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郝慎之,吕梁离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书法老师,山西省书协会员,吕梁书法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吕梁书协培训中心副主任,吕梁青书协副主席,吕梁硬笔书协副主席,离石书协副主席。</h3> <h3> 前些天有朋友让我写一副字,命题“慎独”,对于作字,自己也就是“票友级”水平,不敢称作书法。然这两个字我却很是喜欢。<br></h3><h3>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而后还有“不畏人之怕己知”之说,都是讲的自律的意思。笔者曾在有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平遥古城某一室内见挂有这个内容的书法小品,同样在旅游胜地晋祠公园也见过相同内容的书法横幅,可见这两个字在中华浩浩文化中能有这么多的“粉丝”是值得深思的。</h3> <h3> 初闻郝慎之先生,也是被其名姓所吸引,单说“慎之”两字就很值得咀嚼一番,分开来说,“慎”我首先想到了“谨慎”,而后想到了“慎独”;中国书法史上两位威武级大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中都有“之”字,我想这是一个有文化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的人。</h3><h3> 而后得知,郝慎之先生是吕梁书法圈内较有名的书法家,因书缘关系,渐渐熟悉了起来。</h3> <h3> 对于真正爱好书法的人来说,对书法的上瘾程度绝不亚于吸食“鸦片”一般,一旦沾上,则终生难离。笔者曾有深度体会,书法写的不怎样,但满脑子都是“那个道道”。对于专业从事书法的人来说,周边的舆论环境会好些,属于“本业”,可无限制自由发挥。但对于不以书法为“本业”的人来说,喜欢书法就像喜欢别人的老婆,就算再怎喜欢有时候也得偷偷摸摸,免不了受各方面的限制。你想想看,领导同意不?老婆同意不?社会怎么看?符合中央八项规定不?都得考虑。</h3><h3> 郝慎之就是那种喜欢书法却不以书法为本业的人群之一,在这么个复杂的环境下,硬硬的在非专业的环境中把书法搞成了专业水准。</h3> <h3> 郝慎之作字多见于行草书痕迹,从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其于二王用功最深,尤《圣教序》得力最甚。现就从结字、墨法、章法上对其作品做浅陋探讨。结字上虽出于古贴,却没有囿于藩篱,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化为己有。特别是在字形上进行了夸张处理,阴阳互补、强弱对比做的尤其好;在墨法上多以淡墨示之,似有一种萧散的感觉;章法上变化较为丰富,这种章法变化一出于古代的经典发帖,二是得现代书学理念的一些创作手法,但整体和谐统一,就像那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一般,看是漫不经心,却招招有道,颇有讲究。</h3><div> 为了更好地掌握书学知识之架构,郝慎之曾跟随全国书法名家赵社英先生系统的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通过几年的苦学,在格调上、意境上、书学理念上均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浓淡变化、疏密相映的氤氲气息中,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对审美自由的兴趣,使郝慎之在创作中全面展现出了的“禅”和“逸”的精神,这种情调有如汉简、魏晋残纸,赵之谦、谢无量书风所传递的一种旷达精神,表现为玄远、散淡、蕴藉。</div> <h3> 依据书体之流变,每种书体都有承接、递进之关系,理清书学脉搏,是每位书法人应做的必要功课。在行草书学习的同时,郝慎之同样在隶书、篆书上进行了学习研究,《乙瑛碑》古朴厚重、《张迁碑》方正雅拙,郝慎之对以上两家都做了一定深度的临习。篆书上多取法于吴昌硕,似乎在线条锤炼上吸纳了不少营养。</h3><h3> 最近几年来,吕梁书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可见吕梁书法在山西的“膀子硬了”。但是我们应该知悉成绩背后所发生的背景,有许许多多的“书法人”在背后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据笔者所知,“栾金广吕梁书法培训班”和“刘东芹草字班”就是由郝慎之主要“操盘”的,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思维和在实际的运作当中,大大打开了吕梁书法圈的眼界,使吕梁同道得到了最新、最先进的书学营养,特别是在人才梯队方面挖掘了一批书法新人,壮大了吕梁书法队伍。不管怎样任何一项艺术,要在一个区域发展起来,必须要有一批热心、有全国视野、且有领导才干的群体队伍。</h3> <h3> “中国书法进万家”是中国书协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有广泛的正面意义。旨在艺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思路,要求艺术要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为人民创作,因此是积极的。每年春节都有许多基层书法团体和爱好者通过“送春联”做了不少工作,以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值得肯定。旧日微信朋友圈曾流传过一条消息,标题大意就是文化工作者去贫困山区开展“文化下乡”送春联活动,正巧去的是我的家乡石楼县某一山村,仔细一看,有一貌似熟悉的人在寒风中写字,慰问乡亲,仔细辨认就是郝慎之先生,不禁为之感动,我们想判断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可以从“你在说什么,你在做什么”中体现出来,我想郝慎之首先是个热心之人、爱心之人。</h3> <h3> 翻开中国书法史,历代大学问家无不是书法家,而书法家无不是饱读诗书者,两年前吕梁市成立了“书法文化研究会”,以“文化”做铺垫,平添了许多厚重和内涵,事实上没文化怎么能搞好书法,徒有其技,最多一书匠耳,郝慎之先生身为山西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会会理事,我看好郝慎之的为人及眼界,因此乐观其成。</h3><h3>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因文化而裂变,进而升华,由郝慎之表层的书法线条可以清晰地窥见到其深邃的书学精神,让我们一起在书法道路上加强学养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修炼吧。</h3> <h3><font color="#010101">作者:辛利生,山西石楼人,喜好文学与书法,斋号简和草屋</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