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棘中飞翔的鹧鸪鸟》 广播剧本 改编:长白山双晓

晓春寒 诗韵飘香

<h3>剧本《鹧鸪鸟》初稿</h3><h3>画外音: 耶稣说过一句话:&quot;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quot;祂非常理解人心,祂不愿意每个人受到心灵上的捆绑,乃是自由。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有自己自由的空间。同样,夫妻、朋友、同事之间也要留给对方一个小小的自由空间,这是俩俩相守相知相伴的一个关键。如果你不给对方留空间的话,你就是绑架了别人的自由,彼此个人共同的空间反而不牢靠,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有很多东西是关不住的,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任何有一种物种都有追寻自由内在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h3><h3>哲学家穆勒说:&quot;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quot;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to get freely.</h3><h3>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用死拼自由。</h3> <h3>第一集</h3><h3>1、推出片名《鹧鸪鸟》</h3><h3>背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半百的男人在林荫道上踱步,他走走停停,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时竟有人认出了他。他很有特征:个子高,一米八;两道浓眉;太多的人大吃一惊:&quot;你还活着?!&quot;这个人就是该故事的主人翁:肖之申。</h3><h3>对肖之申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人说他早已死在了安徽省的白茅岭监狱,还有同学说他死在了云南,死在了云南的深山野林中。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没有关于他一个人逃到蒙古的传说,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肖之申的回校是一个奇迹,整个医学院轰动了。</h3><h3>2、肖之申的医学院同学中,很多人都留校任教。如今肖之申的同学中已是重量级的人物了。</h3><h3>大家马上决定要搞一个同学聚会。</h3><h3>在同学会上,他泣不成声。当年的同学朱世能,现在已成为我国医学院的著名专家,他说:&quot;当时你的成绩比我的都好,没想到你吃了那么多的苦,相比之下我们还算顺利的。我们经常埋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但命运对你是最不公的。&quot;</h3><h3>当年有过那么多美好的回忆的同学,今天又坐在了一起。大家敞开心扉聊着分别四十年的经历,聊着聊着大家的眼睛湿润了。说到肖之申,大家都绕不开一个人,紫琪。</h3><h3>那个让肖之申爱的轰轰烈烈,有揭发批判他,与他划清界限的紫琪在哪里?</h3><h3>3、这样一个让肖之申爱恨交织的女人,肖之申见还是不见?事实上,肖之申无论是在安徽省的白茅岭监狱的时候;无论是差点被急流吞没;还是到蒙古的宗哈拉大森林,他永远忘不了的就是紫琪。曾经有记者问:&quot;你有没有仇恨?&quot;&quot;没有。&quot;他说,&quot;我也觉得奇怪,我吃了她那么多苦头,却没有仇恨的情绪。&quot;此时他想最好不见,不见最好。</h3><h3>但他抵挡不了一种力量,人心的力量,人性的力量。</h3><h3>最终他还是跟着指柔同学去了。</h3><h3>4、指柔把他安排在一个房间里,让他等着。此刻,他心潮汹涌,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门开了,紫琪出现了,她身着长裙,留着长发。已年过半百,但看上去却很年轻。</h3><h3>在场的除了指柔还有一个叫雅莲的医生。</h3><h3>肖之申站起身来,紫琪怔怔的站在那里,似乎动不了了,表情有些尴尬,但眼里却溢满了泪水。此时的肖之申脸上的肌肉不知觉的抽搐了几下。指柔和雅莲借故走开了,因为这个场面实在是难以形容。</h3><h3>紫琪问道:&quot;你 什么时候回来的?&quot;</h3><h3>肖之申答道:&quot;前几天,你还好吗?&quot;</h3><h3>紫琪答道:&quot;我还好,你还好吗?你父母还好吗?&quot;,此时紫琪嘤嘤的抽泣了起来。肖之申不知道该说什么……</h3><h3>5、四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的弥散开来……故事从1957年说起。</h3> <h3>第二集 反右</h3><h3>背景,上海医学院</h3><h3>画外音:</h3><h3>1、 爱情故事里,最感人的莫过于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携手许下誓言,"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相守,是一场缘;分离,是另一场缘;缘分天注定,生死难强求。人世间的爱侣,先后来到这世上,欢喜相伴一场,又先后离开。得要多有缘,才能把誓言变成真," 同年同月同日死 "。跟其它恋人不一样的是,肖之申和紫琪相识相爱一开始就充满了宿命的色彩。</h3><h3>2、 之申和紫琪都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同班、同座。紫琪不仅仅是系里的才女,颜值也高。之申是系里的才子,高大帅气。女寝室的室友指柔和雅莲深知他们俩的感情。他们一起上晚自习,一起去图书馆,一起是江边散步,他们把钱和饭票放都在一起。一起打饭,一起吃。俨然就是一个小家庭。其实出了生活上的相互偎依,精神上也是彼此停靠的港湾。这样的息息相通的情侣,谁会想到一场政治运动将他们的感情彻底清零?!</h3><h3>3、 1957.4.27 反右开始了,这场运动&quot;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发起的第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反右运动。反右是由中央高层认为&quot;右派在猖狂进攻&quot;而发起的,最初定为5千人,但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了,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quot;右派分子&quot;身份。其中就包括肖之申。</h3><h3>4、 那时的肖之申在同学眼里真是春风得意,有才女倾心相伴,自己又是系里的学霸。从同学到老师甚至到学院领导都对肖之申评价很高。他是学生会主席,善于言表。可谓当时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红的发紫的风云人物。同年4月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鼓励大家&quot;大鸣大放&quot;,可以向党提意见。但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气氛并不十分热烈,没有人张贴大字报。同年6月,医学院的副院长组织召开了党团干部动员大会,动员大家&quot;大鸣大放&quot;、张贴大字报,并说第二天就要看到成效。动员会后,肖之申回到宿舍,由14个人拟草了一份大字报,一共五十一条意见,第二天就贴出去了。</h3><h3>5、 五十一条意见在学院炸开了锅。由于抛砖引玉,学院形成了大字报热潮。可是五十一条贴出来后的6月6日是肖之申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天,这一天对他来说是最漫长的一天。也永远的记在了肖之申的心里,五十一条变成了他向党进攻,反党、反社会的证据……</h3><h3>夜幕降临了,肖之申和紫琪漫步在校园的林荫路上,肖之申苦闷急了。此刻他只要向心爱的紫琪倾述,排解心里的苦闷和不解。他说:&quot;到底是我正确还是毛泽东正确,三百年后见分晓。&quot;他此话的意思是指对苏联的态度,对苏联的盲目崇拜。紫琪怔怔的看着他,她一脸的茫然,甚至还有些矛盾。肖之申接着说:&quot;如果我在这里待不下去,我就想出国,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分国界的。&quot;此时紫琪的眼睛瞪的好大好大,惊恐的望着肖之申。你可知道当时出国就相当于叛国投敌啊!</h3><h3>6、 夜幕降临的大上海,五光十色,晚饭后人们以新的姿态投身于夜生活的五彩缤纷。造就 一道道轻松的,惬意的,浪漫的风景。即使是校园也是书声琅琅,笔墨留香的另一道风景。树荫下情侣依依,温馨浪漫的场面让人动容。而他们好像没有心情去感受这迷人的夜晚了。</h3><h3>7、 夜很深了,紫琪匆匆回到宿舍,没有刷牙,没有敷面膜,甚至睡衣都没换就一头扑在床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下铺的指柔关切的询问:&quot;紫琪你怎么了?&quot;雅莲也把床头灯打开,三个女孩子聚到一张床上。至始至终紫琪一言不发,她的目光里有一种让人心疼的感觉。</h3><h3>8、 第二天早上女孩们还没起床,宿舍有人敲门了。三个女孩急忙起身穿好衣服,指柔打开房门。副院长进来了。他一脸的严肃,眼神甚至还有些恐怖,他阴沉着脸说:&quot;紫琪同学请你马上到校委会办公室一趟,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向你核实一下。&quot;说完眼睛向四周打量下说:&quot;我们在办公室等你!立刻!&quot;。他转身走出了宿舍。紫琪心砰砰的跳个不停,她匆匆洗了把脸,换上衣服就来到校委会办公室了。办公室里除了副院长,还有院长以及几个穿警服的人。此情此景紫琪似乎明白了一切。还没等副院长还没开口,她就把肖之申昨晚和她说的话一股脑的告诉了院长、副院长以及穿警服的人。揭发完肖之申,紫琪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好像要呼出积淀在她心头的一切浊气。随后她便哭起来,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不知道是后悔揭发了自己心爱的男友,还是为自己的作为感到纠结。</h3><h3>肖之申被定为极右中的极右,被开除党籍、学籍,也是为数不多的被送进监狱的学生右派</h3> <h3>第三集 白茅岭</h3><h3>1、 背景:白茅岭农场</h3><h3>画外音: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h3><h3>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h3><h3>白茅岭农场地处安徽省密林深处,山脉连绵起伏,几乎延伸到了天际。</h3><h3>深山,群狼横行,每每冬季到来,食物稀缺,群狼攻击家畜,甚至吃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夜,饿急了的母狼扫荡了几户人家的家畜,人们为了报复群狼,用残忍的方式杀了七只小狼,结果招致更猛烈的报复。</h3><h3>一天夜里,一个被诬陷犯强奸罪的妇科医生趁老狱警睡着,偷枪越狱,老狱警外出逮捕他,正遇到母狼要扑杀犯人。老狱警出手救下医生,三方对质,最终,医生被母狼攻击,失血过多性命垂危,母狼被老狱警杀死。他们在母狼洞穴中找到一个以为被狼吃掉的婴儿。母狼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替代自己被杀死的孩子……</h3><h3>最后,老狱警抱着孩子,背着医生,拖着母狼的尸体于日出时分到达监狱。几天后,医生的平反书到了,但他再也看不到了,他在太阳升起之前就因失血过多而死去。</h3><h3>2、今天人们提到监狱,人们会下意识的排斥他。觉得他黑暗,肮脏,仿佛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堪的地方,无论什么人,凡是在这里面走了一遭,都会受到人们异样的目光。</h3><h3>国人对监狱一向讳莫如深,笔者亦如此。我对监狱稍有改观始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它实在是一部极好的电影,即使在黑暗污浊的监狱也有无限的希望。&quot;有些鸟儿终究是关不住的,他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quot;</h3><h3>这句话曾经被肖之申反复默读,背诵。每念一遍他的内心都充满了激动,心潮澎湃。但这终究是有的鸟儿。不是每个人都有安迪的智谋与幸运。大多数的人,只是在痛苦中默默忍受。或者以生命撕破这黑暗绽放片刻的光华。</h3><h3>3、1957年的冬天,肖之申被下放到安徽省白茅岭农场劳动改造。一年前肖之申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高材生,此刻他在偏远的深山接受劳动改造。</h3><h3>寒夜里肖之申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各种情绪涌在心头,他想起了让他入狱的紫琪,那个美丽的恋人,但心中却没有恨意,相反却有绵绵的思念。毕竟那时的&quot;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时&quot;种种甜蜜还是真真切切的。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妈妈一定很难过。他突然想起临行时学院院长说过的话:&quot;小肖同学到了农场好好改造,如果表现好,我可以把你要回来。&quot;</h3><h3>想到这里他心里一热,肖之申悄悄的背着农场领导给远在上海的妈妈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让母亲去学院找当时的党委李书记,看看是不是由学校出面,把他要回上海第一医学院。</h3><h3>然而学校没有通过他的请求,李书记拒绝了他。</h3><h3>4、被拒绝以后,肖妈妈质问院校领导:&quot;我们在国民党时代,把儿子培养成共产党员,为什么在你们手里又倒退成右派?!是你的责任还是我们的责任?!&quot;对此院领导也是面露难色,当时的政治气候是谁也拗博不的。</h3> <h3>第四集 出逃</h3><h3>画外音:让我重新与这个世界初见。我会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追寻心里那条地平线。</h3><h3>Let me reconnect with the world. I will go to the plac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follow the horizon of my heart.</h3><h3>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h3><h3>借我说得出口的旦旦誓言</h3><h3>借我孤绝如初见</h3><h3>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h3><h3>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h3><h3>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h3><h3>借我杀死庸碌的情怀</h3><h3>借我纵容的悲怆与哭喊</h3><h3>借我安适的清晨与傍晚</h3><h3>借我一双翅膀自由的飞向蓝天</h3><h3>1、1933年肖之申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买办家庭,十五岁就参加中共地下党,十八岁成为华东局青年干部,二十岁参加&quot;青代会&quot;,受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h3><h3>二十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医学院。如果没有1957年这场变化,他将成为一名医生,成为新中国急需的专业人才。</h3><h3>2、1957年向学校求助的一线希望破灭了。</h3><h3>他躺在监狱的小床上,望着漆黑的房脊,眼里留了下来,就这样放弃吗?我的理想、我的专业、我的前途还有我远方的母亲。不!绝不,我要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去拼命争取.</h3><h3>3、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个狱友,他叫汪海。他是一名政治理论教员,学富五斗,在大鸣大放的氛围中,他说了自己的心里话,他的张贴的大字报内容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汪海也被送到了白茅岭,并和肖之申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h3><h3>4、监狱里的生活也是由规律的,每天监狱夏令时是每天5:00起床,冬令时则6:00起床。起床后必须先叠好被子,这叠被子也是经过&quot;新收&quot;训练的,就像是部队里一样。然后坐在凳子上等待干警来&quot;开封&quot;,也就是开监室的门。然后是每一个监室的人出去洗漱,上厕所,再回到监室吃早饭。这所有的事情必须在1个小时之内完成。1小时以后就是全体排队出工了。</h3><h3>监狱里的劳教人员干的活很杂,有手工活,也有机器活。手工活大部分是打柴、开荒、砌墙、做纸袋、折信封之类的,机器活就是踩缝纫机了。做手工的时候基本都是在监室里,12个人一间,6张上下两层的铁床分摆两边,每人一张凳子放在床前,除此之外中间只剩下很窄的一条通道。在监室干活是很苦的,房间小,又没有桌子,所有做好没做好的活只能放在床上,睡下铺的人床上总是堆满了东西,因为这样,所以吵架打架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也就是在一次劳教人员打群架的时候,肖之申认识了汪海,友谊是从那时开始的。狱中吃中餐晚餐的时间只有30分钟,每个监室有一个室长,汪海就是监室长。</h3><h3>5、到了开饭时间,首先由室长到走廊去把12个人的饭菜打进来,都是用铅桶装的,然后再分给每个人。没有桌子,只能在床上吃,不许用筷子,只能用调羹。爱干净的人会在床上铺张纸,大部分人不讲究这些,因为活太重,活干不完晚上没得觉睡,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每一口饭都是囫囵吞下去的,一放下饭碗立马干活。所以大凡吃过进过监狱的人吃饭的速度都是相当的快。肖之申出狱以后一直都很难改掉这个习惯,似乎已经不会细嚼慢咽地品尝菜肴的美味了,在里面吃饭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饿死,至于其它一概都顾不上了。</h3><h3>6、肖之申和汪海动起了另外一个念头。他要出去。肖之申要回到五百公里外的家---上海。</h3><h3>1958年12月14日凌晨,肖之申和同伴汪海从白茅岭逃了出来。</h3><h3>那晚借着月黑风高,逃离监狱以后,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各自分开,向着自己家的方向奔跑。肖之申来到公共汽车站,用仅有的几块钱买了长途公共汽车票。汪海选择坐火车,一路北去,汪海是北方人。</h3><h3>肖之申坐上长途公共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回到了上海。</h3><h3>到上海后,肖之申给家里打电话,这一次是肖之申失误,他不知道警方的出警如此迅速,相隔一千公里,警方竟对他到上海的时间了如指掌。这通打给妈妈的电话彻底暴露了自己。</h3><h3>在发现他们出逃之后,狱警马上行动,上海的警方也迅速对肖之申家实施了监控,同时也监视了肖妈妈的一举一动。</h3><h3>警方轻而易举的将肖之申抓获。</h3><h3>肖之申被抓获后,被送回了白茅岭。</h3><h3>7、肖之申被送回白茅岭之后,心中积郁难平,他觉得自己很冤。他实在是想不通,明明是校领导号召我们写大字报的,还说不写就是对党没感情。现在他心里打了个大大的结。莫非是&quot;引蛇出洞?!&quot;</h3><h3>肖之申的特点是认准的路会执着的走下去,这个男人,骨子里就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力量,这种力量在他的内心越积越强大,以至于成为他每天为之努力的方向了。</h3><h3><br /></h3> <h3>第五集 申诉</h3><h3>1、肖家妈妈是一位知识分子,她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错。肖妈妈给学院领导写了申述信,又一次次的被退回。但肖妈妈并没有放弃,她继续着申述,她相信迟早会有那么一天,肖之申会平反从新回到她身边的。</h3><h3>这一信念让肖妈妈坚持着直到肖之申回到上海。</h3><h3>肖妈妈的思想压力也是很大的,他往返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以及以前的老领导之间,盼望着有新的政策,让肖之申平反昭雪,重见光明!</h3><h3>肖之申被打成右派之后,紫琪心里也不好受。毕业后同寝室的指柔,雅莲,紫琪经常见面,不仅仅是室友、同学还是同行。她们聊天的话题是离不开肖之申的。</h3><h3>2、他们试着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他在华东局工作过,曾经有两个老领导,一个叫黄辛白,1981年已经担任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还有一个就是乔石同志,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早在50年代徐洪慈读大学以后,和这两位领导联系已经很少了,后来自己出了事就更无法联系。于是,他大着胆子写信,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这两位老领导。</h3><h3>3、两位领导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有过指示:&quot;这事情要办!&quot;但是,事情依然一波三折。</h3><h3>全国都在为右派平反,凭什么不给他平反?领导都发了话,但事情没那么容易,下面一直反弹,特别是云南省法院、丽江地区法院,他们说:&quot;他错划右派不是我们的事情,是上海方面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他犯下了不容原谅的错误,不能赦免的错误,就是越狱。</h3><h3>4、直到后来,有关领导有了明确的表态:徐洪慈这个事情,首先判断的就是前提何在。他是越狱的,他是越境的,但是谈任何事情要有前提,如果他不被错划成右派,他怎么会发生后面那么多事情呢?后来怎么发生的?因果,一切都有因果。所以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这是一个冤枉的事。既然冤狱被平反了,前提被推翻了,那么后面一切都不能成立。这最后一句话为他定了性。</h3><h3>5、此后,为徐肖之申反的指示,是直接从中央发指示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上而下的。这是来自道义的力量。</h3><h3>这是一种迟来的公正,虽然迟来,但还是公正的。1982年6月,肖之申得到了彻底的平反。</h3> <h3>第六集</h3><h3>第二次出逃</h3><h3>1、肖之申被送回了白茅岭,汪海也一样被抓了回来,汪海从此一蹶不振,每天看着日出日落,死的心都有了。据说不久汪海就病死在白茅岭监狱。</h3><h3>肖之申却不同,他是属于越挫越勇的那类人,他想做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他。他很快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了,等待时机在此出逃。</h3><h3>肖之申觉得自己被冤枉,心中积郁难平。他就是想不通他想起了副院长的话:&quot;你们吧写大字报,向党提意见,你们就是对党没有感情。&quot;院领导号召大家写大字报的,为什么还会被抓?被关进监狱?实在是让肖之申想不通。</h3><h3>2、肖之申计划第二次出逃。这一次他选择的逃亡方向不再是上海,而是偏远的昆明。</h3><h3>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夜幕下是肖之申思考的最佳时间。记忆里的老地图在肖之申的脑海浮现,根据老地图的记载他计划从白茅岭逃向昆明,在从昆明到泸水。他大胆的计划从泸水越境到缅甸。这个被打压的男人的想法真是石破天惊!在这样的政治气候如此的时候,肖之申竟做出了这样打算。难不成他疯了吗?</h3><h3>3、第二天他就付诸了行动。</h3><h3>傍晚时分收工后,他吃完饭回答住处。六点熄灯了。肖之申悄悄的起身,按照白天自己设计的路线,顺利的躲过狱警,逃出了监狱。我一路向南,凭借自己脑海里的地图,穿越森林峡谷,碎石险滩,徒步近千里。</h3><h3>白天他不敢走,躲在山洞里。渴了喝点山涧水,饿了就吃各种树上的野果子。他的衣服被荆棘划破多处,远看他就像个野人一般。但是凭借他大脑里储存的地图,他一路摸索,最后终于到达了泸水河畔。</h3><h3>4、泸水河全长120000米</h3><h3>河水奔流不息,浪涛不停地拍打着河岸,那浪涛声像是在为肖之申喝彩,又像在嘲笑肖之申、灯光映照在河面上在,波光粼粼,像无数的银蛇狂舞。在泸水河的对面有朦胧的亮光,不知是灯光的反射还是云缝隙中透出的月光。面对这美丽的迷人的景致他想起了妈妈,也想起了那个揭发他,把他送进监狱的紫琪。她们还好吗?她们此刻在干什么呢?突然肖之申打了个寒颤,他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身上露着胳膊的衣衫,阵阵凉意逼近,肚子咕咕的叫个不停。先弄点吃的吧。他吃了点野菜,秋季的野菜种类很多。明天他打算越境了。</h3><h3>5、天亮了,此刻肖之申才发现泸水离边境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地图改版了。</h3><h3>他大摇大摆的走在泸水县城的大马路上,他懂党的政策,现在正是吃大锅饭的时候,大炼钢铁,集体大食堂比比皆是。</h3><h3>他也是大摇大摆的走进集体食堂,狼吞虎咽的吃了顿咸肉菜饭,又去理发店理了个发。肖之申的心理素质真是让人生畏,他内心的声音在呐喊,我没罪也没错!</h3><h3>6、肖之申的头发又长又脏又乱,穿的衣服又脏又破,眼神也不同于本地的百姓,</h3><h3>在这样一个边境的敏感地区,又是一个敏感时期,更何况他还带着外地口音。特别引人注目。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机会穿越这条河,没有越过边境线,他被抓了。</h3><h3>肖之申被关押在泸水看守所。尽管他已经有了一次逃跑被抓的经历,但此时的肖之申,依然不相信自己会在泸水看守所这个地方束手就擒。肖之申内心有一种无比强大的,此刻这个力量有一次的鼓励了他。</h3><h3>7、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有一种急切想证明自己的强烈冲动,强烈的自尊又一次的被激发出来:&quot;我一定要用行动证明自己。&quot;他的想法是到国外继续参加革命,用自己的行动来重新证明自己。</h3> <h3>第七集</h3><h3>第三次出逃</h3><h3>1、背景:云南泸水检察院</h3><h3>云南泸水,为云南省县级市,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所辖,州政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部,北与福贡县接壤,东北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毗邻,东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相邻,南靠保山市的隆阳区,西南连腾冲市,西与缅甸接壤,国土面积3203.0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6.24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的3.36%。</h3><h3>泸水境内居住各族人民,有傈僳族、白族、怒族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泸水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境内雄奇险秀的峡谷山川,是&quot;三江并流&quot;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话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但这一切与肖之申都没有关系了。</h3><h3>2、他打定主意继续出逃,就是死也要去拼个自由!thats elegant unsurpassed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他的内在积郁的力量还胆识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尤其是对于肖之申这样的高智商、有胆识、有谋略的在校大学生更是可怕。</h3><h3>3、泸水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民风淳朴,也可以说成思想僵化,有着约定俗成的人云亦云的一种潜在心里,向群性很严重。</h3><h3>肖之申被关押进了泸水看守所,他四周打量,他仔细观察发现:泸水看守所的墙看上去很厚很厚的啊,心里有些失望。晚上当狱友都熟睡了,他悄悄翻身起床。他蹑手蹑脚的来到墙下;先用手拍打墙壁,在用手指抠挖墙壁,他笑了…….</h3><h3>因为看上去厚厚的墙壁并不坚固,而且还是土墙。他决定在墙根处挖洞,以此办法做第三次出逃。</h3><h3>4、他开始行动了,在看守所食堂,他搞到了一把不锈钢勺子,上海人叫调羹勺。</h3><h3>工具有了,时间安排好了,说干就干!他每天晚上用钢勺挖墙,他挖啊挖啊,突然遇见比较硬的土坯,挖不动了,他的手磨出了大大的血泡,怎么办?放弃吗?</h3><h3>肖之申不会向这个困难屈服的。他就开动自己的大脑:怎么才能让硬的土坯变软呢?思量许久……对,有了!他在心里惊呼起来。自身携带的东西就能解决啊。能让土坯变软的只有自己的尿液嘛。</h3><h3>他把尿液浇在挖不动的、硬的土坯上,一次不行就在浇一次。果然硬土坯变软了。</h3><h3>他挖啊挖啊……挖出来的土怎么处理呢?对!就放到自己的床下。</h3><h3>5、一连几个晚上他偷偷摸摸的干,他心里暗自庆幸居然没人发现。</h3><h3>偏僻的泸水看守所,粗糙却并不坚固的土墙,根本就经不住肖之申日复一日的刨挖。这一天挖通的那一刹那到来了!他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h3><h3>他想从此会离开泸水监狱,让自由之光从新普照自己。</h3><h3>6、肖之申用钢勺慢慢的挖掉最后一勺土放到床下时,他把床铺整理了一下,把一个小布包系在腰间,这个小布包里是肖之申全部的家当。我猫下身,把手伸出墙洞,正想用力钻出去时,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面一把大钢叉叉住了他的手的虎口处。几乎动也不能动了。</h3><h3>7、 肖之申伸出去的手已被早已被潜候多时的人牢牢的抓住了。其实肖之申所做的这一切已被监狱的服刑人员举报,预警们才在此等候,要抓肖之申的现行的。这次几乎周密的第三次出逃失败了。</h3> <h3>第八集</h3><h3>遇见好管教</h3><h3>1、命运的如此的捉弄肖之申,</h3><h3>就这样1959年,肖之申被关押在这个美丽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泸水监狱。</h3><h3>事情发展的每况越下,越来越糟,两次出逃,让右派肖之申有了逃跑惯犯的称谓。显而易见的是他的罪行越积越重了。但肖之申没有一点的惧怕,他的观点就是:理不辨不明,话不说不清,时间是检验真理和对错的唯一标准。即使是伟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h3><h3>就但是的政治气候来说,肖之申的言论和想法已然达到了反革命的标准了。</h3><h3>2、肖之申,一个十五岁就参加革命地下党,十八岁加入共产党的老革命,今天的境地实在是让他想不通。他要活下了,他要出逃,他要让时间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热爱党,想用满腔的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和心中的梦想共产主义。可今天错在哪了呢?</h3><h3>3、在云南丽江的拉马古铜矿肖之申遇见了他一生都忘不了的梁满杞,梁满杞是监狱的管教队长。这是一个让肖之申很感谢的管教。</h3><h3>梁满杞高高大大,目光如炬,一脸正气的模样。见到肖之申之后和他有过一次很恳切的谈话,梁满杞说:&quot;很多人说你坏话,我看你不是,你只是有自己的思想,处处显得不同而已,就是这样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不服管教的人,其实我认为你不是这样的人,我希望你能在这里好好的工作,让我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quot;</h3><h3>这水不跳鱼不惊,润物细无声的话语,肖之申很受触动。他找回了重被理解和信任的感觉。</h3><h3>4、梁满杞把肖之申安排在地质队工作,这就意味着肖之申可以在矿区周围自由的走动,和一般的服刑人员还是有区别的。肖之申对梁满杞很感激,有被信任的感觉真的很难得啊。肖之申觉得这是一种知遇之恩,终身难忘。让肖之申重拾自我。</h3><h3>5、此后,肖之申默默认真的工作。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好好工作,对得起梁满杞队长对自己的那份难得的信任。</h3><h3>肖之申再也没有动过出逃的念头。肖之申和狱友说:&quot;我在梁满杞队长手下服役,六年就六年,我不会再动逃跑的念头了,人要懂得感恩图报!&quot;</h3><h3>6、就这样在梁满杞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肖之申安心服役,六年里他时常想到父母、同学、还有那个揭发他的女朋友。他们都在做什么呢?他们还记得自己吗?那个让他爱的死去活来的紫琪是不是成家了?她还好吗?还幸福吗?对这个伤害他如此之深的紫琪,肖之申竟然没有一丝丝的恨意,这一个连肖之申也奇怪。</h3><h3>7、遇见梁满杞让肖之申能安心服役,不在出逃,这对肖之申来说也是个奇迹了。</h3> <h3>第九集 背景泸水看守所</h3><h3>&quot;服役六年&quot;</h3><h3>1、1959年,中缅边境,云南泸水,逃跑的大学生右派肖之申正在接受一场审判。</h3><h3>一年之中三次越狱,真真切切的上演了美国大片越狱的情节了。三次出逃辗转七千公里。他不但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一错再错。</h3><h3>2、主审法官看着肖之申,语调缓缓的说:&quot;此次越狱不同前两次的出逃,你是非法越境啊!如果没有这次,第三次逃跑的话,可能会判的轻一点。可能就是判的很轻。&quot;肖之申目光里根本没有内容,看不出法官的话是不是击中了他的要害。主审法官接着说;&quot;你们监狱的领导已经和我们沟通过了,打算启用你,用你的专业救死扶伤,因为你是医生。我们地处边境落后的地方,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quot;法官吸一口烟接着说;&quot;你们监狱的领导都觉得你是个人才,你懂多国外语;英语、德语、俄语,是不是?我们这里人才奇缺,你还学的是医疗专业,我们当地根本没有你这样的人!&quot;说完主审法官眼里流露出很和善的目光,最后他说:&quot;你瞧瞧你自己,你把你自己把你自己毁了,你想越狱?一定是罪加一等!&quot;</h3><h3>就这样肖之申被判六年刑期。</h3><h3>3、云南,祖国的南端,居上海三千公里之遥。几次出逃使得肖之申离家越来越远。</h3><h3>被判六年刑期后,肖之申先后被辗到几个关押地,其中最让肖之申难忘的是丽江大盐场农场,以及拉马古铜矿。</h3><h3>三次出逃,也使他在别人眼中越来越坏。监狱管教对他越来越刻薄。狱友也议论纷纷的说:&quot;看看,就知识分子有会有这种坏心思。&quot;狱警给他的定义是:&quot;越狱成性、不服管教、逃跑专家、思维另类、个性偏激。&quot;&quot;</h3><h3>无论是狱友还是管教对肖之申的差评接踵而来。肖之申被孤立起来了。</h3><h3>4、云南丽江的大盐农场是个人烟稀少,偏远落后的地方。但是更是缺医少药。大盐场有个诊所,所长王金如。</h3><h3>王所长很珍惜人才,他听说丽江大盐农场有个大学生右派,还是个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高材生后,立刻到监狱见了肖之申,这对肖之申来说是个很好的转机。</h3><h3>5</h3><h3>王金如是个很有思想的所长,他爱惜人才,也许是知识分子惺惺相惜的缘故,王金如和管教说:&quot;这个大学生脑子活泛,聪明,很多东西都懂。特别是他有医学的专长,我相中他了!&quot;王金如打算暗暗的把肖之申调到诊所里,由于王金如的努力,肖之申终于调到了王金如的诊所,成了王金如所长的手下了。</h3><h3>6、王金如个子不高,见到肖之申后王金如说:&quot;哈哈你个逃跑大学生,人家都说你是逃跑专家,我看你还可以啊,你罪不算大,你不就是逃跑吗?现在你跑不了了,在这里好好工作吧。&quot;,他直言不讳的告诉肖之申;&quot;是我把你要过来的&quot;,并甩下几句话:&quot;你来我们诊所工作,发挥你的长处吧,我们缺的就是医生,好好干啊!&quot;肖之申怔怔的看着,并打量着眼前这个男人,一言不发。</h3><h3>7、诊所的工作环境真心不错,肖之申确实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王金如对肖之申很好,很佩服他。从来也不歧视肖之申,这对肖之申来说是少有的温暖。他们在一起工作,共同语言很多。这是肖之申关押以来少有的开心日子,可是好景不长,王金如调走了。</h3><h3>8、随着王金如的调走,肖之申身处的环境开始恶化了。有辗转几个关押地方,最后他被安排到最艰苦的拉马古铜矿。在这里他遇见了梁满杞。</h3> <h3>第十集 &quot;留场人员&quot;</h3><h3>1、1965年肖之申刑满了,服役六年让肖之申尝尽了酸甜苦辣,他急切的想回家。可是应该很顺利的事情偏偏就出来问题。监狱领导找到肖之申说:&quot;你想回上海吗?告诉你,你不能回家!&quot;</h3><h3>肖之申说:&quot;为什么?我刑满回家是很正常的要求。&quot;</h3><h3>监狱领导说:&quot;不行!就你这恶劣的态度你要继续留场。&quot;</h3><h3>肖之申傻了!他掰着手指算着服役的日子,六年啊,接近两千个日日夜夜啊,就这样一句话&quot;留场&quot;肖之申就不能回上海了。</h3><h3>2、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肖之申成为了 &quot;留场人员&quot;。 &quot;留场人员&quot;是当时的一个符号,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人群,既刑满释放后,继续留在农场从事劳动的人,有一些有限的自由,星期天可以去集市上买东西,每个月有为数很少的一点工资。最大的不同事自己可以有一个独立睡觉的地方了。&quot;留场人员&quot;是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名词,就是这个名词有了肖之申的第四次出逃。</h3><h3>3、服刑期满留场之后,肖之申的日子过的并不好,甚至很糟糕。</h3><h3>他被分配到了管教木世勤是手下。木世勤头脑灵敏,反应机警,有便衣警察的气质。他对肖之申一向很有偏见,根本没办法交流。两人关系迅速恶化,肖之申也不服软。木世勤利用自己的职权之便,使用各种办法折磨肖之申。可谓肖之申苦不堪言。</h3><h3>4、每天的天不亮就开始干活,几乎月亮出来才回住处。吃点饭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只想倒头就睡。可是此时的木世勤,白天已经把觉睡足了。他把高音喇叭开到最大,喊叫个不停。半夜也不停歇,搞的肖之申一宿宿的睡不了觉。</h3><h3>这种使用高音喇叭轰炸,是对犯人进行思想改造的一种方法。</h3><h3>5、一天半夜,高音喇叭有开始轰炸教育了。肖之申累了一天咋也睡不着了,忍无可忍的肖之申冲到木世勤的楼下,说:&quot;请你把喇叭关了好吗?我们说不好的话,明天是没办法干活的。&quot;</h3><h3>这一下他激怒了木世勤。</h3><h3>6、自从肖之申成为&quot;留场人员&quot;,并来到他的管辖地区,他就对肖之申极大的厌恶,木世勤说:&quot;你敢和管教叫板?你在反对宣传党思想吗?&quot;木世勤觉得肖之申如此胆大,简直就是公然叫嚣。此后木世勤和肖之申就对立起来了。</h3><h3>可是文革开始了,新的灾难又一次来临了……</h3> <h3>第十一集第四次出逃</h3><h3>背景拉马古铜矿</h3><h3>1、1966年文革爆发后,肖之申被第一批列入运动掏底对象。</h3><h3>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红卫兵大搞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空前绝后的净化人们的灵魂了。</h3><h3>随着运动的不断升级,升级,再升级。呜呼哀哉!终于肖之申又被判刑二十年,二十年啊!人生有几个二十年?!难不成这一辈子就在监狱里度过了吗?肖之申绝望了!</h3><h3>2、六年的服役源于因言获罪,文革运动旧账重提,罪名累加。尽管肖之申的三次逃跑均以被抓回而告终,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继续出逃的直到成功的信心。这就是肖之申!</h3><h3>3、1966年&quot;文革&quot;爆发后,他被第一批列入运动对象,运动不断升级,升级,再升级。终于,他被判刑二十年。尽管徐洪慈逃跑已经按照他该受到的惩罚服过刑了,但这些经历再次被列入罪状。</h3><h3>这对他是一个无情的打击。肖之申觉得:&quot;我再怎么好好地改造都是无效的 。&quot;&quot;我再怎么听话也是没用的。&quot;那时候,公判大会的形式时常被采用,以起到&quot;震慑&quot;作用丽江民主广场的万人公判大会上,他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甚至被踢、打、枪托砸。肖之申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幕。</h3><h3>肖之申开始绝望了。刑满释放三年零七个月后,他接到报信,形势对他非常不利,并且有生命危险。</h3><h3>4、&quot;李光荣早有看法&quot;</h3><h3>1969年,肖之申被安排在丽江507农机厂。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关押重刑犯的监狱。监狱长叫李光荣,他对肖之申三次越狱的经历了如指掌,对这样的人,他早有看法。</h3><h3>5、云南丽江重刑犯监狱大门。在李光荣眼里,肖之申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有自己的主意,动手能力很强,大家都叫他&quot;智多星&quot;,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他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在犯人里享有很高的威信。</h3><h3>例如,犯人的鞋都很臭,人人都讨厌臭鞋,怎么办?肖之申说:&quot;很简单,拿白酒含一口往跑鞋、球鞋里一喷,臭味就没了。&quot;大家说:&quot;你真是神,你怎么什么都知道?&quot;还有,犯人的毛巾,都硬得像刷子,像皮革一样,怎么把它变软?他也觉得很简单:&quot;在水里烧一下,点几滴醋就好了。&quot;这都是他以前学的生物化学等理科的一些知识,他不但会学,记忆好,还会联想,并且善于活学活用,有种学以致用的本事。</h3><h3>6、就是这样的肖之申,上面很恨他,很忌讳他在犯人中的威信。但是,也正因为有很高的威信,就有人为他通风报信。在监狱里,犯人是无所不在的,有烧饭的,有在医务室的,还有理发的。这些人都有机会接近监狱首长,知道很多内幕。于是,一天,有人突然冒着风险告诉他:关于你的报告在起草中,说你在组织大家越狱,组织暴动。这可是李光荣对你下最后的毒手了,暴动的报告如果送上去的话,就是枪毙,看来这次是要置你于死地了。肖之申知道,他和李光荣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调解,他知道,凡是打暴动报告的,没有活的。在监狱中,暴动是最最犯忌的。要置你于死地很容易,就说你搞暴动。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h3><h3>当肖之申再次动起逃跑念头的时候,他想到了之前的两位管教王金如和梁满杞,他曾对这两位管教发誓,要好好改造,再不逃跑。而此时此地,不走就将是等死。为了能活着走出监狱,肖之申开始了准备工作。</h3><h3>他对自己说:&quot;我要证件,得保证在路上经得起任何盘查。必须要单位来说到哪里去,我因为什么事到什么地方去,然后盖个公章。这东西怎么弄呢?&quot;</h3><h3>7、学生时代,肖之申已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仿宋体,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他想,活字印刷字是活字,笔画为什么不能是活的呢?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如果把这些笔画刻成一个个小的图章,要用的时候把它们组合起来不就成字了吗?汉字无非就是点、横、撇、捺、竖、弯、钩,五六天刻个点,五六天刻个横,就这样刻,他居然成功了。</h3><h3>用这样的办法,他私刻了&quot;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quot;这几个最简单的字。而且他还把&quot;介绍信&quot;三个字都省了,给人感觉这就是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专用信笺。信笺上面有了抬头,下面就是要用的时候他写上:&quot;兹由徐洪慈从某地到某地探亲,特此证明。&quot;</h3><h3>抬头是要红色的,这样,他必须要搞到印泥。</h3><h3>一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趁没人看见的机会,用他那留得很长的指甲,深深地挑进去满满一指甲,然后把挖去的那一块抹平。这个印泥帮了他大忙。</h3><h3>下一步则是需要公章。他记得很清楚,监狱里放了几年的肥皂很干,不管什么牌子的肥皂,把头切平,很快就刻好一个图章。这个图章还用&quot;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quot;的字样,按好以后,就把肥皂洗掉。三张介绍信成了。</h3> <h3>第十二集 撒开腿就往南方跑</h3><h3>1、肖之申不动声色地准备着。介绍信好了,还要攒粮票、备干粮、搭梯子。而507农机厂四面高墙,有电网,有机枪,有看守,有警犬。要逃离此处谈何容易。徐洪慈观察到一个契机:停电。他要等待一个停电的夜晚。</h3><h3>停电,看上去是无序的,没计划也没规律。但他发现,其实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停电一般都是夏天用电量激增以后,问题在于,你不知道哪一天会停。于是,一进入7月,他就开始准备。他预感到8月份一定会停电。</h3><h3>2、8月7日的早上,宣布&quot;断电&quot;。原因是要把电拉给一个小化肥厂开工。</h3><h3>当一早宣布要拉电时,肖之申很亢奋,机会来了。</h3><h3>白天,他把该转移的东西都转移到了钳工间,从钳工间里面把可以拆卸的木梯零件,漫不经心地扔到那个早已看好的死角。出逃的时间,只可能选在两次点名之间,就是晚上9点点名逃出去,早上6点点名被发现。</h3><h3>当晚,他谁也不理,给大家感觉自己很不愉快,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这样,待会儿就没有犯人来跟他说话了。为了造成这样的假象,他晚饭不吃,闹着情绪睡觉去了,大家看他一天都睡在那里,如果万一晚上有人跟他搭话,他不理,人家也会以为他在闹情绪,就没人会搭理他。他要的就是你不理我的效果。</h3><h3>3、晚上点名的时候,他和大家一起去点名,点&quot;肖之申&quot;的时候,他很响亮地应答:&quot;到!&quot;大家都知道他在。点完名以后,所有人就按原来的秩序,洗脸的洗脸,睡觉的睡觉。他趁乱一下躲进了花坛,悄悄地从监房中转移了出来。</h3><h3>点名之前,他用衣服和很多杂物卷成一个人形,放在被子里面。别人一看,以为他还睡在那里。点名以后,他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离开了监房,躲进了花坛。</h3><h3>待到夜深人静,他利用那个放到死角的、可以拆卸的梯子翻过了墙。过墙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惊险,他突然发现梯子不够高,墙高三米五,梯子才两米,怎么办?墙角正好有两根扁担。肖之申觉得,一定是老天助他。他把两根扁担用短绳绑好,成功地翻越过去。</h3><h3>4、就是这堵墙</h3><h3>然后,他沿着这条路线,到钳工间,顺利拿到了他白天放在那里的网线袋,里面是他要吃的沙糕、要用的小刀、介绍信,还有他准备万一失败自杀用的那种用香烟屁股浸泡的药水等。然后,他从大柳树旁越过了电网,跳进了苹果园,撒开腿就往南方跑。</h3><h3>第十三集向南奔跑</h3> <h3>第十三集向南奔跑</h3><h3>1、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h3><h3>肖之申一夜疾行三十公里。他打算南下东进,取道四川回上海。一场野外生存考验开始了。金沙江群山中,如果没有学过定方位,很容易困死山中。</h3><h3>肖之申不知道方向,也没有指南针,怎么办?他把手表取下来,那时候还没有电子表,机械表都有分针、时针、秒针,只要用个小木棍,对着阳光插入土地,就会有阴影。只要把时针对着阴影,跟阴影保持同方向,那么在时针和12点之间就会有一条中分线,只要是在北半球,这条中分线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南边。</h3><h3>只要当时有太阳,他就不会迷路。</h3><h3>2、他沿着金沙江走,不会有缺水的问题,但食物吃完怎么办?他就动昆虫的脑子。但凡昆虫幼虫,不长毛的,颜色不鲜艳的幼虫都可以是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寻找各种昆虫的幼虫,野外昆虫太多了,扒开树皮下面全是。长毛的、鲜艳的一般都有毒。最好的就是天牛的幼虫,白白胖胖的,在树皮下挖出来,蚯蚓也是好东西,带壳的昆虫不能吃。</h3><h3>肖之申说:&quot;这些昆虫身上布满细菌,生吃不行,要解决这问题,只能烧水,生火,但野外生火会有烟,最容易被发现。但有办法避免生火产生的烟雾。你要先寻找一棵大树,树冠很密的那一类,比如香樟树、青冈树。在树底下,沿着树根,挖一个十字槽。十字槽的好处是会形成穿堂风,不用什么砖头垒灶,也不需要用树枝架篝火,有充分的氧气可以让树枝燃烧,而且操作也简单。选择树冠茂密的树,是让烟往上走的时候,碰到茂盛的树冠被过滤和疏散。这样在远处也看不到烟。&quot;</h3><h3>肖之申带着刀,他挖了一个十字槽然后点火,用热水瓶的铝盖子盛点水,放里面一烧,然后将一整把的昆虫幼虫放到里面煮,烧得它们团团转,蜷起来,沸腾,再蜷起来,凝固,熟透了。这样吃起来才不会苦。</h3><h3>正如肖之申的事先判断,监狱在第二天早上点名的时候,发现他不见了。3、507农机厂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所有人都一阵唏嘘。李光荣更是恼羞成怒,一场地毯式的搜捕从丽江拉开。</h3><h3>肖之申没有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会遇上民兵,这几个民兵当场就问他:</h3><h3>哪儿来的?&quot;&quot;我探亲。&quot;&quot;探亲?从哪里到哪里?证明有吗?&quot;</h3><h3>他就把证明拿出来,民兵一看,有点疑团,但是也找不出什么碴儿,就这样很侥幸地逃过了。如果没有那张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介绍信,他就一定会被送回重刑犯监狱。在过金沙江支流的时候,正是大雨后,河水暴涨。支流旁边有两个农民在种地,都劝他千万不要过去,水太急。4、8月份,咆哮的金沙江,谁也不敢过的。他知道这样很危险,但离开那个地方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因为,后面随时可能有警犬追过来。</h3><h3>肖之申没有听从农民的劝告,结果,一下去,水就到了胸部。在走完三分之二的路时,他发现水更深了,越走阻力越大,马上就要没顶。这一刹那,他感觉自己&quot;完了&quot;。</h3><h3>5、人在最危险的一刹那会想起什么?这一刻,还会有思维吗?经历过生死之间的肖之申多年后告诉胡展奋,这一刹那,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就是那个把他的话向上汇报,出卖了他,以致他被送进监牢的紫琪。一直到最后,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临死都想着她。这个让他爱恨交集的女孩,在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依然会想起……很快,脚底触到了硬地,而且居然渐渐抬高了。他知道,快到河岸了,那个最低点过去了,他渡过了最低点,慢慢地上去了</h3> <h3>第十四集,逃出国门</h3><h3>1、&quot;你是男人,娘都服帖你了&quot;</h3><h3>金沙江水没有冲走肖之申,李光荣的脚步也没有追上他,十四天后,肖之申徒步走出云南。到达四川后,他立即买了火车票,又一次回到上海。</h3><h3>到上海后,他见了母亲,母亲给他一百块钱,并很自豪地说:&quot;你是我的儿子,有骨气啊!&quot;用上海话说就是:&quot;模子,你是模子,侬是男人,侬还要逃啊,娘都服帖你了。&quot;可以看出,他母亲也是支持他这个行动。他拿了这家里最后的一百块钱,走了……</h3><h3>与母亲再次见面后,徐洪慈消失在人海中。</h3><h3>2、十一年后,上海、云南两地给予肖之申平反通知书,而他们却找不到肖之申这个人。</h3><h3>在蒙古国的后杭盖省,男孩安吉尔和波扬特兄弟俩,有一位美丽的蒙古妈妈和一位中国爸爸,这位中国爸爸的名字叫肖之申。</h3><h3>3、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h3><h3>肖之申后来到底逃到了哪儿?整个逃亡过程中他又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h3><h3>1972年8月7日深夜,肖之申抓住千载难逢的停电机会,从丽江的507重刑监狱逃了出来,这是他错划右派后的第四次逃跑。此后,他徒步穿越金沙江大峡谷,取道四川回到家乡上海。与母亲匆匆见面后,徐洪慈继续北上。一个月后,他来到了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h3><h3>当肖之申向着边防站的灯光走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h3><h3>明明亮着的探照灯,灭了。后来边防战士告诉他:&quot;这种现象,那是千分之一的概率啊,三年才可能碰到一次!就是因为突然断电,否则你过不了。&quot;</h3><h3>&quot;4、那是非常巧的,那么强的灯照着你,还有雷达。&quot;</h3><h3>事实上,当时徐洪慈根本没有考虑到雷达这个因素,他沿着岗楼的底线走过去,贴着岗楼走,那地方正是雷达的一个盲区。</h3><h3>按理说,探照灯没有以后,雷达还有备用的电源可以继续工作,但这个盲区恰恰是雷达扫不到的地方。这都是误打误撞,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当他沿着盲区出去,过了边境线到了一个洼地以后,他感觉自己过来了,但是还没最后认定。但他的方位感告诉他,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h3><h3>从8月7日深夜到9月10日深夜偷越国境,这三十四昼夜是肖之申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险经历。每当他想起那些冒死逃亡的情景,始终万分激动。……在当时的条件之下,他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他没有更多的漂亮话,他的行为的动机只是求得生存。他在地上蹲5、了几分钟,面向南方,向多灾多难的祖国告别。</h3> <h3>第十五集蒙古国的盘问</h3><h3>1、&quot;你如何证明你是没有使命的?&quot;</h3><h3>生存的道路走得这样艰难。肖之申在心里告别了祖国,走进了另一个国度。</h3><h3>但这是一个能够接纳肖之申的国度吗?1972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三)这个没有月光的黑夜里,肖之申走进了蒙古边防站。</h3><h3>他大着胆子推门一看,是蒙古人,这判断来于那人穿的制服。蒙古人也大吃一惊:半夜怎么突然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不速之客?看样子不像蒙古人,跟他说话,语言也不通。开始,肖之申担心他们会不会把自己送回中国。当时有很多人都被送回去了。</h3><h3>2、凑巧的是,1972年的9月,蒙古刚刚颁布新的法律,其中内部法律规定:凡是越境的,未经审判,不能马上送回。他出逃的时机,正好这个法规已经颁布;再就是,一审时,肖之申的表达很到位,他越境到蒙古来没有物质上的诉求。这很重要。这让对方对他产生了同情。因为很多越境的人是盗窃犯、杀人犯,这些人他们当然是不会同情的,但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不一样了。这是他未被遣送回去的一个重要原因。</h3><h3>3、但还存在一个间谍问题,要取得对方信任,就得有凭证。对方当时是非常防范间谍这类事情的,所以首要的是排除他是间谍的可能。</h3><h3>&quot;你刚才说的,你过来是没有使命的,是不是如你所说,请提供证据。&quot;</h3><h3>肖之申的记忆力很惊人,他说:&quot;请你翻阅1957年8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面有关于我的,对我批判的文章。我可以背一段给你听。&quot;</h3><h3>他对批判自己的文章记忆尤其深,因为这是改变他命运的文章。法官当时就说:&quot;如能找到报纸,我们的事情就好谈。&quot;毫无疑问,他们找到了。这样,一种初步的信任找到了基础。</h3><h3>4、但是,肖之申的经历那么传奇,有些细节甚至是匪夷所思的。</h3><h3>&quot;你说你能刻图章,你说你能写介绍信,你的字那么好?你给我试试看。&quot;于是叫他当场动手刻一个。肖之申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地下党,由于经常刻传单,所以仿宋体写得很好。他当场露一手,法官没话说了。</h3><h3>&quot;必须把我父母的隐私告诉你们吗?&quot;</h3><h3>肖之申在丽江重刑监狱期间,曾刻制笔画,组合成字,为自己准备了三张介绍信。正是这三张介绍信帮助他应付了一路的盘查。而他现场的表演更让蒙古法官大为惊叹。</h3><h3>5、获得信任后的肖之申却提出了令蒙方恼火的要求。</h3><h3>肖之申越狱的时候,本来打算去苏联,但是发现钱不够,所以先到了蒙古。但他始终还想去苏联。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在苏联机会更多。一、他会俄语;二、他可以找他的老师。当年医学院那么多老师,全是俄文老师,至少有五六个老师对他印象特别好。毕竟他当时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他要去找老师。而且,苏联的经济情况也比蒙古好。</h3><h3>这样,他反复地要求,法官巴依玛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终于发了火:&quot;我们是个主权国家,我提醒你注意,我们蒙古不是你到苏联的一条路。&quot;</h3><h3>&quot;我们对你是很讲道义的,是吧?你怎么开口闭口还是到苏联?&quot;</h3><h3>肖之申被他们这么一说,觉得自己确实有点过头:&quot;蒙古是我的恩人啊,如果他们简单粗暴一点的话,立刻把我遣送回去了,毕竟是非法越境啊。&quot;</h3><h3>6、肖之申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也很重情义。然后就很明白地向巴依玛法官表示:&quot;我愿意留在蒙古。&quot;</h3><h3>同意留在蒙古后,蒙古法院很快对肖之申的越境进行了审判。此间,法官巴依玛与肖之申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他向肖之申提出了新的要求:&quot;我们救了你,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你曾经长期在党内工作,曾经在华东局工作,按你所说,一直和华东局的高层领导有接触。你应该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一切。还有,听说监狱里大量饿死人。你在监狱待了这么长时间,而且,三年自然灾害,你也在监狱里,你应该告诉我们监狱里的真实情况。&quot;</h3><h3>他认为肖之申掌握很多党内情况,而肖之申确实也了解很多情况。</h3><h3>但肖之申听了以后,很感慨:&quot;尽管自己是个逃犯,尽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内外是要有别的。&quot;从当时的立场,他觉得,中国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甚至黑暗的现象,这是暂时的。如果以此博求自己的待遇,以此博取自己的好处的话,自己就是卑鄙的。所以他对巴依玛法官说:&quot;好比我们两家是邻居,我们家出了事情,我投奔你这家邻居。你却说,我是可以帮助你的,不过,必须把你父母的隐私告诉我。你说这样的邻居有道义吗?&quot;</h3><h3>巴依玛一听,觉得很难为情。他说:&quot;是的,是的,是的。那就到此为止吧。&quot;</h3> <h3>第十六集生活在蒙古国</h3><h3>1、&quot;蒙古的监狱把我野化了&quot;</h3><h3>在蒙苏边境的宗哈拉,人人都知道一个汉人的故事苏武牧羊。两千多年前,苏武就曾在宗哈拉不远的贝加尔湖放牧。</h3><h3>如今,宗哈拉又来了位中国人徐洪慈。他要为自己的非法越境,在宗哈拉的大森林里服刑一年。</h3><h3>蒙古监狱给了肖之申另一种体验。他说:&quot;中国的监狱把我驯化了,蒙古的监狱把我野化了。&quot;</h3><h3>据肖之申介绍,蒙古所有被流放的人都集中在宗哈拉。宗哈拉自然条件非常严酷,那是个大森林,在冬天,天天是零下四十摄氏度,西伯利亚大寒潮可以直接到达那里,横扫天地之间。</h3><h3>2、夏天则是另一种严酷,这里的三种昆虫会轮番而上。宗哈拉的蚊子,没有那种嗡嗡嗡的声音,天一黑,这种大蚊子一口咬住你,像抽水泵一样拼命地吸,当地人叫它&quot;血泵&quot;。到了早晨,天一亮,太阳一出来,牛虻就来了,它会把你当牛一样叮,牛和马的皮那么厚,牛虻照样能叮,所以所有的犯人最怕牛虻,叮下去就是一个大包,很毒的。除此以外,午睡的时候,还有一种小黑虫会钻进蚊帐。这样,在宗哈拉的夏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受折磨,这些昆虫三班倒地折磨着这里的犯人。然而,在徐洪慈看来,在宗哈拉的大森林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丧失了母语的环境尽管严酷,但那是单纯的身体的劳作和生活上的艰辛,没有像李光荣那样不停地进行精神和肉体折磨的狱警,他甚至感受到了一些快乐。</h3><h3>在宗哈拉,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很多犯人都是没脚趾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地人的脚趾都是喝酒喝掉的,蒙古人特别好酒,喝烈酒,很容易在暴饮以后暴醉。哪怕冬天,很多人就地倒下了,人冻不死,脚趾可付出了代价。</h3><h3>3、宗哈拉的犯人,从犯罪类别来说偷盗的多,基本没有政治犯,没有反革命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肖之申没有学会喝酒,却学会了打人。在那里,人和人关系很简单粗犷。一语不和,打人是常见的。</h3><h3>有两次打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h3><h3>第一次是和管教打架,管教叫巧灵。肖之申身高一米八,但是在蒙古大汉眼里,他是小个子。巧灵把他举起来,扔到地上,一拳就把肖之申右边两根肋骨打断了。肖之申说蒙古人的拳头簸斗一样大,像我们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h3><h3>4、蒙古人很豪爽,朋友们和巧灵说:&quot;你打得太过了,你把他肋骨打断了,他发高烧了。&quot;一听这话,巧灵觉得很对不起肖之申。他丝毫没有自以为是一个管教,就端着架子。第二天就向肖之申道歉,拿了一袋马肉去看他,当时那里盛行吃马肉。&quot;对不起!不过你是中国人的这个,好汉、硬汉!好,很佩服!&quot;这是第一次打架。</h3><h3>5、第二次打架,是肖之申在监狱厨房里工作的时候。犯人的头头经常到这里多吃多占,肖之申不允许,就打了起来。肖之申拿一个冒着青烟的熨斗就上去了。对方人高马大,比巧灵还厉害,像个黑猩猩一样。徐洪慈居然拿着个熨斗烫上去,烫了个烙印。蒙古大汉打不过他就逃走了,也没有回头报复他。肖之申觉得这个地方是粗犷的,道理也很简单,人和人之间有种最单纯简单的东西。和蒙古人相处,他一直有愉快的回忆。</h3> <h3>第十七集 在蒙古国遇见了爱情</h3><h3>1、&quot;你跟我去后杭盖&quot;</h3><h3>一年刑满后,肖之申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蒙古语。他不能想象,在异国他乡,一段爱情正向他走来。1974年,肖之申在首都乌兰巴托的医院遇见了一位叫奥永的姑娘。</h3><h3>奥永回忆:&quot;我和肖之申是在乌兰巴托的一家医院认识的。那时候我是一名护士。有一天,肖之申来我们医院看眼睛,我们就这样认识了。&quot;</h3><h3>当时,肖之申四十多岁,奥永二十一岁。年龄几乎相差了一代人,各方面差距也很大。然而,奥永说:&quot;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可怜他吗?他虽从监狱里出来,但他是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是个好人。我心里清楚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h3><h3>2、就这样简单,他们从相识,走到结合。</h3><h3>奥永总是记得肖之申说的话,他说:&quot;奥永啊,我知道你是个孤儿,你不要怕我。我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你跟我去后杭盖,我们在那里生活。&quot;</h3><h3>在蒙古腹地的后杭盖省,肖之申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肖之申给别人做事,干体力活,搬木头、石头。当时蒙古还没有什么机器,使用的是那种两个把儿的小推车,就这样,肖之申给人家做了八年的活儿。他一边干活,一边还做饭做家务。&quot;三十多年,都是肖之申做饭。我从没做过饭。……</h3><h3>3、那时候我们蒙古的妇女们说:什么活都是徐医生做,你就不能做做饭什么的吗?你多有福气啊!跟肖之申说:要么我来做饭。他说:不用,不用,你就待在家里,把两个孩子看好就行。别的所有的事情都由我来做。&quot;</h3><h3>4、后杭盖省策策尔格勒市东部,肖之申在自己的家里心甘情愿地为妻儿们操持着整个家。然而,在他的心底,亡命天涯的悲凉是不是能填平?他真的要在异国他乡终老此生吗?</h3><h3>从逃出牢狱后,肖之申一直没有和家里人联系,他觉得自己还在危险中,如果和家里联系的话,自己的情况势必被政府掌握,这样他就有可能被引渡。他后来回忆说:这里与世隔绝,失去祖国,失去母语环境,我还能做什么?我的一切特长都不被认可,一切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四次越狱后,我已经耗尽了自己的一切力量坚持到底。现在我已四十一岁,人生的一大半已经过去,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全部破灭了。</h3><h3>5、他仍然非常关心祖国,也很想知道国内的情况。在蒙古出狱以后,第一次拿了工资,他就动脑筋买半导体收音机来收听广播。总算买来一个,只要有空,他就不断地听国内的情况。国内形势的变化,他都是由此了解的,比如1972年至1976年的国内社会事件,比如&quot;文革&quot;的结束。</h3><h3>大概在1979年,通过收音机,他揣摩各种社论文章,闻到了一种别样的气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却是他不敢想象的。他认为自己一辈子够&quot;反动&quot;的了:在反右时他&quot;反动&quot;的言论不说,在&quot;文革&quot;时候的作为不说,就单说越狱,在当时就是个死罪啊。而他不仅越狱,还越境,这是叛国投敌,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h3><h3>他想:&quot;我这样的人简直十恶不赦,不可能会得到宽恕的。&quot;</h3><h3>6、就这样,他觉得自己的回国念头只能是一个理想。想,又不敢想,就像我们想自由地跑到月球上去一样,觉得这不太可能。&quot;我这样的人,不枪毙、不引渡我算好的了。&quot;</h3><h3>但是很快,他意识到发生了重大变化,粉碎&quot;四人帮&quot;不仅是党内斗争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转轨的开始。他渐渐闻风,右派都可能改正这让他觉得有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前提就是右派问题,这对他很重要。他盼望的,终于在1981年的年终成真。</h3> <h3>第十八集 艰难的平反之路</h3><h3>1、平反像跷跷板一样翘着</h3><h3>1981年冬天,肖之申收到母亲的信,她告诉肖之申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为肖之申的右派问题平反,并附上了手抄的改正书。</h3><h3>1982年春天,母亲又通知肖之申,上海市公安局已对我的劳动教养问题平反。这又进了一步。但是久久期待的云南省丽江中级法院的平反书却迟迟不来。肖之申相信这个问题阻力最大,很可能无法解决。(《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h3><h3>2、云南那边,像跷跷板一样翘着。云南不同意。</h3><h3>这时候,他做了一个决策,决心克服恐惧心,试试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他在华东局工作过,曾经有两个老领导,一个叫黄辛白,1981年已经担任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还有一个就是乔石同志,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早在50年代徐洪慈读大学以后,和这两位领导联系已经很少了,后来自己出了事就更无法联系。于是,他大着胆子写信,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这两位老领导。</h3><h3>3、两位老领导都得到了他的来信,而且两位都有反馈。信中说:&quot;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属实,要查。也并不因为你是我的老部下,就偏信你的一面之词。第二,查出来如实,你就平反,你就是个大学生。&quot;</h3><h3>两位领导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有过指示:&quot;这事情要办!&quot;但是,事情依然一波三折。</h3><h3>全国都在为右派平反,凭什么不给他平反?领导都发了话,但事情没那么容易,下面一直反弹,特别是云南省法院、丽江地区法院,他们说:&quot;他错划右派不是我们的事情,是上海方面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他犯下了不容原谅的错误,不能赦免的错误,就是越狱。&quot;</h3><h3>对于丽江507重刑监狱监狱长李光荣来说,徐洪慈这个人是他所在监狱唯一越狱成功的人,他居然能从重刑犯监狱逃出去。现在得知他后来逃到蒙古去了,在李光荣看来,情况更加严重。叛国投敌、越狱,两罪并罚,不能平反。</h3><h3>这是罪不可赦的。</h3><h3>4、李光荣曾经捏造肖之申组织犯人集体越狱的材料,企图置肖之申于死地,肖之申是在接到别人的报信后才决定逃亡的。因此,1972年的越狱,对肖之申来说可谓是一场生死逃亡。</h3><h3>我于是继续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要求丽江地委为我彻底平反。冤案在前,死亡逼迫在后。如果我不越狱、不自救,那么今天的平反书恐怕只能对着肖之申的墓碑朗读!</h3><h3>肖之申继续写信,直到后来,有关领导有了明确的表态:肖之申这个事情,首先判断的就是前提何在。他是越狱的,他是越境的,但是谈任何事情要有前提,如果他不被错划成右派,他怎么会发生后面那么多事情呢?后来怎么发生的?因果,一切都有因果。所以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这是一个冤枉的事。既然冤狱被平反了,前提被推翻了,那么后面一切都不能成立。这最后一句话为他定了性。</h3><h3>5、此后,为肖之申平反的指示,是直接从中央发指示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上而下的。这是来自道义的力量。</h3><h3>这是一种迟来的公正,虽然迟来,但还是公正的。1982年6月,肖之申得到了彻底的平反。</h3> <h3>十九集 迎来了昭雪</h3><h3>1、&quot;难道是老天给我的征兆吗?&quot;</h3><h3>1982年6月19日的上午真的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千山万壑,白雪皑皑,&quot;六月飞雪,天象示冤&quot;,蒙古人奔走相诉,连称千古奇闻。我踟蹰在大街,如痴如呆难道是老天给我的征兆吗?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奇冤,我的案情难道不是奇冤?四次越狱,万里亡命,沉沦异国,娶妻生子,也是闻所未闻啊!</h3><h3>2、对肖之申来说,真正的冤狱平反了。六月飞雪,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彻底的拐点。这意味着,他可以回中国了。</h3><h3>1982年10月,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致信肖之申:按照有关规定,你已获彻底平反,&quot;我们恢复你的中国国籍,你要到乌兰巴托中国大使馆来领你的护照,领了护照以后,你回国探亲也可以,回国定居也可以&quot;。接到信的肖之申欣喜若狂。</h3><h3>那是永生难忘的一刻。</h3><h3>然而,蒙古人也找他谈话。</h3><h3>3、这次露面的是蒙古国家安全局,大意是:&quot;肖之申,我们对你不错吧。&quot;</h3><h3>他说:&quot;你们是我的恩人,在我面临死亡的边缘,你们救了我。&quot;</h3><h3>&quot;很好,有你这个认可,我们继续谈下去。你在这儿十年了,你对蒙古感觉怎么样?&quot;</h3><h3>&quot;很好。&quot;他当然说好,因为蒙古对他很照顾。</h3><h3>&quot;既然这样,&quot;蒙古安全局的人说,&quot;那么,现在你的祖国为你平反了,要你回去,你怎么看?&quot;</h3><h3>&quot;我很矛盾,我在这里成家,当然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祖国。&quot;</h3><h3>&quot;我建议你要慎重考虑这件事情,我们欢迎你加入蒙古籍。&quot;</h3><h3>到这个时候,肖之申觉得非常奇怪:你们一直不让我加入蒙古籍,现在为何同意了?他曾经提出过这个想法,那是为了安全,假如加入了蒙古籍,他们就不能引渡他了。引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他怕被抓回去,他怕再见到李光荣。但是,当时蒙古对他的要求不置可否,一直拖着。现在却说,&quot;欢迎你加入蒙古籍……&quot;</h3><h3>4、肖之申听对方这么说,有点不大开心。他说:&quot;我就直说了,我曾经多次流露过这个意思,你们不理我。现在我的祖国要我回去了,你又要我加入蒙古籍了,就是不想让我回去嘛。&quot;</h3><h3>那个蒙古人说了一句很妙的话:&quot;这是常理嘛,女人的魅力就在于她没有离婚。&quot;</h3><h3>这句话说得很奥妙,简直不像蒙古人说的。他接着说:&quot;这很常见啊,你吃香了,我们就看中你了。&quot;</h3><h3>5、肖之申对他的回答就是:&quot;祖国的魅力就在于永远令人难忘。&quot;</h3><h3>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安全局的人就不和他多说了,他说:&quot;那你就是铁了心,去意已决。你铁了心,不过你没有那么容易能拿到。&quot;</h3><h3>这很有意思。他哪怕刁难你,居然会事先告诉你:我是不会让你那么容易拿到的。</h3><h3>二十五年,沉冤终于洗清。有多少次梦里,被李光荣追赶、折磨,又有多少次在梦里,母亲远远地招手。肖之申想家,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他回家的脚步。</h3><h3>关键时候,奥永站出来了。她胸脯一拍,很有魄力地对肖之申说:&quot;我去。你们大使馆门口都是我们蒙古卫兵,我是蒙古人,我看他们敢对我怎么样?&quot;</h3><h3>6、结果,她上演了一场硬闯大使馆的戏。奥永的性格也是豪放的,她直冲大使馆,顺利地拿到了他的护照。</h3><h3>但是,要离开蒙古,还有更难解决的问题。</h3><h3>蒙古有一条基本国策,即重视人口,蒙古人少。肖之申若要回去,要带走老婆和三个孩子,蒙古人觉得这是国家的巨大损失。&quot;更何况我们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你怎么说走就走呢?&quot;所以,在他办理回国材料的时候碰到很多困难。</h3><h3>蒙古的高层官员设有专门接待日,为了获得回国所需的材料,肖之申甚至见到了蒙古的最高层元首泽登巴尔。</h3><h3>7、1984年3月乌兰巴托大饭店,肖之申回国的决心已下。</h3><h3>1983年,蒙古方面终于同意了他:&quot;你先试着回去一趟,我们让你回去。试着回去一趟,就是老婆、孩子都不带,一个人。&quot;</h3><h3>看到自己的丈夫就这样回国了,奥永担心他一去不回,却又相信他还会回来。临别之时,她告诉好多年没见过母亲的肖之申:</h3><h3>&quot;你去吧,去看看你母亲。这辈子也就这么一个母亲,我在家看着我们的孩子,等你回来。&quot;</h3> <h3>第二十集 温暖</h3><h3>1、&quot;可是我还有青春吗?&quot;</h3><h3>流亡十一年,肖之申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h3><h3>昨晚我还是&quot;逃犯&quot;,今天已是&quot;华侨&quot;,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quot;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做)伴好还乡。……&quot;可是我还有青春吗?我的心一阵阵绞痛着。</h3><h3>上海石库门的房子,邻里之间,鸡犬相闻。听说徐洪慈要回来,全弄堂都出来迎接他。</h3><h3>肖之申终于见到了他的母亲:&quot;上次逃回来的时候是1972年,再次回来是1983年,整整十一年了。&quot;母子相拥痛哭。</h3><h3>2、母亲抱着他说:&quot;你真是我的儿子。&quot;就像当年他逃的时候说的:&quot;你真真是我的儿子。&quot;</h3><h3>这是1983年,肖之申从蒙古第一次回到上海。弄堂里所有的老人都流下眼泪,这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真实的故事。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而今游子不复青春,却终于回到娘身边。</h3><h3>从1958年至今二十五年,我第一次在家和母亲共进晚餐,真有说不完的话。我也拿出奥永和孩子们的照片。母亲一直和我谈到深夜。</h3><h3>3、如果说,在肖之申亡命天涯的十一年中,母亲是他始终的牵挂,那曾经留下爱恨的医学院、那梦中挥之不去的云南重刑监狱,他该如何了却这些心事?</h3><h3><br /></h3> <h3>第二十一集解开谜团</h3><h3>1、噩梦和未解之谜一同消散</h3><h3>悲喜交集、恩怨了结之后,肖之申立即回到蒙古。这时,他的小女儿叶塞尼亚刚刚出生。</h3><h3>1984年,肖之申带着妻子奥永,儿子安吉尔、波扬特和刚满月的女儿叶塞尼亚一起回到了上海。此后,肖之申成了上海石化总厂教育中心的高级讲师,奥永还做了老本行护士。他们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h3><h3>2、1984年3月奥永的亲戚在乌兰巴托火车站为徐洪慈一家送行</h3><h3>奥永说:"肖之申曾经跟我说过,他要回去。他说:我不想住在这里,这不是我的家乡。我说:你要去哪里?你的家乡就在这里。他说:我要走。来上海三十几年他经常这么说。"</h3><h3>生活重归平静,而肖之申内心的不平静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记忆的阴影挥之不去,他经常半夜惊醒,突然坐起来,然后就不睡觉了,起来写东西。他仿佛在重走服刑之路,朋友在,仇人现。</h3><h3>云南丽江,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肖之申的生命里留下了多少屈辱与梦魇。那些曾经给予他关照的管教如今在哪里?狱友们都好吗?还有那个要置自己于死地的监狱长李光荣呢?</h3><h3>3、1991年,肖之申再次踏上了云南这片土地。他忘不了云南,他回到云南,回到丽江。</h3><h3>他见到很多狱友。在狱友邓巨卿的安排下,李光荣和肖之申同时出现了。</h3><h3>从当年肖之申越狱,到他们重见,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李光荣究竟怎么样了呢?</h3><h3>4、李光荣陷进了一个谜,他无论如何要猜透的一个谜,肖之申是如何越狱的?"如果是挖墙,我可以说服自己,他毕竟挖墙了嘛,他挖墙我没办法。如果是直升飞机把他带走的,我没办法,是直升飞机把他带走的。我现在一个理由都找不到,一个人就这么蒸发了。"他甚至没法向上级交代。李光荣打那以后,在漫长岁月中的业余爱好,就是研究肖之申是怎么逃走的。他研究了很多案例,肖之申变成了一个他终身的对手。第一,那天停电,但是停电以前,他所有准备都做好了吗?应该全部准备好了。但感觉没有任何征兆,没破绽啊,偏偏那么一段停电的时间,就能越狱?第二,准备工作要做多少?第三,怎么上墙的?没有梯子,他不可能有梯子,有轻功吗?有轻功他早就没了,早就逃了,他没轻功他怎么走的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李光荣脑子里盘旋。按照常理,这都是没法想象、无法解释的。他带着这个未解之谜出现在徐洪慈面前。</h3><h3>肖之申又怎样呢?多年过去了,肖之申说:"一听到李光荣进来的声音,我浑身血液凝固。"这种感觉很少有人能体会。</h3><h3>像演戏一样,肖之申走出来,李光荣愣了一下,立刻把手伸出来,肖之申看了一眼,觉得他老了很多。</h3><h3>5、肖之申做了一个符合他脾气的动作:手不伸,不握手,不原谅。在一般社交场合,这样的场面是很少的。因为,这是一种很失礼的举动。中国人的习惯是给面子,再讨厌你,握握手,表面文章要做做的。</h3><h3>肖之申说:"我对他连这招也不用。我心里直接告诉我,我这一生的成就就是战胜你。就是这样,我不说话。"</h3><h3>邓巨卿不能让这个场面再尴尬下去,就打圆场:"老李,关于肖之申逃走的细节,你不一直打听吗?你不是老是问我吗?我怎么知道,我知道我变共谋犯了。现在当事人在,你不问啊?"</h3><h3>到这个时候,李光荣眼睛立刻发亮。一个久已萎靡的人,眼睛里立刻精光四射。他到底还是个警察,还是个监狱长,是很精干的一个人。他的力量立刻迸发,两眼炯炯有神,盯着肖之申的眼睛。</h3><h3>6、这眼神,肖之申非常熟悉,当年他注视任何犯人的眼睛都是这样的,职业化的眼神。肖之申的记忆一下都翻滚起来了,他不由自主打了个寒战。</h3><h3>看着肖之申,李光荣开口了:"我最想不通的就是,你没有梯子,怎么上墙的?"</h3><h3>肖之申说:"这是你判断的致命处,致命点。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梯子?任何事情都可以分解的,梯子是可以分解的。"</h3><h3>李光荣很聪明,一听,失声大叫:"噢,原来你做了一架可以拆卸的梯子?!"</h3><h3>肖之申笑笑:"不错,梯子原本是可以拆卸的,可以用绳索和木头组合,越过高墙后,再把梯子拆了。让你们永远不知道梯子是用什么做的。"</h3><h3>李光荣瞪大了眼睛,做了个难以描绘的表情。</h3> <h3>第二十二集</h3><h3>1、"我这一生,只有这一点"</h3><h3>对于肖之申来说,似乎所有的恩怨都了结了。2008年4月14日,肖之申所在的单位给他颁发了老干部离休证书,从颁发日这一天起,肖之申由退休改为离休。</h3><h3>然而,拿到这张离休证书后的第三天,肖之申因癌症引发的呼吸衰竭去世。三个月后,组织上下发了《关于肖之申同志享受局级待遇的批复》。悲痛,留给了他的妻子和孩子。</h3><h3>"跟肖之申在一起三十多年,他从没辜负过我,我们从没说过什么过激的话。肖之申为什么就这么丢下我和孩子们走了?三个孩子都大了,他怎么就这样走了呢?"</h3><h3>2、肖之申离开了,但孩子们已经长大,奥永的痛,能随时间淡忘吗?</h3><h3>肖之申去世以后,记者胡展奋向我们转述了肖之申传奇的一生。从1999年开始接触他的胡展奋,回顾他们这些年的交往时说:"我当时没准备写他,当时听人家谈这个故事,觉得他的遭遇很离奇。而第一次和他接触之后,却印象深刻,那就是:"这个人不轻易相信人,有戒备心,为人有点冷淡,但内心很深,见多识广,阅历非常丰富。"</h3><h3>记者这样描述他们交往以后逐渐积淀的印象:这种冷淡就是,不惊讶。你和他谈话,你说了可笑的话,他这样;你说了很离奇的事情,他也这样。他表情不轻露,波澜不惊的那种。这波澜不惊的表情,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克制的。有的人我们看得出他是修养所致,有的人修养好,能控制自己的表情。他不是,他是看淡一切的这种表情。你能打动他的事情很少,他自身经历过那么多,惊涛骇浪在他面前是没有传奇的。他就是这么个人。</h3><h3>3、有一次,胡展奋问肖之申:"当时那么多同学不如你,现在还都是有所作为的。但是你的大半生都是在苦难当中挣扎的,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呢?"</h3><h3>肖之申是这么总结自己的:我在自己的专业上,在自己原先的人生抱负上,我一无所成。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怎么说呢?对那种残酷环境、恶劣环境的反抗,这种个人的成功,人格上的成功,我这一生,只有这一点。我心足了。这一点,我对得起自己。</h3><h3>按世俗的标准,肖之申没有贡献出什么发明创造,没有贡献多少物质财富,他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对他自己而言,保持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昭示了精神不屈不挠的倔强,维护了一个平凡生命的尊严,他的生命,在另外一个维度上企及了一种神圣庄严的意义。</h3><h3>当这只鸟儿飞走,你会由衷庆贺他获得自由《肖申克的救赎》</h3> <h3>第二十三集 回国</h3><h3>1、二十五年,沉冤终于洗清。有多少次梦里,被李光荣追赶、折磨,又有多少次在梦里,母亲远远地招手。肖之申想家,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他回家的脚步。</h3><h3>关键时候,奥永站出来了。她胸脯一拍,很有魄力地对肖之申说:"我去。你们大使馆门口都是我们蒙古卫兵,我是蒙古人,我看他们敢对我怎么样?"</h3><h3>结果,她上演了一场硬闯大使馆的戏。奥永的性格也是豪放的,她直冲大使馆,顺利地拿到了他的护照。</h3><h3>2、但是,要离开蒙古,还有更难解决的问题。</h3><h3>蒙古有一条基本国策,即重视人口,蒙古人少。肖之申若要回去,要带走老婆和三个孩子,蒙古人觉得这是国家的巨大损失。"更何况我们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你,你怎么说走就走呢?"所以,在他办理回国材料的时候碰到很多困难。</h3><h3>蒙古的高层官员设有专门接待日,为了获得回国所需的材料,徐洪慈甚至见到了蒙古的最高层--元首泽登巴尔。</h3><h3>3、1983年,蒙古方面终于同意了他:"你先试着回去一趟,我们让你回去。试着回去一趟,就是老婆、孩子都不带,一个人。"</h3><h3>看到自己的丈夫就这样回国了,奥永担心他一去不回,却又相信他还会回来。临别之时,她告诉好多年没见过母亲的徐洪慈:</h3><h3>"你去吧,去看看你母亲。这辈子也就这么一个母亲,我在家看着我们的孩子,等你回来。"</h3> <h3>二十四集 家乡风的味道都是甜的</h3><h3>1、流亡十一年,肖之申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h3><h3>昨晚我还是"逃犯",今天已是"华侨",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做)伴好还乡。……"可是我还有青春吗?我的心一阵阵绞痛着。</h3><h3>上海石库门的房子,邻里之间,鸡犬相闻。听说肖之申要回来,全弄堂都出来迎接他。</h3><h3>肖之申终于见到了他的母亲:"上次逃回来的时候是1972年,再次回来是1983年,整整十一年了。"母子相拥痛哭。</h3><h3>2、母亲抱着他说:"你真是我的儿子。"就像当年他逃的时候说的:"你真真是我的儿子。"</h3><h3>这是1983年,肖之申从蒙古第一次回到上海。弄堂里所有的老人都流下眼泪,这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真实的故事。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而今游子不复青春,却终于回到娘身边。</h3><h3>从1958年至今二十五年,我第一次在家和母亲共进晚餐,真有说不完的话。我也拿出奥永和孩子们的照片。母亲一直和我谈到深夜。如果说,在肖之申亡命天涯的十一年中,母亲是他始终的牵挂,那曾经留下爱恨的医学院、那梦中挥之不去的云南重刑监狱,他该如何了却这些心事?</h3><h3>3、学校位置没变,现在还在医学院路,枫林路中山医院旁边。</h3><h3>肖之申回到学校,第一感觉就是,学校建筑比以前多了,路比以前窄了;第二感觉就是伤感。很多同学都留校了,而同学们看到他,居然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很有特征:第一,个子高,一米八;第二,两道浓眉;第三,太多的人大吃一惊:"你还活着?!"</h3><h3>传说有很多版本,有的说他早就死在困难时期的白茅岭监狱,还有说他死在云南,死在云南的深山野林中。但没有关于他一个人逃到蒙古的传说,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医学院轰动了。</h3><h3>4、大家马上决定要开一个欢迎会。在欢迎会上,他泣不成声。当年的同学朱世能,后来成为我国医学界的著名专家,他说:"当时你的成绩比我都好,没想到你吃了那么多苦,相比之下,我们都还算是顺利的。我们经常埋怨命运对我们不公,但命运对你是最不公的。"</h3><h3>当年有过那么多美好回忆的同学又坐在了一起。说到徐洪慈,大家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安娜。</h3><h3>5、那个曾经和肖之申爱得轰轰烈烈,又揭批他最彻底的紫琪在哪里?热心的同学要立即安排他们见面。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人,徐洪慈见还是不见?</h3><h3>事实上,肖之申无论是在白茅岭的监狱,还是在云南的监狱;无论是越狱的时候,还是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无论是差点被急流吞没,还是到蒙古的宗哈拉大森林,他永远忘不了的就是紫琪。</h3><h3>曾经有记者问:"你有没有仇恨?"</h3><h3>"没有。"他说,"我也觉得奇怪,我吃了那么多的苦头,却没有仇恨的情绪。"</h3><h3>此时,他想,最好不见她,不见最好。</h3><h3>但他抵挡不了一种力量,人心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最终,他就跟着姓沈的同学去了。</h3><h3>姓沈的同学把他安排在一个房间,让他等着。这一刻,他心潮汹涌,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门一开,安娜进来了。在场的一个是姓沈的同学,还有一个叫雅莲的年轻医生。</h3><h3>6、事后他们回忆说,这个场合他们永远忘不了。那种面部表情,那种尴尬,那种肌肉的抽搐,那种眉眼,无法表述。两个人都非常尴尬,可见双方在对方情感世界所占的地位,这是无法隐藏的,这一切都会自动出来说话,人的情感自动打开。</h3><h3>雅莲和沈医生借口走了。他们说:"这个场合我们也看不下去,我们也不合适看下去。"</h3><h3>肖之申后来回忆说,两人坐下,长久无语。然后还是他先开口说话,却是他事后回忆起来,都觉得自己很愚蠢的问话,就是:"你还好吗?"</h3><h3>紫琪也问他:"你还好吗?你父母还好吗?"</h3><h3>这种时候,两个人的大脑都已经停顿。</h3><h3>两人相见之后,紫琪留下了三句话。</h3><h3>她对沈医生说:"没想到他的妻子比他小二十多岁,做他女儿还嫌小。"这是第一句话。这是女人的本性,听上去有点酸溜溜的。</h3><h3>第二句话:"他当时那个处境不能怪我,我也是走投无路。"</h3><h3>第三句话:"我们现在都要感谢邓小平,不管是他还是我,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邓小平的恩德。"</h3><h3>这三句话给肖之申印象很深,记者曾经问他:"你认可不认可?"</h3><h3>他说:"严格地说,前面两句话总要打点折扣。"</h3><h3>"我现在看来,不是紫琪害人,是政治环境害人,所以这场纠结就这么结束了。"肖之申放下所有关于他和紫琪的记忆之后,这样总结陈词。</h3><h3>7、噩梦和未解之谜一同消散</h3><h3>悲喜交集、恩怨了结之后,肖之申立即回到蒙古。这时,他的小女儿叶塞尼亚刚刚出生。</h3><h3>1984年,肖之申带着妻子奥永,儿子安吉尔、波扬特和刚满月的女儿叶塞尼亚一起回到了上海。此后,肖之申成了上海石化总厂教育中心的高级讲师,奥永还做了老本行--护士。他们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h3><h3>奥永说:"肖之申曾经跟我说过,他要回去。他说:我不想住在这里,这不是我的家乡。我说:你要去哪里?你的家乡就在这里。他说:我要走。来上海三十几年他经常这么说。"</h3><h3>许许多多的植物是美丽无比的,可它们都怕狂风暴雨。狂风暴雨可以使花变得七零八落、花残叶败;狂风暴雨可以使大树的枝条散落、须断根倒。狂风暴雨却对弱小的小草毫无办法,永远是小草面前的失败者。难道,你没见过在暴风雨后,那些鲜艳多姿的花和高大挺立的树都变了样,而小草仍安然无恙地长在大地上吗?!是啊,小草虽然体态纤细,却能经受住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无论是野火,无论是狂风,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干旱,无论是严寒……任凭多么猛烈多么残酷都不能摧毁它那坚定的生活信念。</h3><h3>小草平凡而又顽强的生命令我敬佩不已!小草坚韧而又不屈的品格永远给人学习的榜样!愿这世界有漫天满地的绿色小草快乐地迎风飞舞。生命,是一个对于生物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过命运对生物特别不过公平,</h3><h3>有的生物的生命力非常强,也有的生物的生命力非常弱。肖之申就是生命的强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