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西东北部的天镇,在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北部边界,当时与东胡毗邻。为确保北部边境安宁,从武灵王开始,就在这里修筑长城以防外敌入侵。天镇长城地形险要,气势壮观,若登高远眺,居高临下,把南端的天镇盆地和北侧的新平川尽收眼底,长城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跨越大川南北。</h3> <h3> 保平堡,明长城大同镇关隘。据《三云筹俎考》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七分。分守长城十里,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十一座。”城墙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门有石额“镇云”。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这个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是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长城1公里,南面和桦门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应,当时属大同镇新平路直属戍堡之一。据明万历《三云筹俎考》记载时驻有“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有官兵314人,战马和骡子17匹,分守长城7里多,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当时,管辖边墩中有一个平虎墩,为极冲之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北边蒙古游牧部落首领俺答从这里突破进行抢掠。这个堡也是备御要地,于明隆庆六年(1572)增修1次,城墙包砖。</h3> <h3> 保平堡最富特点之处在于,四个角楼外侧,各建有一座圆形墩台,类似于大同古城、平遥古城的控军台,这样的建筑在山西明代军堡中非常罕见。保平堡堡内中心建有玉皇阁一座,建筑和现存的新平玉皇阁一样。登阁一望,长城内外十里景象尽收眼底。堡虽不大,却有寺庙12处,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城门上建有关帝庙。这是一个封建文化建筑齐全的“全庙”堡寨。可见这不单是个军事堡寨,也是一个儒释道文化相当发达的堡寨。四百多年来,人们生生不息,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这种文化。</h3> <h3> 保平堡寺庙建筑于新中国后逐渐拆除。玉皇阁是“文化大革命”初拆除的。因为保平堡饮用水困难,住户逐渐外迁,大多数迁到堡东南的大南沟居住,现在以地成名,叫大南沟村。1990年后基本无人居住,逐渐荒废。</h3> <h3> 随着岁月的风雨侵蚀,现在保平堡只能看到夯筑的土墙,只有城门还看到砖砌的痕迹,瓮城之内已是建筑全无,荒野一片了。我们来到保平堡时已近黄昏,只见黄土垒筑的城堡和周围山峰绵延的长城沐浴着金色的晚霞,显露出沧桑的凄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