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六月</b>,是个多雨的季节,喜欢和朋友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任凭毛雨湿了额前的头发。对张佳坊乡报恩台村的了解,是基于芦溪县刚刚发布的九条最佳徒步路线方案中开始:一个不起眼的村庄、一个响亮的村名、一条翠绿的茶马古道,再加上当年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路,没有理由不去走近它,一探究竟。</h3> <h3>报恩台村位于芦溪县张佳坊乡玉皇山景区,是萍乡人口最少的行政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近500人,整个地形呈"心"形,犹如藏在深山里的一块璞玉。它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历代人才辈出,富甲一方。</h3> <h3>雨后的报恩台村,空气清新,娴静宜人。走进村庄,印入眼帘的是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民居、沧桑的老屋、奔跑的童趣,以远方氤氲的群山为背景,整个村庄就像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h3> <h3>路旁一株结满禾花李子的果树,将时光带回到儿时"偷"邻居家李子的时候。李子树怕虫,对生长环境要求高,现在己经很难找到,而在这里生长得这么旺盛,足见这里的生态环境之好。</h3> <h3>关于报恩台地名的由来,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兰姓氏族在此拓荒创业,村内傩神庙祝救得一位逃难的少年。后来少年得志,考得功名,为答谢庙祝师傅的救命之恩,赠巜报恩台》涂金匾一块,悬挂于庙门楣头之上,赋藏头诗一首:"报效国家远景开,恩德铭记喜音来。台兄飞马奔驰去,施展才华任剪裁"。喻意后人要发愤读书,常怀感恩之心,报效自己的国家。</h3> <h3>据《萍东刘氏族谱》中记载:清雍正末年,新泉人刘进让买断报恩台村兰姓家族的山田基业,择地建房,率子孙迁入报恩台。后来又有周氏、李氏、郭氏相继迁入此地繁衍后代,形成了现在报恩台几大姓氏的格局。</h3> <h3>旧时生活在报恩台的几大家族,都想在当地出人头地,有所建树。他们暗中致富竞赛,比学赶超,从清代中期到解放初期,报恩台村富裕人家数量远远领先玉皇山地区的其他村。他们不断扩张置业,山口岩、聂家店、三江口等地都有他们购置的田亩。</h3> <h3>这里也曾上演过不平凡的历史故事:1927年9月23日拂晓,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先头部队,穿过山口岩,在报恩台籍地下党员刘章恩的引领下,从九洲下岭路口经芭蕉冲、马坪里到达报恩台屋场,分别在周氏祠堂和刘氏祠堂稍作休整,商量下一步行军路线。部队出发前将在山口岩战斗中身负重伤的七名战士留在了报恩台养伤。</h3> <h3>这里仍然制作着萍乡的传统小吃,纯手工纯绿色,美味且营养, 推浆米古就是其中之一。推浆米古的做法有诀窍,要用当年的早稻米浸泡3--4小时,再用石磨子磨成米浆,不能太粘也不能太稀,看自己的口味适当放些食用碱。</h3> <h3>将适量的米浆倒入平底的锅内,置于沸水的锅中蒸熟,起锅后用蒲扇扇,使之迅速降温,然后用刀切成块,拌上炒制好的豆粉和白糖,美味可口的推浆米古就做好了。热情好客的报恩村人常常拿出自家最好的果点招待远方的客人。</h3> <h3>报恩台的豆腐也是很有特色,豆腐的口感除了制作的手艺,应该跟当地的水质有关系,水质好,豆腐也鲜美。这里制作出来的豆腐,晶莹剔透,细腻光滑。轻轻舀起一勺豆腐脑细细品尝,浓厚的醇香与其嫩滑的口感,让舌尖上的味蕾梦幻。</h3> <h3>不要小看这传统手艺,在当年物资匮乏的年代,乡下人家餐桌上能摆上一碗豆腐是件奢侈的事。一般家里来了贵客或者请了手艺人,才会拣上几块豆腐。在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有卖盐水冰、绿豆冰棍的小伙,那就是挑着木桶、桶里装着豆腐走村串户叫卖的小贩了。</h3> <h3>村口生长的几棵百年古樟树,依旧是那么生气勃勃,昂首挺拔,像威武的天将,护佑着报恩台的繁荣。村中那口方坵井,沿口上的斑斑苔痕以及风化的井壁,足见它的年轮。古井见证了报恩台村变迁的历史,它与天光云影相伴,得日月精华滋润,源源不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报恩台后人。</h3> <h3>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报恩台村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传统民居打造成特色民宿,成为了玉皇山景区首批挂牌的传统古民居,古朴的民居又开始了它新的使命,热情好客的报恩台人,将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八方客人。</h3> <h3>摄影:Taxue 杨 杨 <br /></h3><h3>图文制作:Taxue</h3><h3><br /></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Taxue作品 欢迎欣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