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背景歌曲《警察的故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0级治安专业于喜山、15级侦查学专业陈安栋演唱) </h3><h1> 两校合并</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95级治安管理系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全防范专业周飒莉</span><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r></span></h1><div>1998那一年,公安大学和警官大学合并了,无论对校方、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这无疑都是件大事。</div><div>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这两所同在北京,关系十分微妙的公安部直属院校,原本联系不多,彼此间却血肉相连,相互又颇有些微词。当年尚未合并时,公大学生以身在长安街旁、地处繁华市区为荣,认为警大的同学比较“老土”,学校位于偏远的大兴郊区,实际上就是农村。说起当年警大的偏僻,还是97的曾小建描述得贴切。他中专在贵阳市警校念的,当时的贵阳市警校在一个叫“烂泥沟”的地方,地如其名,位于偏远破烂的贵阳农村,好不容易被选上去警官大学继续深造,心里那个美,心想总算摆脱农村,到繁华的首都北京上学了。结果到了火车站,上了校车,一路向南,越走越远,高楼大厦、闹市街区渐次模糊,每次看到象样点的房子以为要到了,校车却又开了过去。直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穿过好几片树林和农田,升腾起无数次希望然后又失望之后,才来到被玉米地、小麦地、高粱地包围的学校,他在心里暗自叹息:“唉,原以为是到大城市上学,没想到是从贵阳的农村跑到了北京的农村,呜呜呜!”因此,当公大的情侣们散着步就能去逛玉渊潭、逛西单、进麦当劳吃肯德基的时候,警大的男女朋友只能在著名的“鸳鸯沟”倘佯,或在某棵大树下或玉米地里互相依偎,想要进城浪漫,得跑到几十公里以外。而在警大人的心里,公大的学生是洋气些,但也要“油条”些,少了些朴实和稳重。两所学校就这样暗中较着劲,公大说,我们的位置好,守着天安门,我们是公安部直属院校,罗瑞卿都当过校长,最受重视,!警大说,我们是公安系统第一所正规本科院校,我们79年就是本科,位置偏僻是因为曾经是国际政治学院,为了保密起见!我们的专业好,有外语系、中文系,科技系,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现代高级警官!你们有么?然而两所互不相让的学校在面对普通院校时,又会自觉地站在一边,毕竟,都是培养人民警察的学校,都是公安部的孩子,互相有着同为预备警官的惺惺相惜。 </div> <h3>这样的吵吵闹闹一直持续到1998年,公安部作出两校合并的决定,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合并后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以后叫什么名字?公安大学?警官大学?公安、警官,实际上是一回事,但究竟留用哪个名字,在大家看来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保留哪个名字,抑或重新启用一个新名,都会伤害到一部分同学或者全部同学的感情。因为那样一来,进校时候的校名就会改变,毕业证上的校名将不再是高考时考上的那所学校,曾经的那所学校,将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保留自己原有的校名,两个学校的学子们都付出了努力,找老师谈,找校领导谈,发表文章互相辩论。当有消息传出,校名将沿用公安大学的时候,警大一位同学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校长,阐述了用警官大学这个名字的科学性、合理性,包括学校的历史悠久、“警官”这个词更能与国际接轨,专业的设置更优秀等等等等。而一位公大同学得知后也写了一封信给校领导,说“公安”这名字才是中国的特色,而且公大创办于1948年7月,比警官大学整整早诞生了30年,历史更悠久,公安大学的校名,是邓小平题写的…… </h3> <h3>这场校名之争并没持续多久,最后保留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这个名字。公大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警大人垂头丧气,纷纷跑到当时的校门,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几个大字前拍照留念,有的甚至在校门口抱头痛哭。事实上,作为公大这边的学生,我们很是为警大同学的这份深情和努力感动,如果保留的是警官大学这个名字,身处木樨地的我们,也会跟他们一样失望和留恋。无论如何,作为学生的我们左右不了校名的决断,只能接受现实,从1998年2月起,原来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变成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河校区,而原来的公大则在后面加了个木樨地校区。这样的变化对我们这几届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影响并不大,合并后我们还是在原来的学校上学,只是偶尔会有两个校区的一些交流活动。受影响较深的是警体系朱小军他们,大四一开学,警体系举家搬到了团河校区,朱小军在团河度过了他难忘的大四生活。</h3><div>那是1998年2月末,北京的冬天还十分寒冷,得知警体要搬走,我、任小凯、安安等人,在白云路请朱小军、刑小睿等警体的老乡吃饭。对于被迫搬到团河这事,朱小军他们十分郁闷,十分不情愿,认为警体系本来就被单独扔到红砖平房住了,现在又被学校赶到了郊区农村,且这一去,就要与相处三年的好友分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于是,本就感性的朱小军喝醉了,抱着任小凯,安安号啕大哭,像是要经历生离死别一样。谁知到了团河没多久,朱小军、刑小睿他们又意气风发地回来了,还带着团河校区贵州籍的若干师弟师妹,包括现在熟得一塌糊涂的郑小艺、周小明、曾小建、闫小洁……作为这次联谊活动的组织者,朱小军一扫与我们吃散伙饭时的万般无奈和不舍,愉快地介绍了两边的同学,并且喜滋滋地告诉我们,他们警体系居然就住在女生宿舍的楼下……这样的剧情发展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朱小军他们适应新环境也太快了些吧?基本上属于有了师妹就忘了兄弟嘛!不过这样也好,因为有了他们,两个校区贵州老乡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木樨地这边曾经20多人坐着大巴车到团河访问,喝了场大酒,许多人被抬着回来;团河那边也组织人过来踢球,踢得好的还被吸引进老乡足球队,一起到外校比赛。其实不仅仅是贵州,其它省份的两个校区学生之间也都慢慢开展着类似的民间活动,一来二去,彼此慢慢相熟,因合并带来的那些不愉快,也渐渐烟消云散。</div> <h3>后来的日子里,木樨地校区的大多数本科生逐步都转移到了团河,2000级以后的师弟师妹们大都是在团河毕业。因地处市郊,土地不像木樨地这般金贵,公安部划了不少地,让学校在那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更多更漂亮的教学楼、训练楼、游泳馆、宿舍楼,校园面积越来越大,专业设置越来越科学,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两个学校融合得越来越完美。曾经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作为历史的存在将永远被铭记在那一代人心中,而崭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将会越来越好。</h3><div><br></div> <h3>声明:歌曲版权属于原创作者。此改填歌词歌曲,将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并禁止任何人用于任何商业用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