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书法的终极目标 ——神采

軍旅書法家王殿華

<h3>  追求书法的终极目标 ——神采</h3><div><br></div><div>艺术都有自身的终极目标。诗歌散文追求立意高远;绘画追求意境;书法,作为绘画的姊妹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则是神采。应该说,有了神采,书法才有生命;有了神采,书法才有意趣;有了神采,书法才有韵味;有了神采,书法才有美感。只有追求书法的终极目标,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也是对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那么,书法怎样才能创作出神采呢?</div><div>笔者就学习的心得和笔记作了整理。主要有以下要点:</div> <h3>  一是体势出神采</h3><div><br></div><div>在书法理论中,神采论的真正奠基者是南朝王增虔。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说明形神不能分离,形为了神,神需要形,所谓“形具而神生。形和神的关系也就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我几十年学习书法的经验来看,字形是神采的基础。有许多书家,用笔能力很强,结字一般,只能出采,不能出神。因为字形就像一个人的长相,五官不端庄,身材不好,很难出神。单个字的势态,既能出神,又能出采。写行书最喜欢用草书,因为草书姿势变化多端,使得书法神采飞扬。体势是字法的灵活运用。只有将结字的大小、长短、横竖、欹正、轻重等等矛盾充分运用,体势就能多姿多彩,整篇章法才能活跃。所谓字写活了,才是一种生动的生命意趣。</div><div><br></div> <h3>字法的充分运用所产生的体势,对章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h3><div>第一,单字的欹正,扩展到“行”,决定“行”的行进状态是直线或曲线。</div><div><br></div> <h3>第二,单字的轻重,扩展到“行”,决定“行”的行进过程中的节奏重点。这里面其实包涵两个层次:其一,单字与单字之间总体上有轻有重,直接构成显著的节奏变化;其二,每个单字内部先构成轻重对比,再影响上下(甚至左右)的节奏感。</h3><div><br></div> <h3>第三,单字的展蹩,如果搭配得当,使文字与空间呈现不断转换的状态,则行内乃至行间的关系也能够形成明显的疏密或虚实对比。</h3><div><br></div> <h3>第四,开合方式交替使用于行内,一方面丰富形态,更重要的是使行内的张力强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而增强跌宕起伏的动感,并且有可能使两行之间的单字形成或隐或显的呼应衬托,增强行间的协调关系。</h3><div><br></div> <h3>第五,大小。隶属楷书的单字大小固然也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比较接近。而行书单字之间的大小对比往往是比较突出的,这可以直接构成强弱对比。因此这是行书章法布白中最常使用的手法之一。</h3><div><br></div> <h3>第六,俯仰向背。上下字、 左右行相邻字采用不同的俯仰向背式,可造成相互之间的覆托、敛放姿态,不仅某一单字内部的俯、仰、向、背局部有可能影响到上下左右的相关字,某些单字还可以在整体上以俯、仰、向、背的姿态与相邻字形成对比。</h3><div><br></div> <h3>第七,穿插揖让。这一手法运用广泛:如果只运用于单行之内,则会打破单字纵向的封闭性,从而形成更加连贯的节奏;如果同时扩展到两行之间,则还可能打破单字横向的封闭性,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整体构成关系。</h3><div><br></div> <h3>第八,错落。行书章法常常不成列,横向上的单字不对齐,反映为行间关系是错落。但绝不止于此,如果在行内使用错落,可以造成单行内复杂的连接形态,使行内起伏更加丰富,有时甚至在行内造成节奏的断点,从反面加强节奏的表现。</h3><div><br></div> <h3>第九,横纵。运用不同的横纵处理方式的单字组织成篇,本身即可造就行书章法布白的层次感;还可以进一步使字与字之间形成不同的横、纵形象,构成更加直接的对比,从而强化行间的交错起伏。</h3> <h3>  二是用笔生神采</h3><div><br></div><div>宋代李之仪说:“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置又次之。杨少师度越前古而一主于精神;柳诚悬、徐季海纤毫皆本规矩,而不能自展拓,故精神有所不足。”和杨凝式相比,柳公权、徐海拘泥于规矩结构,所以精神不能展拓。因此,精神来源于笔法的精妙。李白有诗云:“笔精妙入神”。</div><div>“神采生于用笔”,神采的关键之一在于那千变万化的用笔,神采难求,也就是笔法难求。朱和羹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沈宗骞说:“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可得其神。”宗白华也说:“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用笔有三忌,就是板、刻、结的用笔,不是妙关性灵的用笔,也不是传神的用笔。</div><div>笔法,是书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并由此形成的点、线的美丑高下。从欣赏、评析的角度看,大致可概括为四个字:力、重、厚、枯。</div><div><br></div> <h3>1.笔力。是书法家以有力的笔法,写出有力的线条。前人盛赞书家书法笔力充盈、有气势、有筋骨,是书有“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是“扬天下之游丝,未方见其逸;舞窗间之飞絮,不得比其轻”。是“笔端金刚杵”,“举重若轻”。</h3><div>笔力之美,谓之劲、健、遒。遒劲、劲健、劲拔、劲利、刚健、遒举、遒拔、健拔等等,都是说笔力之美。不过,有力的线条必须以得法、有度为条件。“力”这个字,一方面是讲书写的力度;还有一方面是讲有力有法、得当,有节制,敛气蓄势,不得使尽。</div><div>与笔力美相反的是“无力”。弱、软、浮、轻、燥、滑、飘、呆、结、死等等。比如说:浮躁、浮滑、疲软、轻靡、困弱、呆结、呆滞、漂浮、圆滑,都与笔力欠乏有关。还有“描、忌、深、抹”,描者无力;深者不得其法,笔力不张;抹者无趣,用力无矩度。无节制,不得法。用笔不知节制,在气,是谓“剑拔弩张”;在迹,是谓“出筋露骨”。太放纵,率易过甚,“开江湖之气”,越出了正确的矩度。奔放,越过一步就是放肆,张狂;躁率,直来直去没有规矩的使性子,甚肆无忌惮,显现无学养和功力,粗野恶俗。</div><div><br></div> <h3>仿造王殿华作品,粗野。</h3> <h3>2.笔重。笔力,谓之力感。笔重,谓之重感。所谓重,有书云:“如高山坠石”。意思是要沉着,要“定”。蕙风(蕙风词话)说:“重者,沉着之谓也”。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云:“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凡善笔力者,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云龙,突然一落,而来去无迹,字外有笔,字外出力,不浮滑,不拖沓。运笔沉劲入骨,虽细若纤尘,不轻飘。王夫之说:“壮者如骏马,才碾地即过;夯者如策水枯,四蹄如泥一尺”。笔重,意思就是,能“入纸”,能“出纸”,笔画若刻入缣素,入木三分,又直觉其溢出纸外,精光灿然。所以,有人形容是“以拔山举鼎之力,为舞女插花”。</h3><div>重,不绝排斥外力,但并不显于外力。主要在于内劲。但凡成熟的书家,运笔总是愈见优游自在,沉着痛快。或者说是“举重若轻”。“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若着意于用力(即重量)上,如果忽视“提得笔起”,就是缺乏内劲。那种笔迹粗、实,不是重。认为是重者,皮毛之见也,误解也。“内不足者外必张”,“外粗狠,中却恭弱”。把纸抹破了不是“透纸”、“入木”。运笔之时,毫厘锋颖之间,顿挫、提按、注擢、掣纵、藏出、垂缩等种种变化,靠“鼓努为力”的外力运用,是做不到的。</div><div>能入能出,是重的二重性。要得点画的重,须按得笔下,提得笔起。刘熙载在《艺术概论》中说:“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止须飞提,用笔处正须重按”。这样,就能“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须知笔迹轻盈困弱是病,劲滑是病,滞顿粗顽不能键举同样是病。所以,事物总是这样包含着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div><div><br></div> <h3>3.笔迹厚。厚与重,是一种事物的两种显现。重则厚。厚是指笔迹厚,味道厚。点画之间,三过折笔,欲行还留,似疾乍凝,欲聚还散,其味厚矣。以至通幅,犹如一首乐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或断或连,或有或无,纷至沓来,悠扬成韵,有板眼有节奏,极尽抑扬之妙,味亦厚矣。</h3><div>用笔轻松,用墨缥缈,有一股空灵之气,冷冷逼人,淡而有精彩,虽简而厚。似疏而实,似漫而紧,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神韵逸迈,因其质实而味厚。用墨虽薄,以其有力,清远之至,以其清而见厚。纯用方笔,线如铁画银钩,是谓厚。点如高山坠石,笔端金刚杵,是谓厚。随意勾勒点缀,秀润如铁似金,是谓厚。</div><div>书家要求点线有力感、厚重感、节奏感。厚者,神厚也,气厚也。有书家云:“用笔的法、力、势、意,落实到点画线上,就是追求力量感,节奏感,生命感,使笔迹圆厚,而不单薄”。</div><div><br></div> <h3>4.枯笔出采。墨浓出神,墨枯则出采。经验告诉我,写一字蘸一次墨,通篇尽是浓墨,整幅书法则死板而无采。自然书写,由浓变枯,整幅作品,既能出神,又能出采。</h3> <h3>此为书法博士书法</h3> <h3>  三是瘦硬通神采</h3><div><br></div><div>诗圣杜甫有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启功大师亦说,晚爱诚悬竟体芳。从唐代的大诗人,到当代的书法大师都很推崇书法的瘦硬品质,不无道理。经验告诉我,书法是矛盾的抒写,一味追求粗壮的线条,不仅平淡无奇,而且无精打采。就像人的长相一样,大胖子很难有神。瘦硬的身材,笔挺的腰板,到老都有精神。但是,做到书法的瘦硬是件很难的事情。</div> <h3>一要力聚笔尖狠切入纸。使得起笔瘦硬。</h3> <h3>二是中锋要在正确的轨迹上运行。使得行笔准确无误,线条细而不弱。</h3> <h3>三是使转方圆兼备。做到方亦硬,圆也硬。</h3> <h3>四是粗细对比才显硬。这是最重要的实践经验。单个字的部首之间要有粗细对比;字与字之间要有粗细对比;行与行之间也有粗细对比。使得粗笔亦硬,细笔也硬。当代书法大师郭沫若、启功都有成功的实践。</h3> <h3>粗细对比才显硬</h3> <h3>  四是行气显神采</h3><div><br></div><div>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因素: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外形优美是把汉字写的好看,内涵丰富是书写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两者完美统一,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表情达意功能。这种功能要靠笔法的中锋侧锋、提按、疾涩,结构的疏密避让、虚实向背,章法的行间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则来实现。其中上下相合、左右连属是衡量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因为它能表现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非此,就是死猫瞪眼的傻字一片。这种书法作品的气韵就是书论家常说的行气。</div><div><br></div> <h3>那么具体讲什么是行气呢?笔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请人评点,人家看后说你写完某字干什么去了,我说没干什么,人家说,那怎么行气断了?我愕然,后细想是自己写完那字去接电话了,人家好一双慧眼!真是行家看门道,原来书法的气如此重要。</h3><div><br></div> <h3>行气,启功先生曾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h3><div><br></div> <h3>清笪重光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脉络不断在游丝……”《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行气贯通”一节讲到,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这叫行气贯通。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h3> <h3>怀素的“自叙贴”中“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的“中妙怀”三字即是例证,还有行与行之间、一字与一字之间的体势相应等尤以兰亭序中行与字的行气贯通更为明显。</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font></h3> <h3>行气体现在行与行,字与字的连接上,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即笔断意连。游丝本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在过渡时依据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细笔道。笔意是收笔的走势,虽断而连。上下行的连亦同样道理,一是末字与首字连带,二是行势的照应,如果上一行笔势收敛,下一行就有所放纵,或轻重有别,浓淡有序,彼此照应,通篇和谐。</h3><div><br></div> <h3>行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启功先生说:眼熟则记忆真,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h3><div><br></div> <h3>行气更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笔者认为,气韵最能反映个体的文化修养、艺术境界和思想感情。是神采的无形表达与有形展示。</h3><div><br></div> <h3>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用笔、结字、章法是书法的三个要素。书写的抒情性是书法的灵魂,书写的意象性是书法的根本特征。</h3><div><br></div> <h3>追求书法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书法的神采,使书法的抽象变成意象,使书法的意象化作生命的神采。</h3><h3><br></h3><h3> 此书法论文被北京大学«艺术主流»刊登</h3><div><br></div><div>作者:王殿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div><div>****理事</div><div>第四届中国最具网络人气美术家</div><div>中国诗歌学会会员</div><div>第二届当代中华军旅诗词大奖赛评委</div><div>2015.6.22</div> <h3>著名诗人桑恒昌为王殿华书法题词:</h3><h3>外显秀气,内含骨气!</h3> <h3>   军旅书法家王殿华</h3><h3> 艺术简介</h3><div><br></div><div>王殿华,1955年出生,山东武城人。曾任原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局长,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理事,国家机关华和厅书画院副院长,青岛乾成书院院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军旅诗词研究特邀研究员。王殿华的书法,追求大众认可,雅俗共赏。结体俊秀,用笔清朗,章法自然,绮丽高贵,神采飞扬,意蕴深厚。曾20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300多幅书法作品刊登在《解放军报》等40多家报刊;2014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最具有网络人气美术家年度人物。近几年,其书法作品进入拍卖市场,先后在北京保利,瀚海和汇丰拍卖公司拍卖成功并被藏家大量收藏。</div><div> 联系电话: 13511010068</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