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波士顿

橡果儿

<h3>波斯顿•中国城</h3><h3>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州府,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岸。这里华埠形成,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聚居于城市中心的华人群体逐渐形成规模在美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的唐人街。近百年的移民史,是几代华人历经艰辛磨难打拼扎根求生存的血泪史。美国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得以终止。</h3> <h5>唐人街口的中华牌坊。</h5> <h5>中华牌坊背后是唐人街(网图)。</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牌坊正面题写“天下為公”,背面题写“禮義亷耻”,</span></h5> <h5>中华牌坊由台北政府出资并提供建材修建而成,时任波士顿市长的美籍华人雷夫連为其誌记。</h5> <h5>到达波士顿,天色向晚,更著风和雨。随车浏览观光,就像到了广东福建一带的侨乡,处处都是写着繁体中国字的各种店招、广告牌。可惜,未及扫街拍照。</h5> <h5>冷雨中,中餐馆外貌似杜鹃的路边花开得倒是娇艳欲滴。</h5> <h5>龙虾晚餐。到波士顿必该享用的一顿大餐。</h5> <p class="ql-block">波士顿是美国著名的文化城。大市区有各规模门类院校百余所,有超过25万名大学生在此上学。小到只有一幢房子的某音乐学院(据说王力宏、张惠妹就曾在那儿学习),大到世界上最大的波士顿大学。当然,最负盛名的是西郊剑桥大学城的哈佛和麻省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坐落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性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p> <h5>校门。哈佛学生只能迈入主校门一次,以后就都从旁门进出,直到毕业方可迈出主校门。这种规矩约定俗成,哈佛学生都会谨记。</h5> <h5>这座校门街对面有一个哈佛佼佼者的俱乐部,每年只吸纳最最优秀的1、2名学生成为新会员。除了自身出类拔萃,高昂的会费亦不能靠拼爹来支付。</h5> <h5>校门外。哈佛有校门若干,并不见有名人题字的校牌,也无有守卫森严的岗亭。</h5> <h5>校门里。看见门楣上的石膏浮雕图案,才知道此门历史久远,非同一般。</h5> <h5>哈佛校徽图案中三本书上的文字符号寓意,源自校门门楣浮雕。“VERITAS”是拉丁文“真理”的意思,这是哈佛的校训。</h5> <h5>哈佛校徽(网图)。</h5> <h5>哈佛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网图)。</h5> <h5>现任女校长凯瑟琳·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她的办公室就在这幢楼里。</h5> <h5>正在哈佛医学院就读的中国博士生,兼职做讲解。她口若悬河,介绍哈佛。</h5> <h5>抓紧时间,快步前行,多看两眼。</h5> <h5>这幢独特的黄色小楼应该是《哈佛法学评论》编辑所吧。参与编务的法学院学生常常被认为是精英中的精英。</h5> <h5>抬眼一看,绿树掩映中幢幢楼房都是“哈佛红”呃。</h5> <h5>大一新生将要入住的公寓。</h5> <h5>校工正在为新生公寓搬运更换床垫。</h5> <h5>另一处可以随意进出的铁花门,门上铸有此门开启的年份。</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铁门外那个新哥特式建筑,是为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中牺牲的哈佛校友修建的纪念堂。早期也在此举办毕业典礼。后来分为两部份,一边为剧院(马友友曾是驻校的大提琴艺术家),一边是演讲厅。</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这座校门旁边的这幢楼,数届哈佛学生与校方控制的“地狱铃声”斗智斗勇的传说,经女博士娓娓道来,那是十分的精彩生动。就是这楼前的一个看似普通的电话亭,故事也多多滴。</span></p> <h5>位于校园中央的大学馆,灰色花岗岩美式造型建筑。建材与色泽都不同于“哈佛红”,当初颇受非议。但如今却被誉为哈佛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h5> <h5>大学馆正面分左右各有阶梯式入口,两门中点坐落有约翰•哈佛的铜像。整个哈佛校园,最上镜的莫过于这尊著名的铜像。</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来参观的人们,特别是渴望考入世界名校的后生们都要去摸摸铜像的左脚。所以,左脚鞋头被摩挲得金黄锃亮。</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铜像的大理石基座刻有三行字——约翰•哈佛;创校者;1638。</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尊铜像与生俱来的却有三个”谎言”。第一,哈佛大学创办于1636年,而非1638年;再者,约翰·哈佛先生并非创校者,而是将一半财产和全部书籍捐予大学的捐赠者;哈佛先生生前没有留下影像资料,雕塑家以另一位英姿焕发的校友为模特儿创作铜像,铸就了第三个“谎言”。</span></h5> <h5>既是”谎言”,摸他做甚?</h5> <h5>”谎言”善意,摸也无妨。</h5> <h5>站在大学馆的门前阶梯上,默想,哈佛铜像对哈佛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h5> <h5>大学馆背后那个指向天空的尖尖是校内玲珑雅致的哥特式教堂,是为纪念对外战争中奉献生命的哈佛人而建,平时用于哈佛学生作礼拜。</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念教堂(网图)。</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威德拿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幢希腊科林西式图书大厦,修建过程中曾起过风波。后来成为是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大学图书馆。</span></p> <h5>哈佛校友威德拿,遇难于1912年泰坦尼克号误触冰山事件。他的母亲捐建了这座以威德拿命名的图书馆,至今哈佛人备受其惠。</h5> <h3><font color="#010101">哈佛毕业典礼固定在纪念教堂和威德拿图书馆之间的空地举办,教堂入口处的平台为讲台。前两天,2017年的毕业典礼如期在大雨中举行,眼见各学院院旗还湿漉漉悬挂在树上。</font></h3> <h5>仅仅从哈佛一角轻轻掠过,已叫人心潮起伏。</h5> <h5>哈佛校门外,街景。进出多名士,往来无白丁。</h5> <p class="ql-block">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世界知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虽然不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但与常春藤盟校具有同等水准和声誉而被纳入Ivy Plus,声名赫赫,勿庸多言。</p> <h5>麻省理工校徽(网图)。校训:Mind and hand,中文意译为”手脑并用,创造世界”。</h5> <h5>旅程未安排进入校区参观,只能在某一侧校门附近走两步,遗憾!找两张图片,瞅瞅。</h5><h5>现代感十足的校园建筑(网图)。</h5> <h5>麻省理工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麦克劳林大楼(网图)。</h5> <h5>图书馆阅览室,进去方便一下。</h5> <h5>稍事停留。</h5> <h5>用字母和数学符号组成的金属材料智者形象。</h5> <h5>照相,照相。麻省地标,到此一游。</h5> <h5>然后飘过。</h5> <h5>灯杆上竟然也贴有小广告。</h5> <h5>校内的公交车站。看不到更多的什么了,悻悻然登车离去。</h5> <h5>车行在连接剑桥市和波士顿市区的某座桥上。每年麻省理工和哈佛都要在桥下的查尔斯河举行划艇比赛,一如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中国的北大和清华。显然,这不是哈佛桥。</h5> <h3>卡普利广场。</h3> <h3>波士顿后湾有名的公共广场,因坐拥圣三一教堂、约翰•汉考克大厦、公共图书馆三大建筑,成为波士顿必到的旅游景区。</h3><h5><br></h5> <h3>波士顿圣三一教堂。</h3> <h5>美国首座查德森式罗马风格的教堂,百多年间几次入选全美十大最美建筑,成为教堂建筑设计的典范。</h5> <h5>修缮中的圣三一大教堂。内部巴洛克风格的精美装饰和设计精巧音质宏亮的管风琴都极富盛名。此番无缘见闻了。</h5> <h5>奠基于1773年的波士顿圣三一教堂,本是哥特复古式建筑,1872年毁于大火。1877年复建,成为一座理查森罗马式建筑。</h5> <h5>教堂外部风格独特的石柱檐廊。参观教堂的人们从富丽堂皇的前门进去,结束参观就走过长长的阶梯檐廊回到卡普利广场。</h5> <h5>延伸出来的柱廊和油光瓦亮的檐盖既与主教堂融为一体,也自成一景。</h5> <h5>贴着围墙蜿蜒的阶梯柱廊上,空无一人。</h5> <h5>沉寂的教堂钟楼。</h5> <p class="ql-block">约翰•汉考克大厦。</p> <h5>由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与合伙人亨利•柯布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这是最早面世的全镜面玻璃外墙高层建筑。总高241米,共63层,在波士顿保持最高建筑记录超过30年。</h5><h5>晴朗天空下的汉考克大厦(网图)。</h5> <h5>汉考克大厦紧挨着圣三一教堂拔地而起。古老的教堂曾经为维护其独特的形象与玻璃大厦打过官司。</h5> <h5>1976年,汉考克大厦建成后。世人惊喜的看到,高高耸立的蓝色玻璃大厦仿佛融入天空,弱化了人们担心的侵入感,镜面墙体任何时候都会显现色调深浅明暗的变化,周围建筑的身影投射在镜面上,极富美感和动感(网图)。</h5> <h5>圣三一教堂也映照在玻璃幕墙上,成了”楼中楼”。现代与复古,两种风格迥异的著名建筑交相映衬,是广场上最靓丽的景观。</h5> <h5>参观当日,天气阴凉,大厦似乎就显得冷峻硬朗。</h5> <h5>教堂主体和搭建的维修脚手架一起投影到镜面玻璃上。</h5> <p class="ql-block">波士顿公共图书馆。</p> <h5>建成于1895年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第一个向普通市民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藏书量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是全美排名前5的图书馆之一。</h5> <h5>图书馆多次扩建,有主馆分馆旧馆新馆之分。面向卡普利广场的麦金主馆,呈罗马宫殿式外观,外表简约大气,掩不住“人民的宫殿”美誉。建馆伊始,波士顿市民就人不分高低贵贱财不论富有贫穷,共享着这一公共文化资源,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很高哦。</h5> <h5>旅程没有入内参观的安排,借用网图,了解一下图书馆的阅览室。可以想见,那是一个多么安宁清静舒适温馨的读书环境,一人一座一灯,犹如一人一船一浆,徜徉于知识的海洋。</h5> <h5>好在看过国会图书馆了,没有太多遗憾,卡普利广场走走,看看。</h5> <h5>静看踏实奋进的乌龟与浮躁虚妄的兔子上演赛跑的故事。</h5> <h5>最小号的小团友喜欢上因为自满吃了亏的兔子,小哥哥可是进出过好几所世界名校啦,对天真无知的小妹妹投去不屑的一瞥。</h5> <p class="ql-block">昆西市场。</p> <h5>波士顿著名的购物场所,罗马式建筑的古典美融合以现代美式风格。市场的中央建筑内有许多美食摊位,像我们的好吃街。相邻两栋是时装、珠宝、礼品店。广场上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也算波士顿的景点之一。</h5> <h5>进入昆西市场大厅。</h5> <h5>身穿运动套装关节灵活可以上下“跑动”的电控偶人。</h5> <h3><font color="#010101">艳丽的水果沙拉、冰淇淋,看上去食用色素加得有点多。</font></h3> <h5>等待用餐的小伙子弹奏钢琴。花哨的琴身与热闹忙碌的餐厅氛围很是和谐。</h5> <h5>来一张友好合影。</h5> <h5>一位同好。</h5> <h5>貌似同好,装模作样敲两下“茉莉花”。</h5> <h5>疑似技痒者。</h5> <h5>去昆西市场步行街逛逛。</h5> <h5>残疾人总会得到周围人们的热情问候和帮助,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有相识不相识的人主动施以援手。</h5> <h5>忠实的狗狗奋力引导外出遛弯的轮椅女士去往昆西市场方向,它知道她要去哪儿。</h5> <h5>一种很热门的旋转玩具。咱家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自己制作的,也可以长时间旋转呢!</h5> <h5>孩子们喜欢的纸质装饰物。</h5> <h5>卖工艺品的姑娘会说一点中文,非常热情的推销自己的工艺品。</h5> <h5>姑娘还说她喜欢中国,攒了钱要到中国来看看。</h5> <h5>呵呵,一无所获。</h5> <h5>昆西市场,也算到过。</h5> <h5>我们的美东行旅行团在昆西市场外面散团了。车将送我们去波斯顿机场。</h5> <h5>回到奥斯汀,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有五芳斋的粽子候在那里了!</h5>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去一年了,2017美东行的游程记录最后一节终于补完。有一小部份照片和文字片段未及整理却丢失了。于是借用一点网上的图片,百度一些相关资料,无非是帮助回忆,加深印象,以便重温。实实的别无他意。这是一个学习过程,有思考,有选择,还有趣味。至少,没有全嚼别人咬过的馍。</p><p class="ql-block">最后感叹一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语言不通不会开车真的很无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