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终南读书会第57期: 魏冬:《建构与诠释:关学的历史撰述及內涵指向》

北陆玄英(魏冬)

<h3><br /></h3><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论道终南读书会第57期:</b></span></h1><h3><br /></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构与诠释:关学的历史撰述及內涵指向》</b></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br /></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主讲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关学研究院 &nbsp;</b></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 魏冬 教授</b></span></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间:2018年6月8日(星期五)19:30</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地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信远楼2区135会议室</b></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仁参与讨论!</b></span></h1><h3><br /></h3> <h1><b><br />主讲人简介:</b></h1><h3><br /></h3><h3>魏冬,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关学研究院教授,陕西孔子学会秘书长,香港学术出版社《中华关学》杂志主编。长期从事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熟悉汉、藏、英三种文字,具有熟练的汉藏古典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和文字编辑能力。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报道等近四十篇(部)。学术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民间推广传播。</h3><h3><br /></h3> <h1><b>讲座内容提要:</b></h1><h3><br /></h3><h3>关学是根源于关中大地的一种思想存在。但关学的名谓、内涵和历史,并不是一经产生就形成的,而是关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这构成关学发展史上特有的"实先名后"现象。</h3><h3><br /></h3><h3>由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柏景伟、刘古愚等人为代表的关学家,基于对关学发展史实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考量,通过《关学编》的创制及不断补续编定,以史学撰述的形式"建构"出了关学发展的基本谱系。这种基于关学发展的史学建构,既体现了关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也蕴涵者关学史家对关学的基本共识和不断拓展意识,故而是一种带有"主客体间性"的史学创造。</h3><h3><br /></h3><h3>不可忽略的是:《关学编》及其续补所奠定的"关学"基本理念,在历史上也一再得到黄宗羲、全祖望、张骥等史学家的认同乃至党晴梵、曹冷泉等现代关学研究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其史学撰述中的关学理念,构成了一种基于传统的共识,故而当今对关学的考量,一方面要尊重关学作为实体的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关学史家的思想内涵。</h3><h3><br /></h3><h3>基于关学史建构的传统,关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中之学",而是儒家理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儒家理学在关学家那里具有不同当下的价值和意义:首先,理学并不是以思想创造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史,而是以孔子思想为基准的、以价值认同和真实践履为基调的道德践行史。而关学即关中理学,是关中士人对孔孟儒家精神的真正继承,因而关学史家的关学,无疑具有强烈的地方道统意识。但这种地方道统意识并不必然的表现为对异地理学的否定和排斥。</h3><h3><br /></h3><h3>故而从历史范围而言,关学不仅包括北宋而下产生或流传于关中的理学思潮,而且包括关中孔门四子对孔学的直接传承。但北宋而下的理学思潮构成了关学的主体,而从北宋时期的张载、三吕、苏昞、范育等人,到金元的杨奂、杨天德、杨恭懿、萧维斗、同恕,再到明代中期以段坚、周小泉、薛敬之、吕柟为代表的关中河东之学,以王恕、王承裕、马理、韩邦奇、杨爵、王秦关为代表的三原之学,以及晚明的冯从吾,清初的李二曲,以至于晚清民国的刘古愚、牛兆濂等,都是关学的重要代表。所以关学的传承,并不起于张载思想之创生,也不止于张载学派之湮没,关学流传,千年不绝,不绝如缕。而张载正是关学发展中最突出的代表而得到后世认同尊崇,故而堪为关学宗师。</h3><h3><br /></h3><h3>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对孔孟儒学的认同为前提,关学不仅表现出"勇于造道"的弘大气魄,而且具有"勇于从善"的优秀品质。关学诸学人对横渠之学、伊洛之学、晦庵之学、阳明之学乃至西学的摄取继承,虽然使关学呈现出多元的思想面貌,但其对儒学精神的真诚体认和追求,对张载学风的继承与阐扬,使之具有天人合一、政教不二、以礼为本的传统,以及注重自得与践履,注意科技与事功,注重道德持守与为人气节等共性。正是这些共性,构成了关学的整体风貌,并将关学与同时代的其他异地理学学派区分开来,从而使关学表现出既注意兼取他长、又注重综合创造的特点。因此,关学不仅是一种地域性的理学思潮,而且是带有地域性的理学学派。</h3><h3><br /></h3><h3>还需要注意的是,关学虽然生长根植于关中,为关中"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但关学并不局限于关中,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拓展、突破关中的地域之限而走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二程之学、朱熹之学、湖湘之学、永嘉之学、浙东之学、康梁新学、齐鲁儒学等有重要的影响或呼应。故而从历史发展而言,关学是根源于关中,流布于各地的全国性学派。</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