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老去——关于老龄化社会与晚年生活的思考

文峰

<h1><b>  “六一儿童节”触发我写点文字的冲动,奉献此文,配曲《当你老了》,配图为本人近年旅行照,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h1> <h1><b>  篇首的话</b></h1><h1><b> 希望自己永远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b></h1><h1><b> 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住那份童真,因为不管处于什么年龄,自己永远是这个世界的孩子,开心快乐活着。</b></h1><h1><b> </b></h1> <h1>  自从上初中起,我就特别讨厌过六一儿童节,特别想长大,不愿意被当做儿童当做孩子,渴望成为“大人”。可真没想到,快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同龄人突然变得这么地喜欢过六一儿童节了,比起他们的孙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六一儿童节这日,查看一下微信朋友圈与微信群,四处红领巾飘飘洒洒,只是佩戴红领巾的人们满脸都是皱纹,而他们的孙儿们却远沒有他们兴奋激动。难怪有篇很火的微信文章讲,中国人这日子好象过反了:老者兴高彩烈地过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而年轻人则谈佛系生活谈养生讲出世。哎,好像返老还童大行其道,什么“冻龄”之类成为时髦。</h1> <h1>  于我们个人而言,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无论我们如何“冻龄”或如何养生,甚至打什么“长生不老”的针,渐渐变老终是绕不开的自然法则;于我们国家而言,今日之中国社会老年化趋势势不可挡,老年化社会的话题成为了社会探讨研究的热点,也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严重关注甚至忧虑的问题。对此我也有一些认真的思考。</h1> <h1>  查一下资料,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平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h1> <h1>  我国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国外100年的老龄化路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为2.94:1;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下降到1.3:1。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这是没法防止的,难道将较大年纪的老人杀死?),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h1> <h1>  近几年还有一个话题也挺热闹,比如“我们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将来也是被儿女抛弃的一代!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赡养父母的人,也是第一代儿女不能赡养我们的人”。其实,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活不逢地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一群人是那样的幸运,国家最辉煌的几十年让我们赶上了!我们的父母大都有三五个孩子,父母每当有病或有事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们能分批到场照顾和共同分担,而不是我们独自应对。 但当我们安静下来,认真面对自己正大步老去的现实时,前路崎岖问题多多,多想想甚至不寒而栗。我们问自己: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实话实说,绝大多数人会一愁莫展,一派茫然。</h1> <h1>  过去,总以为时间过得很慢,一转眼发现父母已老得不能自理,自己也两鬓华发了;总以为只要心不老就不会衰老,直到自己爬楼开始气喘吁吁;总以为有的是时间,退了休就去环游世界,不曾想,那时脚步已越发沉重;总以为……凡事不要想着来日方长,“来日”它并不长。先举一个我岳母的例子,因为她老人家是离我最近的老人,我的父母早已安享天国了。老岳母今年九十有一了,身体基本上健康,生活能自理,只是老年痴呆表现渐渐变严重了,一时清醒一会糊涂,清醒时像个听话的老宝贝,可糊涂时则变成了一个顽皮吵闹的“坏孩子”,很难照顾。多亏她老人家育多个女儿,大家搭把手轮流照顾,所以,她老人家是享福的。每当面对她老人家,总忍不住联想到我自己即将到来的晚年,我多少有点不安。我想,若某一天当我变成岳母的状况,情形会怎样?我真不敢多想下去!</h1> <h1>  <b>不敢老去!——这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父母的真实境况。我们几乎没有优雅变老的本钱。</b>我们老去后能依靠谁?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是乎只能靠我们自己。<b>依靠孩子</b>?当你看见儿孙们压力山大,为生活为事业而拚命时,怎忍心打扰?他们也哪来精力来照顾我们?即使儿孙们孝心爆棚但时间长了,谁敢保证不影响亲情?何况在独生子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是乎很难学会与长辈们长期相处,更难期望他们悉心照顾了。</h1> <h1>  <b>依靠社会养老?别</b>开玩笑了!要求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让不断增多的老人都能有品质地老去,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我们不应抱怨社会,期望让我国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如北欧国家、澳洲般的社会福利是凭空奢望,连富裕的美国也办不到。在美国在日本在香港,年近(年过)七十岁了老者还在工作的并不在少数,在发达社会,服务业充斥着老人再就业。另外,从民族特性角度讲,咱国人很难适应西方人早以习惯了的孤独与寂寞。</h1> <h1>  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解决的措施只能是提倡多生、奖励多生、补助多生。 中国的老龄化是由人们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共同作用产生的。 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与悲哀,我们无法报怨什么,报怨也与世无补。</h1> <h1>  增加人口的大事咱操心不了,咱只能操心一下让自己变老的生活过好。面对晚年的困境,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姨妈的晚年经历,告诉了我什么是坚强,为我树立了榜样。我的这位姨妈本是位大家闺秀知识女性,据说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医生建议她不要生育,结果她一生育有六个儿子。不幸的是,六子中有二个患有重疾、未婚,需要她的照顾。记得本世纪初,我去上海探望她时,她已九十高龄了,还在照顾她的这两位病子,为其洗衣做饭。虽然干瘦老态龙钟,但她精神依然抖擞。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她对我说过的话以及她老人家当时的神情。她对我说:文峰,我不能死,不敢死!我死了,谁来照顾你的表哥。</h1> <h1>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姨妈的言语与神情中透着母亲的坚毅与大爱!展示着对艰难困苦的不屑与大义凛然!最终,她老人家与各种艰难困苦斗争了一辈子,顽强地活到高寿——九十有三。我可敬的姨妈,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的一生告诉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只要有精神支撑,困难并不如想像地可怕。我的晚年生活不可能比我姨妈还难,想到这里我的心总会宽慰许多。</h1> <h1>  我常常想,我老去时,我既没有办法预知人生结果,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努力保持一种豁然大度的胸怀,具有一种来者不拒的勇气,接受命运的赐予,努力应对人生的挑战,然后尽自己所能,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让我的这个凡俗的日子变得不凡且有滋有味。就如我在微信个性签名中所写:<b>做最好的自已,成为世间一道不俗的风景!</b></h1> <h1>  讲一个励志老者的故事。在云南怒江大峡谷我结识了一位旅行达人,他比我年长好几岁,与我一样是军人出生,我称为<b>周庄主,</b>因为他从北京军队退休后回湖南农村老家盖了一栋农舍定居下来。周庄主不会开车,出行全凭公共交通,却走遍了全中国。他上青藏高原七八次了,在珠峰下曾摔断了几根肋骨,差点命丧雪域;在新疆大漠深处曾遭遇上劫匪,据说离最近的派出所有300多公里,于是他们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而死里逃生;……可曾知道,他还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他常独自出行,不大的行嚢里必有夷导素针剂。周庄主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他乐观大度,有时快乐得像个“老玩童”,我猜想他彻底活明白了,视死如归,反而生活更加多彩充实。</h1> <h1>  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也都怕老,可是,不管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普通人,终究会老,终究有谢幕的时候。老去,是自然规律,谁也回避不了。即使再心有不甘,使出再多的办法,那青春的小尾巴终是会从手心滑溜而去。即是如此,让我们不妨优雅地老去。趟过岁月这条河,我们变得从容而淡定,这种人生阅历是任何高科技都无法赋予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美是任何人也模仿不来的。</h1> <h1>  再讲一个非凡老人的故事。前些日子媒体中大量报到了澳大利亚一位104岁老人选择安乐死的事。这位老科学家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九十多岁时还从事研究,还参加学校社团,参演话剧,自己每天开车上班,……直至法律不允许他开车,不允许他独自乘车,学校社团不让他参加演出了,与曾经熟悉的社会严重隔离了,他便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于是决定安乐死!当他老人家过罢了104岁的生日后,在他家人理解下,他唱着《欢乐颂》走向永生世界!让世界都记住了这位非凡的、勇敢的老人!</h1> <h1>  我们都知变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变老的路上,有人活得疲惫,老气横秋;有人活得轻松,老得漂亮。面对未来,我早已心无旁骛,未来一切都靠我们自已。我以为,我们老了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而是内心的充盈,因此我开心过好每一天,每天锻炼身体,读点闲书,一有时间便就出去旅行,行万里路胜过破万卷书,有时间再写点文字,娛乐自已分享朋友。直到有一天,我也许会像这位澳大利亚老人一样,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生命成为了负担,我也一样会勇敢也走向永生世界。当然我离这一天应该还很遥远。</h1> <h1>  如今不妨先从容地活看。如果说对未来还有什么追求的话,我对自已逐渐变老的晚年生活应有所期待,具体讲:我们应希望自已能“五快”——吃的快、睡的快、拉的快、走的快、说得快。吃很快——表明生命旺盛消化強;睡很快——表明气定神闲不失眠;拉得快——表明不火不燥不便秘;走得快——表明身手娇健平衡好;说得快——表明思维敏锐不痴呆。 若能活到吃米喝茶(活到米寿甚至茶寿)的年龄,我们还希望自己死得快——能安静有尊严地走向死亡。</h1> <h1>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读到一篇文章颇有感触。文章是一位生活开始不能自理即将去养老院的老人写的,很真实。</h1><h1> 文章写到(这里摘录重点):</h1><h1> 我要去养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但是当生活开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儿女工作忙碌,还要照顾孙子,无暇顾及你时,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我要准备搬家了,搬到养老院去!</h1> <h1>  我看着满满的一屋子东西,我发愁了!养老院只有一间屋子,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沙发,一个冰箱、一个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一个电磁炉,一个微波炉。根本没有存放我这些平生积攒的财富的地方。我面对着如山的服装只拣了几件受穿的;厨房用品只留了一套锅碗瓢盆;书挑了几本还值得看的;紫砂壶挑了一把喝茶的;再带上身份证、老年证、医疗卡、户口本,当然还有银行卡,足够了!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我走了,把这个家还给这个世界。是啊!人生只能睡一张床,住一间房,再多的都是看着玩的!</h1> <h1>  在这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我的这些所谓财富都是多余的,它们并不属于我!我只不过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们实际上只属于这个世界,轮番降临的生命,都只是看客。故宫是谁的,皇帝认为是朕的,但是今天,它是人民的,是社会的。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比尔.盖茨要把自己身后的财产全部捐献;为什么马未都宣布要把他博物馆的全部藏品全部捐献......。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这一切原本就不是他们的,他们不过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生带不来,死带不去。<br><br></h1> <h1>  生命的美丽,从来都是在安静中领悟,而所有的美好都值得一生珍藏。这个尘世太喧嚣,当忙碌熏染了岁月的烟火,偶尔便喜欢闭目沉凝,仿若化为了佛前一朵清莲,不为深刻,不求归真,只是爱极了这样云水般的时光。当今社会,似乎人人都浮燥不安,缺少安全感。而我以为,真正的安全感,是找到自己的精神维度,从而免于灵魂的漂泊。我入不入流,这并不要紧;我每天开开心心,这才是最为重要。我特别喜欢高晓松说过的一句话:<b>等我把所有喜欢的事情都做了,才能勇敢数着日子,等着永逝降临。</b></h1> <h1>  人生不一定要有很多的意义,但是一定要活得有意思,内心要有一束光,里面藏有无数迷人的景致。就这样,走着走着,遇见了好光阴;走着走着,就看见了光阴中的自己,是安静的模样。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来,说是在迷中,其实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选择之中,就在你的心里。一切由心发出。其实我们就像一个空瓶子,你心里装着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喜欢林清玄说过的一句话:<b>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b></h1> <h1><b>  </b><b>回归老去的话题,本篇讲了几个老人的故事,但如何真正应对自己的晚年,全凭自己去实践探索,社会也没有适应每个个体的解决方案。但变老的日子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们等待不起。</b></h1><h1><b> 我想,在正在变老的岁月里,我会努力不给家庭与社会增添不必要的负担。我会努力用眼睛和双足去丈量世界;我会努力用笔来书写我的老年。我将用自已喜欢的方式,简约地享受着最高的精神生活,我借诗人之笔凭水临山,吻星拦月,触摸热爱与执着,看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生活的潮海里沉浮和游弋。</b></h1> <h1><b>  谢谢关注分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