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 又到了一年高考的日子,今天的网上全是高考的各种消息。有送考生取准考证的好警察,有76岁陪孙子参加高考的老人,还有为孩子旗开得胜而特意穿旗袍的妈妈。如今的人把高考看得比啥都重,媒体也一个劲的吵,整个一个全民总动员 </div> <h3> 1988年,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高考,那情景30年后仍记忆犹新 </h3> <h3>那时的高考在七月份进行,为期三天。当时我在凤翔中学上学,考点在西街中学。考试前,老师给我们发了准考证,告诉我们考点,让我们自己去熟悉考场。六日下午,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了西街中学,算是看了考场,晚上继续住在凤中自己的宿舍。也许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心里又激动,又兴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直到后半夜才迷糊着。由于操心考试,早上五点钟就醒来了,然后和同宿舍的同学赶紧起床收拾,步行去西街中学,学校不让骑自行车,怕不安全。我们在去的路上,胡乱买了一点早点就去考场了。</h3> <h3>那时的考场几乎见不到送考生的家长。虽然到1988年高考已恢复了十年,但在当时的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高考就是孩子的一次比较大型的考试,他们认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凑什么热闹?而且我们这些小县城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在农村,七月份正是人们给玉米施肥松土的农忙时间,哪个农民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县城给孩子鼓闲劲?所以考点是冷清的,除过我们这些等待考试的学生,校园里出出进进的只有监考老师了。</h3> <h3>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我们终于走进了考场。第一场我们考的是语文,我在考场上,还比较平静,但语文试卷中有一句默写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死活也想不起来,原来明明是背熟了的。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看见校门外站着几个家长,我知道,那些人大多是县城的公职人员。我走出校门,看见姐夫也站在门口等我,姐夫在城关粮站上班,他让我这几天中午不要回学校了,到她那儿吃饭,粮站离考场比较近,我于是便随姐夫去粮站吃饭,下午继续参加考试!</h3><div><br></div> <h3><br></h3><div> 过了第一天,后面的考试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只记得最后一天考试时,天下雨了,教室里很闷热,我坐的地方,离下水管很近,耳边一直是雨水顺下水管流下时的轰鸣声,听的人很烦。 三天的考试结束后,我回到学校收拾好铺盖,绑在自行车后架上,骑车回家。回到家吃了饭,父亲说:“你已经高中毕业了,成绩出来还有段时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你哥粮站,让他给你找个零活干。”于是几天后,我便跟着哥到了陈村粮站。哥给我找了个缝麻袋的活。那时的粮站夏天收粮任务很大,由于缺乏大型机械,每个粮站这时都会用一些装卸工,由他们把仓库里的粮食灌进麻袋再扛上大卡车。我的工作就是等人家把粮食灌满,我用绳子把麻袋口缝起来。缝一条麻袋大概能挣五分钱。我一边在粮站打着工,一边等待高考成绩的揭晓! </div> <h3> 20多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是姐夫到学校去看了打电话过来的,我考了489分,据说上大学不行,不过能考个高中专。我听了成绩,并没有过分难过,心想只要考个学校,能摆脱农村户口就行了,所以到后来有人劝我复读时,我拒绝了,我说上中专我也去。 后来我便上了凤翔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h3> <h3> 三十年后,再次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内心是平静的。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条河,浩浩荡荡向前,谁也阻挡不了。有时也许会受到障碍,它转个弯,又向前冲去。所以,面对孩子的高考,做家长的应该多一些坦然淡定,少一些焦虑担忧。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