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镜头中《金秋到农家》

侯少刚摄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永远不跟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生活的深处走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根植本土勤于摄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因为跟风是重复别人的脚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拒绝诱惑</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珍惜周边事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独特视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拍摄超越日常的感染力视觉作品</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本质上说,摄影爱好者跟普通大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一但加入了某某摄影协会或在某个展览中有几幅作品入选获奖之后被成名捧得自信满满,自以为已经脱离了普通大众这个群体,进入到了“摄影师”“摄影家”的相对比较高端的层面,这是一种自我麻醉性误解。也是摄影爱好者们对摄影和艺术系统性的认知缺陷会导致这样的后果。</h1><h1><br></h1> <h3><b>  影像,是一种视觉产品,如果不能让自己感动,再想感动别人,几乎没有可能。能感动自己的瞬间,肯定是与自己的心灵产生了共呜,这些瞬间是有情感的自然流露、自我认知的觉醒,所以拍摄出的影像能够引起观者的感应……</b></h3> <h3><b> 这一组美篇图片,拍摄于辽宁东部本溪满族自治县农村。影像系列组照,分三年秋季丰收时节,以农家院为主体,展示主产玉米丰收景象的主题。我以14到24焦距、24到70中焦距为主的镜头,以点、线、角、面、孔等构图形式,抓取与众不同的景物,尽力表达我思维中的影像……</b></h3> <h3><b>  下面我并不为图片解释说,因为图片本身就能说话。我要描述的只是摄影学术交流方面的内容,因为这种内容并没有在大众中间普及和认知,所以凭良心,我大胆地论述一点点……</b></h3> <h3><b>  作为摄影人,谁都想拍摄出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好图片,可是又有多少人牢记初心,带着感情向基层和生活的深处走呢?反倒出现:一是等候型,由于是被动接受的拍摄素材,在拍摄中大多投入拍摄感情不足;二是外出型,把拍摄重点放在外地的景区景点,大量的时间行走在路上等待光影;三是散漫型,处于这种状态的摄影人不愿意动脑筋,梳理不出拍摄主题,遇到什么拍摄什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三种状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下去不好。</b></h3> <h3><b>  作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摄影人,要乐于吃苦,走村进巷,跑厂矿下车间,到群众中寻找摄影题材,沉下来追寻摄影的艺术品质,为人民记录,为时代放歌。也就是说,用镜头拍摄那些立体、深刻、正能量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的奉献故事,把激发出来的实现中国梦的豪情壮志转化成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富有时代魅力,这是出作品的定律和准则。</b></h3> <h3><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的经济文化、乡风文明、地理面貌,是文艺创作最鲜活的源泉,也是摄影最广阔的实践空间。所以,应当让摄影融入乡村,开创美好未来,让摄影融入生活,讲述乡土故事……</b></h3> <h3><b>  无“独”不摄影,就是提醒你要以独特视角在平凡中提练主题,这样,才能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摄影作品……</b></h3> <h3><b>  你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常态拍摄的习惯视角,获得与众不同的画面。特殊视角的发现与选择,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特殊的表现语言,更重要的是,它是摄影者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对摄影新的可能性的探索。视角的精心选择,考验着摄影家对自然、生活的认识与理解……</b></h3> <h3><b>  摄影,愈来愈受到现代人们的重视,纪实摄影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就是“摄影”的灵魂。时至今日,纪实摄影在发展中更新,在反思中前行。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艺术发展,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态和交融格局。当下,纪实摄影迎来了机遇,但也面对着挑战……</b></h3> <h3><b>  我认为在全民摄影的当下,更要冷静地看待纪实摄影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全民纪录式的摄影的“繁荣假象”更为堪忧,说严重点,没有文明、道德、正义、进步的影像泛滥所导致的负面效果,给社会文化和国家政治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这应当引起摄影人的注意。</b></h3> <h3><b>  我提倡纪实摄影应与生活真实保持一致,要与大众行为和精神面貌融合起来,更不应该脱离政治现实。所以,摄影人应该进入生活现场,而不是哪热闹挤哪。因为有“学术”眼光,才能够发现到别人视而不见的影像。</b></h3> <h3><b>  摄影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景物中寻找到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及元素状态,并在实际拍摄中多加练习,达到提高敏锐度的目的……</b></h3> <h3><b> 另外多讲一下,“大道至简”这一道家哲学概念 , 同样适合摄影理念,大道至简强调的就是少而精。面对大千世界的“纷繁嘈杂”,抽丝剥蛮寻找实质和关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在摄影创作方面,题材要简。选择题材对摄影来说是很关键的一步,不少摄影人什么都想拍,致使什么题材都拍不精。所以说,题材的选择以简为好。但同时要注意的是,题材至简不意味着叙事线索的“单”和画面呈现的“空”。</b></h3> <h3><b>  对摄影人“器材要简”。专一题材的背后是器材选择的专一,根据所选题材和个人条件携带器材才是正确的做法,同时要有目的性。尤其外出采风时,器材再多也有可能觉得不够用,轻装上阵更能节省体力,保持创作思考的活力。有些摄影人无论拍摄什么题材都带上很多镜头以防万一,事实上,很多稍纵即逝的瞬间并不会留给你反复调整设置或换镜头的时间,如果确定了题材,那么携带器材最好能精准应对拍摄对像,效率会更高,结果会更好……</b></h3> <h3><b> 摄影人在采风中还应该重视“拍摄要简”,比如有的摄影人喜欢大量用滤镜去渲染景物,有的喜欢用超广角包容一切信息和元素,这绝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正确做法,如果不舍弃过多的元素,就无法精准理解和表达摄影和影像的本质。靠渲染得到的画面,猛一看有亮点,若控制不好,反而会干扰观者对画面的认识。过度的渲染和美化,容易触碰到一些摄影征稿或展览比赛的底线……</b></h3> <h3><b>  在摄影采风创作的实践中琢磨领会“大道至简”的思想,很重要。切莫陶醉在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中,应去粗取精、整合创新,才是对自己负责。记住,悟在天成。</b></h3> <h3><b>  我想要说的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摄影艺术美,是心灵的创造,决不是简单与平庸。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之所以一直在低水平的层面徘徊,就是因为缺乏对影像的深层解读能力,道理很简单,你只能看得懂粗浅的照片,当然也只会拍粗浅的作品了。看不懂,怎么办,学习。然而可悲的是,很多连好照片都看不懂的人,却偏偏热衷于给初学者讲课,不仅误己而且误人,以至让初学者一入门就步入了岐途。在当下,最需要讲的课,就是怎样读懂照片和怎么样才能拍出好照片,而不是什么纪实攻略、风光攻略、人象攻略,最该先学的是怎样当一名合格的观众,而不是急着去当什么摄影家……</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的摄影我的梦</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