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5月30日,刚刚从伦敦归来的我赶赴丹东,回老家看望已经九十八岁的父亲。</h3><h3> 早晨起来,不经意间,看到了立在父亲卧室墙角里的行军床。一下子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想。从我记事起,这张行军床就在家中存放,可以说,这张行军床陪伴着我家兄妹五人一起,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承载了我家兄妹儿时无限的欢乐。</h3> <h3> 1965年一月,我家随转业的父亲搬到了美丽的边陲城市--丹东。那时家里的房子很小,幸运的是房后有块不大的空地。每到春天,舅舅带着我们在空地上,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许多美丽的花卉。在厨房后窗的地方,搭上一个葡萄架,行军床就放置在葡萄架下。夏日的中午,艳阳透过葡萄树的枝叶,洒落在躺在行军床上午睡的我们兄妹的身上,睁开睡眼,透过葡萄枝叶的缝隙,可以看到太阳像星星一样闪烁着光芒,非常惬意。傍晚,清风徐徐吹来,和我们兄妹一起在行军床上嬉笑玩耍,真可谓心旷神怡。我们躺在行军床上睡觉,坐在行军床上打扑克,倒在行军床上唠嗑,趴在行军床上欣赏小菜园的丝瓜、芸豆、菠菜、小白菜、鬼子姜和繁花似锦的"死不了"花、"鸡冠子花"、"地瓜花",还有"喇叭花"🌹。院里的小伙伴们对我们家的行军床,羡慕不已。</h3><h3> </h3> <h3> 多年以后,我参军到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才慢慢的知道了,这张美国制造的行军床,是爸爸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队殊死作战,缴获的战利品。</h3> <h3> 行军床背面的帆布上,依稀还有着英文字母的印记。</h3> <h3> 行军床头的木头上,英文字母尚清晰可见。</h3> <h3> 解放战争时期的父亲</h3> <h3> 1945年10月,时任山东军区3师8团军实股股长的父亲随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北渡渤海,挺进东北。部队初到东北时,装备简陋,有的甚至没有武器。缺衣少食,大部分指战员都是关里人,对北方的寒冷极为不适应。没有后方,没有后援。而国民党军队则是由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中央军,主力军。武器装备好,供应好。整个战场上,我军处于劣势状态。</h3><h3> 1946年1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7旅,(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父亲调任旅供给部军实科任副科长。春末夏初之际,父亲任军实科科长。先后参加了保卫辽阳、两次保卫本溪、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h3><h3> 历史的脚步走到1947年7月,令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东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惊人的逆转,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且牢牢的把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我们的革命前辈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初入东北的十万人马,发展为百万大军。武器装备,全部是缴获的美国造枪炮,甚至穿上了美制的军装、大衣和军鞋。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父亲所在的7旅(118师)参加战役、战斗三百余次,歼敌六万六千余人。由于"战斗力顽强,作风顽强,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成为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之一,被称为"暴风雨部队"。</h3><h3> 在战斗中,从"运输大队"--国民党军手里缴获了这张美国制造的行军床。从此,这张行军床陪伴着我的父亲,出山海关、进北京城,历经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两广战役、解放海南岛等诸多战役,直到出国抗美援朝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作战。可以说,这张行军床是父亲投身革命,戎马生涯的宝贵历史见证。</h3> <h3> 抗美援朝时期的父亲</h3> <h3> 行军床也和父亲一起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1951年8月,朝鲜战场上的烽烟依然滚滚。时任118师后勤部副部长的父亲奉调到40军后勤部任军械科长。军械科的驻地在一个叫乐松亭的地方,那里树木茂密,非常隐蔽。军械科下属的军械修理所和军械仓库都在附近的山沟里。沟口的山坡上设有防空阵地,配有四门三七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一天中午,父亲和科里的同志们在他每天休息的木板房里商量工作时,接到报告,说预定到山沟里去打山洞,钎子、炸药等一切都准备好了。父亲马上说,"咱们现在就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回来再研究具体施工方案"。他们刚走出大约三华里的样子,突然来了四架敌机,低空向军械科的驻地连续投弹和扫射,持续了六、七分钟时间。高射炮阵地被炸毁了,仓库主任刘青林叔叔不幸牺牲,还有许多人负了伤。父亲住的木板房也被炸塌了。幸运的是,仓库没有损失,父亲因为去看地形,躲过一难。意外的是,这张被埋在倒塌的木板房中的行军床竟然会完好无损。</h3> <h3> 六十年代的父亲</h3> <h3> 时光匆匆,转眼就是七十个春秋。现在,这张行军床,身上有了很多块补丁,腿脚处也有了一些残缺。按理说,早就进入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年代,家里的睡床也由木床、火炕升级为席梦思沙发床,行军床早已经没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可是,尽管多次搬家,父亲依然没有舍弃这张行军床,行军床依然与父亲如影相随。</h3><h3> 我想,父亲不只是将行军床作为了自己革命人生的纪念和见证,更是在内心深处,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军人情结。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国有难,召必回。几十年如一日,时刻还准备着为人民重上战场。</h3> <h3>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四弟晓跃又和父亲聊起了那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年代,聊起了那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再一次聊起了这张行军床......</h3> <h3> 恰逢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一个生日将至,此美篇作为心香一瓣,敬奉于毛主席亲手缔造、亲自指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敬献于为崇高的革命理想,攀刀山闯火海,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千百万革命前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