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应有牛哥邀请,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2018贵州省黎平县举办洋洞“千牛同耕以牛为媒的活动。<br> 每年的小满时节前后二天村寨都要举行重大的牛耕仪式,牛耕,牛赛,田间歌舞,有机肥下田等活动。被誉为“最后牛耕部落”的洋洞村,村寨里家家户户饲养耕牛,至今仍坚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br> 随着侗族妇女在坡上放声歌唱,洋洞村近千头黄牛在近千亩的稻田里同时耕作,“哞、哞”声响彻山野,场景之壮观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同时还吸引了海内外数百名游客,农业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前往贵州洋洞村岑丈梯田体验。</h5><h5></h5> <h5>拍摄地点:贵州黎乡洋洞村<br> 时间:2018.5.20<br> 摄影:邹玫</h5><h5> 编辑:邹玫</h5> <h5>夕阳下最后的农耕文化守护者</h5> <h5> 谷雨后,春水来,这个大好时节,家家户户的耕牛一起出动翻地耕田,为来年的丰收打基础。<br></h5> <h5>有牛也就有梦</h5> <h5>梯田上,从来耕牛就先主角</h5> <h5>勇猛直前,争取提前完成任务。</h5> <h5>转弯还需有功夫</h5> <h5>雾起赶早活</h5> <h5> 按照传统耕作习俗,家家户户开田犁地,山沟里、梯田上、田坝中,壮观的牛耕场景,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在现代农业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还能延续千年农耕习俗,难能可贵。牛耕生活在中国延续着几千年的历史,耕牛为人类的农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在民间有“牛老子”的说法,耕牛备受农家尊崇与爱护。</h5> <h5>梯田上能有一丘大田,是聚人气的地方</h5> <h5>洋洞村”千牛同耕”古老的农耕画卷!</h5> <h5> 走在洋洞岑丈半坡梯田的田埂,就如在天上人间,还有比这高两倍的梯田,那岂不是真的天上人间?</h5> <h5>侗族山寨-侗族村民有住在山顶上的习惯,洋洞上洋村,这里的侗族老百姓住房修建在山坡上,象层层梯田。</h5> <h5> 有感牛气冲天的牛: 万千动物中,牛从来不与人为敌,还勤勤恳恳地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在烈日炎炎的田畴中,挥汗如雨的农夫最怕正视耕牛的眼神,无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闪成无限的驯服牛,牛啊!你本神圣的躯伴为何要承载世俗的沉重,你本高大的血肉为何要承受皮鞭的毒打,你本孤傲的眼神为何是流淌屈服的血泪?</h5> <h5>当牛耕成为画,时光在这静止。</h5> <h5>牛气冲天</h5> <h5>老把式推翻在地</h5> <h5>转弯不好把控,还要有功力。</h5> <h5>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勤劳的侗族妇女们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能干,可谓巾帼不须眉,亲眼目睹侗寨妇女耕田时感人的情景。</h5> <h5>谁说女子不如男?</h5> <h5> 侗族琵琶歌演奏来田间助兴,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家家户户,年长者不论花甲,年幼者刚到学龄,无一不会大歌:感情纯真炽热,形式淳朴稚拙,像他们种植的庄稼一样生气勃勃;质朴而又多情,浪漫而又绚丽,充分显现出乡土气息和人的原初性天真和生命。</h5> <h5> 今天,村里能歌善舞, 吹啦弹唱的年轻人这个时候都要到农耕地助兴。</h5><p class="ql-block"><br></p> <h5>再苦再累牛棚里也有她们的笑声!</h5> <h5>天气和牛都给力,抽袋水烟再干。</h5> <h5> 目睹侗族男女老少下田摸鱼场景,他们真是把握时势,抓住机遇,全村1397户5376人抱团发展,采取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打造有机小镇,创建形成25平方公里有机农产品区。让游客与当地群众一同农事劳作、捉鱼扑虾、制作美食、牵牛放牧、踩打秧青,亲身体验农耕活动,这使我再次开眼见。</h5><p class="ql-block"><br></p> <h5>第一个下田摸到鱼儿的农夫,开心无比。</h5> <h5>集体配合下田摸鱼的大姐们</h5> <h5> 有牛哥为了使用生产的农产品必须是绿色的、有机的,每家每户的生产必须坚持传统的牛耕方式,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一片片稻田的水面上漂浮着杂草和树叶,这些杂草和树叶腐烂后就成了绿肥,加上养牛产生的粪肥,确保了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肥料。</h5> <h5>这可是牛粪猪屎猪尿树叶杂草的耕地有机肥,用有机肥改良土壤。</h5> <h5>“你闻一下,没有一点臭味。</h5> <h5> 最美的春耕图景属于梯田——放眼望去,宛如蛛丝一般的田埂,泛着银光的水面, 戴着蓑笠、唱着山歌、吆喝着水牛耙耕的农夫,构成了一幅无可比拟的田园山水春耕图。</h5> <h5>牛耕部落创始人杨正煕。<br>他是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第一个考上<br>大学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乡工作,先后担任过<br>县林业局副局长、乡镇镇长、镇党委书记、科技<br>局党委书记等职务。<br>2016年评为全国十大爱故乡年度人物,贵州省劳<br>动模范。<br>因为有牛耕作、创办农业物种保育场。<br>2015年,李克强总理看到杨正熙为保育传统老品<br>种而生产的“守农有牛米”,亲切叫他为“有牛<br>哥”</h5> <h5> 通过几天行摄牛耕部落的体验,侗族真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抢客”的习俗。不管你走在那块田坎上,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村民都会主动请你去他的牛棚里吃烤鱼,有机糯米饭,有的村民还拿出啤酒来请客人喝,他们的习俗在俺这儿得到了诠释。</h5> <h5>手中的啤酒 烤鱼 糯米团 相机一个也不能少!</h5> <h5> </h5><h5> 牛耕文明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虽然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这些高山地区因受地形地貌限制,侗族兄弟们仍保存有原生态的农耕方式。洋洞村就是典型。这个处在大山深处、植被繁茂、清溪环绕、民风淳朴的侗族村寨,虽历经岁月磨洗,但农耕文化保存依然完好,村寨里家家户户饲养耕牛,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