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上午和老同事一起参观了上海历史博物馆。</h3><h3> 参观应该是免费的吧?我看到门口只有保安,并没有收票子的。旁边有一块牌子写着“凭军人证老年卡者优先”。都9:30了,并没见有多少参观者——与“一大会址”门前人头攒动的景象真是大相径庭。</h3><h3> 我们的“级别”真够高的!博物馆副馆长,我们的校友、83届高中毕业生裘同学百忙之中亲自陪同我们参观讲解。据她说一般下午人才会比较多。</h3> <h3> 先拿几张说明书再说!</h3> <h3>这样的“互动”在展览中并不罕见。</h3> <h3>光“东楼”的陈列就够我们看的!</h3> <h3> 镇馆之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金漆木雕百子大礼轿。</h3><div>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字,理解了一个过去只听说却一直不理解的词:贳器店。</div> <h3>一楼美术厅的油画展览《上海城市记忆》</h3> <h3> 右边一个橱窗里面为什么没有灯?原来里面陈列的是近代清人的一幅原作,特别珍贵, 怕光照会对画作有损伤吧?</h3> <h3> 在古代历史部分,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开埠历史。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简称“沪”原来得名于一种类似木栅栏的插在水里的捕鱼工具!</h3><h3> 从这里乘电梯上楼,即将进入近代史馆。右边墙壁上刻有年代和主要事件名称,象征着历史的进展。</h3> <h3>近代历史部分</h3> <h3> 小时候也曾偶尔看到过的“黄包车”,原来最早是法国人从日本引进的。</h3> <h3> 在这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对我而言蛮熟悉的校名、我家大哥的母校——创办于1911年的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校刊!</h3> <h3> 驻足于可以“互动”的沪语墙前。就是我们这些“老上海”,也未必句句都能“胜出”。</h3> <h3> 来到屋顶花园。先为他们“偷拍”两张!</h3> <h3> 以标志性的大时鸣钟为背景请陈老师给我拍一张。</h3> <h3> 身后那“低矮”的“胖鼓鼓”的褐色高楼该是曾经在上海滩独占鳌头的24层楼“国际饭店”吧?</h3> <h3> 参观出来后才知道,原来今天我们走马观花的不过是博物馆两主建筑之一“东楼”的“上海历史展览,其余几个展览都是开设在我们来不及去的“西楼”。</h3><h3> 幸好刚入馆时我“黑心黑相”搜罗了所有的几张说明书带了回来。听儿子说他们也将带女儿去参观这个今年才迁址到南京西路325号重新开馆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很好!</h3><h3> </h3><h3> </h3> <h3> 谢谢组织这次在沪退休教师参观活动的我们的组长谢老师!谢谢百忙中接待我们的裘同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