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清泰陵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h1> <h1>大碑楼及七孔桥</h1> <h1>龙凤门也称为火焰式牌坊</h1> <h1>龙凤门正面</h1> <h1>龙凤门背面及三路三孔桥</h1> <h1><br></h1> <h1>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石像生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br> 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原设计中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后来因为与典制不合,采取了向南展拓大红门和北向移建龙凤门等措施,才在大碑楼与龙凤门之间安设了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br>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建置了五对石像生其间引起了他与臣工抵牾的波折。<br> 雍正七年(1730)十二月,雍正帝曾在谕旨中明确表示,不建石像生。而乾隆登基以后,出于礼制和孝道的考虑为泰陵建置石像生。</h1><h3><br></h3> <h1>望柱,神道两侧各有一个。</h1> <h1>神道东侧的石像生,依次排列石狮、石象、石马、武将和文臣。</h1> <h1><br></h1> <h1>神道西侧的石像生,依次排列石狮、石象、石马、武将和文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感谢浏览!</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拍摄于2018年6月3日</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摄影及制作人:王保安(老运动王、直隶孤影)</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