小脸庞笑容可掬,萌萌哒。</h3> <h3> 儿子和侄子小时候再老屋前合影,还有点羞羞涩!</h3> <h3> 小哥俩对杯畅饮,红红火火过大年!</h3> <h3> 儿子放假回到奶奶家,在老屋炕上,专心注注的看着动画片!</h3> <h3> 小哥俩在老屋的留影,稚气的青春,清秀的脸庞!</h3> <h3> 父亲总是特惯着两个孙子,隔代亲在父亲身上完美诠释。父亲对两个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随便豁豁……咋都行……!父亲特意买了个洗澡盆,放满凉水,放在老屋的阳台上,充足的阳光将水晒热,让两个孙子尽情玩耍!</h3> <h3> 儿子天真烂漫的笑容特可爱!</h3> <h3> 儿子和侄子在老屋的土炕上玩“骑马杀仗”的游戏,这打扮,独一无二!这装备,绝无仅有! </h3><h3> 童年是天真幼稚的,童年的趣事有时会让人捧腹。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却记载了他们的成长,也给我们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h3> <h3> 侄子过生日,全家欢聚一堂。小寿星这吃相着实可爱。</h3> <h3> 外甥闺女坐在堂屋的沙发上,摆出造型,美美哒滴。</h3> <h3>两个大侄子是大姑的最爱,抱着一个还得背着一个。</h3> <h3>坐在炕沿上,美美的留个影。</h3> <h3> 儿子和侄子在老屋的阳台上切磋球技,现在看看,好像还很专业。</h3> <h3> 外甥闺女、儿子、侄子三人在老屋前合影,具体的年份时间我也模糊了,应该是外甥闺女读高中、儿子读中学、侄子读小学。</h3> <h3>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父亲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由于平房都是锅炉取暖,考虑到烧煤取暖对于父亲和母亲都不方便且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2011年,全家会议决定给父亲母亲买楼,但是父亲和母亲都不要愿意卖,因为那是他们一砖一瓦用辛勤的汗水筑造的家园,在此生活了20年的日日夜夜,一草一木、一物一件都寄托着浓浓的的酸甜苦辣。取舍之间,决定留下老屋,2011年末,父亲母亲搬离老屋,乔迁新居。</h3><h3> 2014年春节,我和儿子、侄子去老屋贴对联,儿子和侄子在老屋前留影,这里有他们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历程。</h3> <h3> 2010年,爸爸买了个数码相机,2010年2月27日,爸爸给妈妈在老屋的客厅拍摄的照片。</h3> <h3> 妈妈养的君子兰,2010年,春节盛开,芬芳的花香让弟媳情不自禁的去欣赏,弟弟及时抢拍定格了这个醉人心脾的画面。</h3> <h3> 父亲和弟弟在老屋阳台上的合影,这张照片应该是在1996年请照相馆的人拍摄的。</h3> <h3> 帅气的弟弟。</h3> <h3> 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总是温暖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h3><h3> 这张照片大概是2010春节拍摄的,全家人坐在暖暖的土炕上打扑克,小屋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欢笑、安宁和祥和。<br></h3><h3><br></h3> <h3> 客人、亲人来了,坐在老屋的炕沿上唠嗑。</h3> <h3> 老屋四间,只有一个土锅炉取暖,冬季室内温度较低,必须多穿保暖,坐在老屋土炕上织毛衣还得盖上被褥。</h3> <h3> 老屋的土炕是全家人最喜欢的地方,暖意融融。</h3> <h3> 老屋的窗户和门均是双层,但是依然不能抵御冬季的北方寒冷,阳关透过窗户玻璃,温暖着老屋,窗外的蓝天蓝的让人心醉。</h3> <h3> 老屋的厨房,饭菜的香味总会从这里最先飘出,妈妈的味道也在这里,从厨房飘散到餐厅和卧室的香气和妈妈的背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温暖。</h3><h3> 儿时,妈妈的味道是那袅袅漂浮在小村的炊烟饭菜飘香的厨房,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幸福而甜蜜,在妈妈的粗茶淡饭里蕴涵着妈妈的温暖。</h3><h3> 长大后,参加工作了,妈妈的味道是那份写满牵挂的叮咛,无论我走多远,妈妈的叮咛都在耳畔,“开车慢点”,“到家了吗”,“儿子,干啥呢”,“吃饭了吗,吃的啥”........。</h3><h3> 有妈就有家,回家,是我心灵歇息的港湾,在妈妈的嘘寒问暖里,溢满的都是母爱的无私,常回家看看才是我最最温馨的港湾,最最魂牵梦扰的所在。</h3> <h3> 每逢过年过节,厨房里总有弟弟忙碌的身影,弟弟是厨艺高手,煎炒烹炸样样都可以,他也是电脑高手,全是自学成才。弟弟脾气特好,说话慢条斯理(弟弟小时候和我的一个说话“结巴壳子”同学一起玩,学过结巴说话,好在后来及时矫正,差一点口迟),井井有条,从来都是满脸笑容。</h3> <h3> 这是老屋餐厅的照片。</h3><h3> 父亲母亲勤俭持家,能省就省,从不铺张浪费。</h3><h3> 母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却在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把节俭尽情演绎,让我耳濡目染,知晓节俭之美,知道节俭之中渗透出来的爱意,我能从母亲身上发现,我的母亲虽然平凡,却因为节俭而最美,因善良而最真,因朴实而最伟大。也让我从母亲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淡淡的爱里,读出了其间的执着和深情。</h3> <h3> 妈妈喜欢养花,尽管没有名贵花种,但是妈妈总想把我家装扮的绿意盎然,妈妈最喜欢养那种一年四季都开的花,现在,妈妈家里客厅、卧室那么多的花,都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h3> <h3> 妈妈特别愿意给我们包饺子吃,吃饺子是我们家的仪式,几十年里没变过。回家第一顿饭是饺子,离家时那顿是饺子,端午吃的是饺子,中秋吃的是饺子,过年吃的还是饺子。妈妈还有个习惯,饺子上桌,她不吃,她看着我们这些儿女吃完她才吃,</h3> <h3> 外甥闺女和儿子都长高了,长大了,他们都在这老屋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快乐的!</h3> <h3> 阳光透过门厅,映射着老屋的每一个角落。妈妈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老屋的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妈妈的味道,两个小家伙迫不及待的开始偷吃!</h3> <h3> 过年了,全家人团聚,儿子和侄子磕头要压岁钱,大人们总要逗逗孩子,笑声此起彼伏,老屋充满的都是欢乐。</h3> <h3> 孩子们在老屋最西面的房间打游戏,玩的不亦乐乎。</h3> <h3> 2018年端午节,再次踏上离别30年的家乡热土,砂石路都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h3> <h3> 路过我曾经读书的小学,静悄悄。小学在村东头,老屋在家村西头,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我们每天背着小书包,和小伙伴们相约蹦蹦跳跳走在砂石路上去上学、读书、玩耍...........。</h3> <h3> 宁静的小山村在远山的映射下,显得异常安静。</h3> <h3> 老屋仍在,只是物是人非。</h3> <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所经历过的往事,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如一叶叶的扁舟,在记忆的大海中越飘越远……</h3><h3></h3><h3> 小的时候,我与姐姐、弟弟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哭、一起笑的老屋,我只能在照片和记忆中见到它了……</h3><h3> 无论是农村的老屋还是城镇的老屋,留下了我们太多的感情,也留下了我不变的回忆。</h3><h3> 老屋带给我的回忆太多了,老屋的一砖一瓦,老屋旁的一叶一草,一树一木,都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温馨,使我忍不住时常想念它。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回忆,在我心里,老屋是无从取代的,因为,它是我心灵深处一盏明亮、温暖的神灯。。。。。。</h3><h3> 农村的老屋记载了我们姐弟三人的成长历程,城镇的老屋记载了下一代姐弟三人的成长历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写满了深情厚谊,骨肉亲情。</h3><h3> 老屋还在,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是它在我心间永存!它是我一辈子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