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76年秋,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男女,被横断山的林涛,金沙江的波浪召唤汇聚到了川滇交界的山谷林野,这里正在进行着铁、铜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会战。当年的这群懵懂少年,在大凉山的风,金沙江的水沐浴滋润下,成长身体、丰富知识、练就技能,燃烧青春奉献智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再立新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自专业的高级专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首届最美地质队员。本篇记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地质队在技术力量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得到上级的坚定支持,联合国家地质院校创办大学,培养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故事。四十余年过去,这群"年轻的一代"虽鬓泛白发,却仍吐芳华!</h3> <h3> 距上一次峨眉聚会已经五个年头了。本来这次聚会应该由重庆地区的同学操办,可不知何故当年接棒同学久无消息,大家盼望再次聚会的心情日益迫切,居住都江堰一青城山的同学,因而筹划发起了5月25日至28日的本次聚会活动。</h3> <h3>刚参加野外地质工作的花季少女</h3> <h3>自己干打垒建教室,双手搭茅屋造宿舍,这就是当年我们草创的大学</h3> <h3>大学的教授接地气,辛勤培养年轻的一代</h3> <h3>感谢专业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教学实习</h3> <h3>昆明滇池的龙门留下了我们实习的脚迹</h3> <h3>风华正茂</h3> <h3>又一个班级在成都地质学院毕业</h3> <h3>野外的生产实习,让我们学用结合</h3> <h3>你看这朝气蓬勃指点江山的潇洒</h3> <h3>攀上那层层的山峰,学业有成寻矿藏</h3> <h3>细心观察详细记录</h3> <h3>欣赏过期画报就是我们的业余休闲</h3> <h3>邛海的轻舟满载青春的快乐</h3> <h3>那时的同学同事,现在的……嘿嘿</h3> <h3>人在深山心怀远方</h3> <h3>我们有了下一代</h3> <h3>学海无涯</h3> <h3> 2018年5月25日是本次聚会的报到日,云南、重庆、峨眉、成都等地的同学纷纷应约,向着幽幽青城山奔来。</h3> <h3>满怀激动,向着聚会冲着快乐出发</h3> <h3>动车上的久别重逢</h3> <h3>我们抵达目的地</h3> <h3>青城山我们来了</h3> <h3>青城人家,我们聚会的家</h3> <h3>报到入住,先打一个快乐的招呼</h3> <h3>情不自禁先合影</h3> <h3>手捧鲜果迎老友</h3> <h3>老友重逢亲爱如初</h3> <h3>脱不到爪爪</h3> <h3>5月25日,恰是李瑛同学的生日。张小琴、方淮均、马理明、李晓、张新华、倪月玲、盛东劲悄悄为瑛瑛准备了生日蛋糕,给远离家人与大家相聚的瑛瑛一个意外的惊喜</h3> <h3>许下的心愿一定会实现!看,那小不点儿可是这群地质队员的第三代哦</h3> <h3>脸上的奶油荡漾着友爱和幸福</h3> <h3>男同学先秀一个</h3> <h3>AA制的活动经费,为聚会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证</h3> <h3>李晓指挥大家练唱《勘探队员之歌》</h3> <h3>王晓莉的萨克斯伴奏,为《勘探队员之歌》增添了浪漫与豪迈</h3> <h3>大家的表情太赞了,好!</h3> <h3>这握手的姿势,很有范儿哟</h3> <h3>把我们拍好点儿哈</h3> <p>座谈会客串主持开始点名</p> <h3>"董丽珠"!"到"!</h3> <h3>李晓报告聚会筹备情况</h3> <h3>向聚会发表感言的马理明同学</h3> <p>无拘无束亲切交流的座谈会</p> <h3>"菜不够又添哈",吃饱吃好不浪费</h3> <h3>青城山下的合影</h3> <h3>"党代表"整队娘子军</h3> <h3>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h3> <h3>随性随意自然生动</h3> <h3>隐秀苑里荟优秀</h3> <h3>为重逢为友谊为健康,干杯!</h3> <h3>青城山,我们在这里重温野外踏勘</h3> <h3>加油,继续攀登!</h3> <h3>我们爬得高,我们看得远,把欢乐和美妙的歌声撒播在山水间</h3> <h3>再见!相逢总是短暂,让我们开始对下次的期待!</h3> <h3>龙门山深处的水磨古镇,给这次聚会留下了深深的余韵</h3> <h3> 三天的聚会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欢乐无限。我们从黑白的岁月迈入了彩色的时代,四十年,几代人的成长,弹指一挥间!忆往昔,我们与祖国同行,栉风沐雨。想过去,我们无怨无悔,无愧今生。看今天,我们彼此珍惜,互道保重。望未来,我们永葆青春,再吐芳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