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79年,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成立,苏鸿熙主任、李功宋副主任带领我们起步、拼搏并逐渐成熟达国内先进水平。回顾我们齐心协力拼搏的日日夜夜,大家依然感到非常的高兴和甜美!</h3> <h3>2018年6月7日下午,风和日丽,我们参与苏教授领衔建科并共同拼搏的部分人员,带着鲜花,在李功宋教授的率领下,去看望苏教授和苏锦老师,庆贺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建科四十年,祝愿二位老师健康长寿。104岁的苏鸿熙教授,依然红光满面,谈笑风生,往事历历。还不忘对大家要求"过严"深表歉意。</h3> <h3>91岁的李功宋教授,刚刚完成北欧五国和俄罗斯的二周旅游回国,您看他思维敏捷,健步如飞,哪像是位鲐背之年的老者。</h3> <h3>老一代医学家的爱国情怀、为医学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心一意为病人的工作作风,永远是我们一代一代医学人的传家之宝。失去这宝贵的传承,必然会乱像丛生。</h3> <h3>向老前辈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重,也表示我们对传承老一代医学人优秀品质的决心。</h3> <h3>苏鸿熙老师的闪光点:</h3><h3>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h3><h3>献身医学的忘我境界,全心全意的病人情感。</h3> <h3>李功宋老师的完美人生:</h3><h3>赤诚衷心,爱党爱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h3><h3>敬业奉献,德高望重,谦虚谨慎,高风亮节;</h3><h3>诲人不倦,良师益友。</h3> <h3>●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h3><h3>● 医为仁术,必具仁心。</h3> <h3>1949年8月,南京刚刚解放不久,国家百废待兴正急需要人才的时候,刘伯承市长批准了苏老的出国留学申请,并赠送他一枚党徽,寓意深长!激动感恩的苏老在赴美留学的客轮上,写下的颇有气势和决心的《大洋萌志》</h3> <h3>国外的优越条件,即使结婚成家,也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h3> <h3>夫唱妇随,贤妻苏锦非常理解自己的丈夫,帮助丈夫作回国的准备。</h3> <h3>苏老师尽快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并倾囊购买了两台体外循环机及相关医学书籍。一切准备就绪,回国报效就是眼前的事了。</h3><h3>"学成要归来,技术献人民。"这就是苏老师的愿望。</h3> <h3>孰知,苏老师是被美国当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国的科学家名单,想回国岂是易事?</h3> <h3>夫妻两精心策划,分道辗转六国,历经52天,行程近10万里程,苏老师终于携美国爱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h3> <h3>42岁的苏老师,回国后立即组建心血管外科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为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h3> <h3>1958.06.26,苏老师领衔的手术团队,成功地为一名6岁先心病室缺患儿,进行了我国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是我国心脏外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手术。</h3> <h3>●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h3><h3>●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h3> <h3>● 无恒德者,不可作医。</h3> <h3>●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h3> <h3>● 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h3> <h3>2013.07.01,99岁的苏鸿熙老师,</h3><h3>奋斗了几十年,默默追求了一生,</h3><h3>终于面对党旗宣誓,成为我党健在年龄最大的新党员。</h3> <h3>心脏外科创建初期,设备简陋,诊断和手术的难度都非常大,听诊器是主要的诊查手段,靠的是认真、忘我、拼搏,全科上下团结一致,尽心尽力,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虽又苦又累,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在繁重的工作中,加深了同事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h3> <h3>那时的护士是一群特别能战斗的姑娘,那场景迄今仍历历在目,值得佩服和颂扬。</h3> <h3>建科即成立了心外科监护室,是国内最早的监护室之一,护士天使们承受着巨大的体力和精神压力。当然,也培养出了好多全才的护理和管理人才。</h3> <h3>"特医",是我科的一大特色,下了手术台还得参与术后监护,可及时应变处理术后变化多端的病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挽救了很多生命。</h3> <h3>您听说过医生因过频使用听诊器致外耳道红肿疼的吗?我们医生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创业初期,设备非常简陋,术后变化多端的病情,需要数分钟测一次血压,医生们得忍着疼痛放置听诊器的耳塞。</h3> <h3>当时没有"赚钱"的概念,"不拿病人一针一线",送的饮料都得帮助退回。那时没有"医疗纠纷",只有医患之间的感情融合。</h3> <h3>当时以花钱少治好病为荣,处处为病人着想。遇有困难的病人,还捐钱捐物。</h3> <h3>当时还得管好出院病人,指导术后治疗,以期病人得到术后的远期效果。</h3> <h3>当时上级查房非常认真,苏老师要求病史采集全面,查体不能遗漏。要求医生的逻辑思维和病历的书写正确,绝不放过任何即使一点点的瑕疵。</h3> <h3>要求医生早晚都得巡视病人,危重病人得守住直至病情稳定。</h3> <h3>要求医生早进病房巡视处理,上班交班后就进手术室,协助麻醉医生做好麻醉诱导期的工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h3> <h3>苏老师还教我们论文的写作技巧、英文阅读能力。带领医护人员早晨散步练习英语口语。</h3> <h3>南大六年学医路,毕业踏上抗战途;</h3><h3>赴美留学梦成真,幸得市长相帮扶;</h3><h3>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h3><h3>籍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h3><h3>《大洋萌志》 苏鸿熙</h3> <h3>历经沧桑兮识真理,耄耋之年兮志更坚;</h3><h3>漫漫征途兮永向前,滋滋以求兮梦成真。</h3><h3> 贺苏鸿熙同志九十九岁光荣入党</h3><h3> 李功宋</h3> <h3>携卿二十年,弹指一挥间。</h3><h3>忆昔巧相遇,月老配奇缘。</h3><h3>识我报国志,爱君美心田。</h3><h3>天涯比翼飞,共赏终身愿。</h3><h3>他国风俗异,娴心处泰然。</h3><h3>扶老兼携幼,慈母妻子贤。</h3><h3>助人多赤诚,诲人永不倦。</h3><h3>笑谈天伦乐,儿女身心健。</h3><h3>《携卿二十年》 苏鸿熙</h3> <h3>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即开始招收研究生。真是言传身教,呕心沥血。经常参加研究生的实验,逐字逐句逐段的修改毕业论文,有一篇论文修改8次的记录。</h3> <h3>抢救心外科的危重病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容不得半点误差,时间就是生命。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处于临战状态,一有招呼,立即奔赴现场。一次深夜,苏老师赶到现场后头晕,不得不就地卧倒,自救休克。</h3> <h3>心血管外科需要有团队精神,除本科室相关部门外,还需要众多科室的协助。麻醉科、手术室、血库、心内科和小儿内科等,都是我们携手并肩的战友。</h3> <h3>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有专家身份的苏锦老师,也是位称职的贤妻良母,即使在中国评比,她也是相夫教子的楷模。</h3> <h3>李功宋老师的《人生感悟》</h3><h3>沧海一粟,人生瞬间;少壮蹉跎,老大唏嘘。</h3> <h3>《后记》</h3><h3> 用眼泪和心血完成了此美篇的制作。</h3><h3> 一个时代过去了,她却让人挥之不去,回味无穷。那种"苦中有甜,累中有乐"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也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意境!</h3><h3> "传承"优秀品质和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h3><h3> 失去传承,必然是乱像丛生!</h3><h3><br /></h3> <h3>江山如画!</h3><h3>让我们去迎接更加灿烂的新时代吧!</h3> <h3>《追记》</h3><h3> 一代传奇、心外巨匠苏鸿熙教授,于2018年7月31日清晨4时55分仙逝,享年104岁。感谢李功宋教授的英明决策,让我们有机会围绕在世纪老师的周围,谈笑风生,回忆美好时光。让我们传承老一辈医学家的优良传统,开创我国医疗卫生战线新的辉煌。苏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