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深山里的古琴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溶月</h3><h3>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笔者第一次与下琴子村相遇时的第一感觉,随后的走访更加深了这一感觉。</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h3><h3>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该故事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在古代文学典故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被奉为知音难觅的典范。</h3><h3> 由此可见知音的难得,缘分的难得。人与人之间知音难觅,人和物又如何呢?人物一理,与一处景物,一个村庄的相遇也是一份难得的缘分。于万千世界中,于千山万水中,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踏遍广袤的土地,更何况是藏迹于深山的一个古老村落。</h3><h3> 可就是在这不期然中却与你——处于大山深处的下琴子村,偶然相遇,就是这偶然的相遇,注定了再也无法将你忘记。那掩映于山中树木之间时隐时现依地势建造的屋舍,那叮叮咚咚的泉水,犹如一幅配乐的山水画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嫩绿嫩绿的水芹为你增光添色;常年不断涌出的山泉水是你的魂;磨日起山是你雄伟的臂膀,笔直挺拔插入云霄的白杨树,是你的脊梁,而需要两个人才能环抱过来的树围默默诉说着你的历史和沧桑。下琴子村犹如一个被父母宠溺的孩子舒舒服服的躺卧在那里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而她也将所得到的一切回馈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h3><h3> 沿着溪流生长的颀长翠绿的竹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更平添了几分优雅的气息。使人不禁向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生活。中国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而下琴子村的竹子,隐居于深山之中更平添了几分坚忍不拔的气质。</h3><h3> 房前屋后,河边山坡,遍地可见的核桃树成为下琴子村的一大特色。此时核桃虽未成熟,但累累的硕果预示着今年的大丰收。据说这里的核桃虽然不是薄皮核桃,但却有其独特的滋味,更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沿着村内的河岸向北溯流而上,涓涓细流不时从石缝中涌出,岸边茂密的树木给人带来绿荫片片,而且一直延伸到磨日起山,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灿烂的照进来,斑驳而又不失美感。山、水、树、泉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成为深山中优美的古琴曲。</h3><h3> 掩映于树木中间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据记载该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有礼拜大殿三间,讲堂三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修,为瓦梢草房。现在看到的清真寺是2005年重新建造的,礼拜大殿为中西合壁建筑,三开间、前出厦,顶部有高大的绿色穹顶。全寺占地约一亩半,出礼拜大殿外,还有北讲堂、沐浴室。至今,回族村民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习惯,每个周六,附近的回族村民都会聚集到这里做礼拜,听阿訇讲解古兰经,进行心灵的洗礼。</h3><h3> 如果说大山深处的下琴子村是一曲优美的古琴曲,那作为万物主宰的人便是这古琴曲中最美的乐章。处于大山怀抱中的下琴子村,作为大山中的民族村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回族混居而住。总人口不过400人,百分之70以上是回族人。在这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不信教的汉族人世世代代和平相处,回汉通婚已是下琴子村的常态,两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谱写着下琴子村的琴泉竹韵的优美篇章,为山水乡韵,花样垛庄增光添彩!</h3><h3></h3><h3></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h3><h3> 王娟,笔名溶月,济南市章丘区人,在街道工作。自幼酷爱文学,业余时间喜欢用文字抒写心情,并从中感受生活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