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沉默

<h3><font color="#010101">二月份的同学聚会上,两鬓班白的我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上山下乡的话题,尽管聚会散去多时,然而那段刻苦铭心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始终的挥之不去。:在那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远动中,17.岁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走的那天,天空中下着毛毛细雨,也是侄儿出生的日子,看着襁褓中的他,我百感交集,嫂嫂说他是个孝子,赶着出来送我,听到嫂嫂的这句话,我泪如雨下,心中五味杂陈。背着简单的行李,转身走向雨中,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流进嘴角,又苦又涩,就这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土,无语,懵懂,又没有知识的我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font></h3> <h3>我们下乡的地方是农场,当时是母亲和哥商量着,离家近,回家方便些,我们班上同学,大部分家长,都是这样想法,作了这个选择,由于不是在偏远的山区,经过一天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当时没有地方住,我们都被分散在农民家住,我和刘素兰,万锦明安排在一个黄姓的农民家中,三个人,在一间草房里,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到达的苐二天扛着锄头去锄草,没有人引导我们,我们把麦苗当青草锄去,队长大声的训诉着我们,农民们大声笑话着我们,我们不知所措的看着被毁掉的麦苗,不知如何是好,可我们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一夜转变成知青,成了农民,无知,无能,让我们惶恐,我们焦虑不安的生活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h3><h3>不会做亊,我们可以学,东山农场是以水稻为主,稻田的蚂蝗成灾,必须要打好裹腿布才能下田,初来乍到的知青都打不好裹腿,常常被蚂蝗侵蚀,男生刘大元索性不打裹腿布,光脚下到田里插秧,结果两条腿被蚂蝗叮满,拉也拉不下来,两个腿被蚂蝗叮得血淋淋的,惨不目睹,我们尖叫声把队长惊动了,他用双手使劲的拍打着他的双腿,同时告诉我们说,蚂蝗不能用手拉,一定要打裹腿才能下田。</h3><h3>农村的路,都是泥泞小路,碰到下雨的天路就不好走,有一次收工,天已渐黑下来,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几个知青相互参扶艰难的行走着,由于没经验,多次摔倒了,经过一条大沟时,雨大沟里涨满了水,我不慎落入沟中,当时是个冬天,由于穿着棉袄有浮力,几个男生,几经努力把我拉了上来,此刻我们也听到队长在呼喊着我们,农民兄弟们的到来,我们像见到了救星一样,那一刻,辛酸,委屈一起涌上我们心头,男生女生一起放声大哭,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不善表达的房东大妈,忙前忙后,煮姜汤,拢火盆,向亲人一样照顾着我们,当时我们只在她家住,吃的是食堂,有二位农民专门为我们做饭吃,我们每月工资是9元钱,除掉曰常用品,伙食费所剩无已,天天吃的是老包菜,咸菜,房东大妈看在眼里,她只要做了好吃的,就会让我们三个在她那吃,为我们改善改善,在同学的聚会上我们还提起大妈做的饭菜可口,至今都让我们回味无穷!</h3><h3><br></h3> <h3>生活上,有农民们的帮助,生产上也离不开他们的调教,在他们的调教下,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能分清麦苗和小草,挑起草头也能跟上他们的步伐,插秧,割谷,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当时正是风华正茂的我们,已经成为一名地道,合格的农民,白天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间劳作着,晩上,想家的泪水一次次任意的流淌,默默地感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承担着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一切,等待着,盼望着人生的再次转折!</h3><h3><br></h3> <h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的这句口号,改写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我们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那片土地上,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用泪水和汗水书写着短暂的青春,我们感叹着命运是何等的不公,我们这一代,正值长身体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正值读书时,让我们上山下乡,该我们成家的时候,让我们晚婚,晚育,正值上班的时候,让我们下岗,种种磨难,……,我们这代人真是生不逢时,</h3><h3><br></h3> <h3>生不逢时,往亊不堪回首,我们共和国的知青,为祖国奉献着青春,书写着历史,没有知青经励的人,谁又能理解和读懂我们,今天拿起笔,用最朴实的语言记下了这些,它杂</h3><h3>乱无章也好,语不搭调也罢,但这都是真实的过去。它记录着发自内心流淌出的点点滴滴,这段尘封在心底的历史,从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将把这段历史永远封存在内心深处,再见了,知青,再见了,黄土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