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三十一章 名师赖钢的教研成就(《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第拾单元)

邓友华

<h3><b>  "在中学的这个平台上,赖钢的课上得非常好,很有激情,语言能力强,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博学多才,肢体语言比较丰富。赖钢把中学老师做到极致,在省市都达到相当水平,即使放到全国性的百家讲坛去,也不逊色于袁腾飞和纪连海。"这是我在一中采访时众人对赖钢不约而同的评价。由此可见,赖钢老师已经成为这所学校师生们公认的一代名师。</b></h3><h3><b>&nbsp;</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赖钢的名师风采</b></h3><h3><b>&nbsp;</b></h3><h3><b> 哪一代名师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丰厚的文化滋养出来的。三明一中名师辈出,我有幸与其中三代教历史的名师都有过接触,对此深有感触。我虽然都没上过他们的课,但与他们都有过长谈,能想像到他们讲课时的风采,也能感觉到滋养了他们的主要是哪部份文化。邓新圆先生能说会写,说起来中气十足掷地有声,写起来半文半白纵论古今。他是40年代的老知识分子,滋养他的是中西合璧,但最主要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邓衍燮老师是我堂妹邓汉青和儿子邓聪的历史老师,滋养他的是跟邓衍森老师一样的教育世家的家学和文革前的完整中学教育。老三届是恢复高考后的最好生源,也是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赖钢老师则是得益于70年代不中断的中学教育和恢复高考后的正常大学教育。赖钢老师明显带有60后的代际特征,是这一代英才们的典型代表。</b></h3><h3><b> 关于赖钢的生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是这么概述的:"1962年7月6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1969年9月至1970年2月在明溪县红卫小学学习,1970年2月至1971年9月在明溪县工农兵小学学习,1971年9月至1977年9月在明溪县红卫公社红卫中学学习,1977年9月至1979年7月在明溪一中学习,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8月以来一直在三明一中任教并担任历史教研组长,是一名优秀的历史骨干教师。"</b></h3><h3><b> 赖钢是和林添发同年同地(明溪)考上福师大,又一起分配到三明一中,后面再一起成为我的读者朋友。我后来在添发处了解到的情况是:《悼词》中提到的"红卫小学"、"红卫中学",是他们的共同母校。赖钢高林添发一届,后留级一年,79年赖钢在县一中,林添发仍在红卫中学参加高考,赖读了历史系,林读了中文系(林父是归侨,文革中被打成特务,发派到红卫被批斗改造。赖父是供销社职员,后调回县城)。自1956年三元和明溪合并一县并各取首字组成三明之后,两地的人才汇聚在一块的机率就比其它县城更多了。我姨夫就是当时从明溪过来的,赖钢和林添发也是从那来的。记得我姐姐还说,赖钢的父亲在合并之后还到三明工作过一段时间,跟我父亲同事过,是后面才又回明溪的。还真有这种可能,以我和赖钢的投缘程度,极有可能是世交。我以后有空时去查证一下。</b></h3><h3><b> 三明一中陈立志校长在追悼大会上代表学校致的《悼词》对赖钢的教研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赖钢老师从教32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重视业务学习与进修。他讲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启发,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方式风趣幽默,多年从事高中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能统筹安排、群策群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多年担任历史教研组长,管理上求团结、讲方法、重实效,教研组工作有声有色,指导并培养的多名青年教师现都已成长为学校骨干。赖钢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各级各类荣誉,深受广大师生爱戴。"</b></h3><h3><b> 赖钢能成为众口一词的名师,自然有很多因素。</b></h3><h3><b> 首先是赖钢有天分。在人才成长中不可否认有天分的存在,所以在人才学里"发现自己"才变得特别重要。名作家巴金、金庸和余杰都是因为口吃而将力气用在写作上。赖钢天生了好口才却大多用在说上而在写上倒不那么着力。好口才也极受欢迎啊,君不见,电视和网络上谈话节目大行其道!学校和教科所没能将赖钢老师的讲课拍成视频保存下来是很可惜的。记得赖钢去世我上网做他的功课时有看到《赖钢开讲啦》,好像是学生拍的,就是太短了。凡此种种,让人觉得有点"亏待"了赖钢能"口叶莲花"的天分。(我倒是希望三明一中和市教科所能亡羊补牢,就此提高音像档案资料的意识,将所有在职教师的精彩讲课都拍摄下来予以存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成为无价之宝!)</b></h3><h3><b> 其次是后天的努力让赖钢有很好的史学功底。他喜欢阅读的习惯让他见多识广,博览群书后再去上课自然举重若轻。正是他爱看书才会成为我屈指可数的知音读者。当时像他这样的读者朋友除了上次提及的还有另外三位:先在莘口中学教书,后调入三元区宣传部,现为三元区文联主席的曾新森;原为师范附小的老师,后调入三明日报,现为三明市委通联站站长的吴德权;原为8450厂职工子弟学校老师后调入三明日报现任副总编辑的詹昌政。与这三位不同的是,赖钢一直留在教师队伍,终成名师。</b></h3><h3><b> 再次是赖钢的敬业精神。他备课很认真,他住在红砖房三楼(一中人俗称"18家楼")时,很多人都看到他在阳台上备课。而且他备课时很投入的,不愿旁人去打扰。这是我襟侄提供的细节,赖钢教过他的高一。</b></h3><h3><b> 名将功成沙场,名师功成讲坛。在老师的圈子里,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到讲台上亮相!赖钢讲课之所以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精典,有他的三大特点。</b></h3><h3><b> 赖钢讲课很有激情。讲课和写作、绘画、演戏很相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激情像腊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可以中规中矩和尚撞钟似的照本宣科,还可以游戏人生像闲庭信步似的混过课时,而赖钢选择的是前者。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种燃烧状态是对身体有损坏的,像赖钢的早逝不能说与此无关,但还是有很多人以敬业精神愿意做这样的付出。这样的人是值得敬重的。正因为如此,赖钢老师去世时,网上就有很多学生在描述他讲课时的风采,写得形神兼备,呼之欲出。他用激情把他的讲课之美深深地刻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之中了!</b></h3><h3><br /></h3> <h3><b>  赖钢讲课风趣幽默。赖钢去世后我和姐夫聊赖钢时姐夫提供了一个细节。有次姐夫路过赖钢的课堂时听到赖钢正说到某场战争,在大声地讲:"这真是一场消灭肉体的战争!"后来姐夫碰到他时就讲他:"你怎么能在课堂上讲肉体呢?"此后他们见面时"肉体"和"肉"就成为两人间的趣话。我知道,这是两人的代际特征在起作用。姐夫是40后,大赖钢近20岁,所以两者的讲课风格因着时代而完全不同。在姐夫上课的60、70年代,强调政治正确,要严肃、端正;而自90年代初以王朔为代表的调侃之风大盛,解构崇高,风趣幽默几成文化主流,赖钢的讲课风格差不多就跟那文化潮流同步地形成和成熟。到后面,他的风趣幽默风格已经自成一家,炉火纯青了!别说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就是他每天跑去值班室,都让那里充满了笑声!</b></h3><h3><b> 赖钢讲课融入表演。其实,每一种职业都需要各种才能来辅助,教师并不例外。表演才能就是好些职业都需要的,所以真正最优秀的演员未必都在演艺圈。赖钢是有表演才能的。学校以前有出外社会实践,有次两个单位交流各出一个文艺节目,赖钢就上去表演了。赖钢的表演把所有认识的人都惊呆了,他的戏居然演得那么好!就像某大人物年轻时在南开演过戏,他演的女人比女人还像女人!赖钢讲课时为了效果更好,是有把表演才能也调动起来,再融合进去。如此这般,他的名师风采也就更加夺目了。</b></h3><h3><b> 跟历代名师一样,赖钢很关爱学生。我在历史教研组采访时,黄燕老师说了个感人的师生故事。她的学生家长的弟弟在八十年代是赖钢老师的学生,赖老师是他的班主任。那时,他的父亲还是母亲过世了,赖钢老师带着各科任老师去他家看望他,让他非常感动!如今,他的外甥又在赖钢老师最年轻的女弟子黄燕班上读书,学生家长还对黄燕老师述说那近三十年都无法磨蚀的感激之情! 她弟弟叫唐佑明,在省体育局工作。</b></h3><h3><b> 我在一中采访时,有老师说:"赖钢做人仗义,够朋友,爽快!"还有老师说:"赖钢做人随和,亲切。我的小丫头就特别喜欢赖钢伯伯。"在家里,我姐姐也给我讲述了很多赖钢的故事。在听他们的讲述中,我分明感觉到了赖钢这位被学生称为"钢爷"的一代名师,是有着怎样的侠骨柔肠。他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个好男人,好丈夫,好父亲,遗憾的是阎王爷常把好人先招去!</b></h3><h3><b> 在一代名师的大家风范中,最感人的是提携后辈,用我的语言来说就是"爱徒弟"。三明一中有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三六九"工程(三年过合格,六年成骨干,九年有特色)(1),赖钢做为历史教研组长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做得非常出色! 他对黄燕老师的指导和培养就是很好的例子。黄燕是2008年来一中的,他当年就鼓励黄燕开市里的公开课。黄燕当时做为新手自然胆子不够大,就对赖钢老师说:"你上去点评时要说我是刚到三明一中的新老师,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课,课讲得不好是可以原谅的。"他当时自己没讲,是让市教科所的教研员王老师上去说这话。黄燕当时只是蛮说说给自己壮胆的,而赖钢就记在心里了。其实,赖钢这样的一代宗师对徒弟的爱,还不是年轻的弟子这时所能完全理解的。就像"养儿方知父母恩"一样,需要等到自己也当师傅了才知道。大师对徒弟的爱超过了对学生的爱,因为徒弟也是在从事文化传代的工作。黄燕的所有公开课赖钢都不会任由徒弟去瞎摸索,而是叫黄燕先到他的班级去上,他坐在底下非常认真地听,随后再跟黄燕整堂课都过一遍,以他的职业经验告诉黄燕,哪句话、哪个细节要修改……他等于是手把手地将黄燕这样的青年教师培养成学校骨干,就像1978年于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写相声,就像2008年邓新圆先生教我改书稿一样。时地不同,对象有别,但在恩师与爱徒之间进行的文化传代却是一样的。</b></h3><h3><b> 黄燕老师是赖钢的关门弟子,而现任历史教研组长林永全老师就是赖钢的嫡系学生,在八十年代末就被赖钢的名师风采所吸引。也许,跟后来的学生们的高度认同不一样,因为后面的是教学时间长了赖钢老师讲课风格已经逐步完善了;也不是不认同,而是一种当时刚出现时在另类和新鲜中的一种认同。所以在早期的那几拨学生中,就有很多人因为赖老师的历史课而喜欢上历史,后面报考了师大的历史系,出来当历史老师。林永全老师就是这样回到三明一中,做了赖钢这位名师的大徒弟。</b></h3><h3><b> 这块土地的文化传代,传得精彩!</b></h3><h3><b> 三明一中,名师有后!</b></h3><h3><b>&nbsp;</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几进教科所</b></h3><h3><b>&nbsp;</b></h3><h3><b> 2015年12月8日上午我去教育科学研究所。听赖钢的同事们说是在列东老人行的位子上。那位子我自然知道了,以前就是镐昂舅土堡邓家的所在地。邓子宁先生写的邓镐昂战士出征般地去福州读书的故事发生地,也是他做为教育家官员的重要起点,后来成了教师进修学院,如今再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所。</b></h3><h3><br /></h3> <h3><b>  我去二楼问,教科所的教研员王老师上午不在,要下午才在。我出来时就在值班室要了手机号码。在去档案馆的路上,我就打王老师的电话,约好明天下午去找她。</b></h3><h3><b> 次日下午我再去教科所。我到2楼问总务室:王老师的办公室在哪?说在三楼某办公室。我到那后再问里面仅有的一位面对电脑背朝门的知识女性,她说她就是。我把文稿报纸和书拿出来给她看,然后说我所需要的。她说:赖钢课讲得很好,我也有叫他写下来,可他好像更不爱写,写的东西就很少看到。后面我们开始聊赖钢,我也说了我和赖钢的关系和此前采访的所知。她拿了两本赖钢的听课笔记,我征得她同意用手机逐页拍下来。</b></h3> <h3><b>  因找不到赖钢所写文章的线索,就只能聊些话好接近他的教学了。而聊起来又还是很有收获的。讲到可惜没有视频等音像资料将老师们讲课的风采录下来时,她去电脑上找了好几张照片,我有带U盘去,便让她拷给我。关于名师工作室的事我有问过,她答是市教育局主办,由他们单位经办的。赖钢参与编写的《三明历史》一时找不着。我说,我这两天还会再来。最好能送我一本,我很爱收集资料的。</b></h3><h3><b> 找赖老师的文章还真是花了好些时间。只好等了。就是怕时间拖久了,兴头和文气拖没掉。而没文章又更不好写。我是想教科所找过后,再去一中找一次,往职称资格档案或表格上找,实在找不到也没办法了。</b></h3> <h3><b>  12月15日下午王老师来电话说找到了。我即赶去。她只有找到这一本,我只能放在桌上拍照。</b></h3><h3><b> 《三明历史》的版权页上标明的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而王老师说的跟一中老师的说法相近。</b></h3><h3><b> 我还说到赖钢老师跟这里有业务关系,是不是在比如有关名师工作室之类所要填写的表格中会有相关他以前在哪发表过什么文章的信息呢?她带我上四楼找,人不在,就下楼了。她再问同事有谁的电话号码吗?同事告诉她,她用座机打。结果是在楼上。我们又再上去。是一个很年青的女孩。还是第一次听说很熟悉的赖钢过世掉,特别吃惊!她桌上的是名师工作室后来的人送的材料,前面的在某主任那。讲好有的时候拿下去给王老师,再打电话给我。我不是要个人信息,只要他有在哪发表过文章的线索。</b></h3><h3><b> 收集赖钢老师的文章进展很慢,收获不大,而且耗时很久。我心想再努力几下,还没有,也算对得起他了,就只好收兵了。</b></h3><h3><b> 12月17日我一早看到微信上曾新森转发文章中有《贝多芬在中国,风雨兼程110年-纪念贝多芬诞辰245周年》,点出来看,很是感慨!它勾起了贝多芬对我深入灵魂的影响。我便予以转发并附言:"1980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我认识了贝多芬,就像1978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的六平方米和几麻袋草稿纸成为我奋斗的榜样一样,贝多芬的通过痛苦,得到欢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使我屈服!从此永驻心灵,绐了我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巨大精神力量,陪伴我走着人生长路。向我心中永远的上帝贝多芬致敬!"</b></h3><h3><b> 这天下午我打电话问赖老师的女儿。听她叫我邓叔叔的讲话声音,已从那时的极度悲戚中脱一些出来了。大家都很关心她,我姐姐就讲我你不敢去让她伤心哟,她们父女感情非常好的。王老师也问他女儿还好吧?我自然也希望她好。只是这事不得不问。找版本和文章最找得到的地方是赖老师自己的家。我是想,再说一次,实在找不到了再放弃这构想。我说了前一阵找他爸爸文章的情况。讲在王老师那找到《三明历史》,因只一本我只拍了封面等。我说了这本书的出版单位、时间等,让她在家里的书架上找找有没有这本书,和此前与此后另外的版本。她说这本书有印象,时间应该是00年以后。我还说,一般的知识分子,家中都是有书橱的,而有文字能力的人通常会将登有自己文章的报纸、杂志和书放在一起。你再认真找找。她说下星期给我回话。</b></h3><h3><b> 12月27日下午我打赖老师女儿的电话。她说还是没找到,不知放在哪。等了十天是跟以前一样的结果。</b></h3><h3><b> 12月28日上午我送《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前六章的电子版和已登《悼念我的读者朋友赖钢老师》的《三明侨报》给三元区政协文史委。出来后想去教科所拿《三明历史》,便在路上先打王老师的电话。她在莆田开会。这样,我就没必要去列东了,只好回家梳理采写赖钢的记录。</b></h3><h3><b> 2016年1月3日我在家赶着弄赖钢系列,因有些还没想好就先弄之四,弄到已有的都上了,再切成两节,前者是专门校史,后者是三访一中。这样整个系列是八节。想好放在那后,我再去弄之三《追寻名师的背影》,本来是想当晚写掉的,看看时间都11点了,那些兄弟师生部分还没开始,就只好留待次日了。心想,生活还真是咬得丝毫不差呀,次日是镐升舅的大儿子附庙,我一直这样写到哪就会碰到啥,这下想提早弄好都不行。</b></h3><h3><b> 1月4日下午我赶去旁边的教科所找王老师借《三明历史》,然后拿去档案馆让小魏帮我复印。我本来是想过两天来拿的,见小魏一讲就动手复印了,就在那等她。复印好后我找陈琳要个袋子,她们给我档案馆的大文件袋装,我拿着再赶去将书送还给王老师。然后再去土堡。都已经四点了,在路口准备烧纸船了。</b></h3><h3><b> 就在土堡的这条路上,我开始翻看赖钢参与编写的《三明历史》……</b></h3> <h3><b>&nbsp; </b></h3><h3><b> 赖钢的学术成就</b></h3><h3><b>&nbsp;</b></h3><h3><b> 历代名师都是能说会写的,这是我浸泡书海四十多年得出的经验。在全国,像易中天、袁腾飞、纪连海和于丹等在电视上赢得大名后,都有书畅销于世;具体到三明,从古代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的邓镐昂、魏植杰、邓新圆和老三届邓衍燮、邓衍森,再加上我上两次提到姓名的人,全都是有写作能力的,所以,我不相信当年跟我如此投缘的赖钢会例外。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努力后,终于读到他参与编写的《三明历史》。</b></h3><h3><b> 在2016年1月中旬这个新年已到但春天未临、旧岁已去但冬末未尽的时节,伴随着窗外连日来不想放晴的阴雨,我研读着这本《三明历史》的复印本,本省市数千年的历史在档案馆的A4纸上扑面而来,赖钢身为历史教师因此作而跻身史家的学术成就也从字里行间翩然而至……</b></h3><h3><b> 此前,我在三明一中历史教研组采访时,是赖钢的同事们为我提供了此书的线索。他们说,大约在1996至1997年间,市里开始组织编写中小学乡土教材,赖钢有参与编写《三明历史》,是主编还是作者就不清楚了。这下,该书的《前言》明确注明:《三明历史》是"由三明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经福建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评审合格,准予出版使用的乡土教材。""本书主编杨国风。编写者张一仪、王晓玲、庄可明、赖钢。统稿者陈瑞迈、许明辉。"这教材"供本市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教学时数为八课时。各校必须按照规定的课时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并纳入初中历史结业会考的内容。"当时,林永全老师还说就是跟一位同事手上拿着的一本16开教材一样大,我还特地拿过来用手机拍下来。后来在王老师那找到这本大32开本,还和她探讨这问题。她也说是90年代末就开始弄这题目,弄了好几次。只因缺少记录和收藏,没东西来佐证。据采访时众人的讲述和我自己对此事的判断,《三明历史》应该算是个重要的课题,集中了当地历史教师的精英集体编写,先有了90年代的16开本后,再逐步完善到我见到的这个版本(2)。而且,可能后面还有再版过。虽然我目前因条件所限还无处证实这个推测。</b></h3><h3><b> 任何作品,当然也包括教材,都是时代的产物;特别是历史教材,就更是了!《三明历史》这样的乡土教材只能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此前的历史教材,不管是60年代还是80年代,尽管可能因口径不同表述得有些差异,但都是宏大叙事,只有到90年代南巡之后,才会允许出现地域性的乡土教材。即便是到了90年代,这个课题在三明的教育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前所未有!赖钢有幸当然也是有才参与其中。自90年代始的文化潮流是现实让位于历史,散文界中的余秋雨,小说界中的二月河,全是凭借历史青云直上的;电视机里热播的是台湾《戏说乾隆》那样的历史电视连续剧,观众们痴迷地看着因古装扮相最美而时下当红的俊男靓女郑少秋和赵雅芝。于是,就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都飘荡着那首十分好听的主题歌"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之时, 赖钢开始书写《三明历史》了……</b></h3><h3><b> 应该说,包括赖钢在内的编写小组在《三明历史》中是收集了很多资料,倾注了很多心血,花费了很多精力,注入了不少匠心。我收集三明的文史资料大有年头,可书中就有我所不知的。就像赖钢能在众多读者中成为我的知音,《三明历史》也能成为我屈指可数的要把全书要点都摘要下来的书之一。</b></h3><h3><b> 这本约103页的书实际上分两部分,前面附着《福建历史概况》(由朱旭编写,谢必震审定),只供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才是正文"三明历史",因是教材,所以不以"章"分,而以"课"分,总计六课,外加附录"大事年表",约80页。</b></h3><h3><b> 要读懂三明,得先知道福建。福建这部分写蛮好的,分十一节来概述:一"地理环境与远古时代";二"闽越国兴亡与福建建置之始";三"八姓入闽与福建方言文化";四"陈元光开漳与王审知治闽";五"泉州海上商贸与宋元时的福建";六"海禁、抗倭与月港的兴起";七"郑成功抗清与清代福建社会";八"近现代福建风云";九"当代福建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十"闽台关系与福建华侨";十一"福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区区21页(约占全书五分之一),就将从古到今的福建讲清楚了。</b></h3><h3><b> 《三明历史》正文的第一课是"古代三明的政治和经济"。分5节:(1)"三明境内的古人类";(2)"三明境内的主要居民";(3)"三明各县建置沿革";(4)"古代三明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5)"农民起义"。</b></h3><h3><b> 第二课是"古代三明文化"。分3节:(1)"客家文化";(2)"英才辈出"(因"三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代代相继,涌现出誉满四海、闻名遐迩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二百多人。历代各有建树出类拔萃的名人精英,可谓群星璀璨,争艳夺目"(P38),该节历数八位有代表性的英才:①闽学鼻祖杨时、②理学家、教育家罗从彦、③一代宗师朱熹、④忧国忧民的文学家邓肃、⑤高风亮节的李世熊、⑥艺术大师黄慎、⑦书法家伊秉绶、⑧爱国诗人张际亮);(3)"文化荟萃"("古代三明因其开发略迟于中原,所以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些,但是又因人口结构是由四面八方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互相交融而成,因此自古以来三明文化呈兼收并蓄特征,发展很快,其表现极为绚丽多彩,层次丰富"(P41),故该节分别细述①教育、②科技、③宗教、④建筑、⑤壁画)。</b></h3><h3><b> 第三课是"近代三明的政治和经济"。分8节:(1)"闽西北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2)"太平军入闽和辛亥光复";(3)"五四运动和大革命风潮";(3)"风展红旗如画";(4)"闽赣革命根据地";(5)"永安成为抗战进步文化中心"("抗战期间,永安共有出版社30家,印刷所20处,先后出版种类报纸12种,期刊129种,书籍800余种。""永安成为当时东南文化重镇,与重庆、桂林遥相呼应");(6)"评论家羊枣和永安大狱";(7)"三明人民迎解放";(8)"先烈英灵昭青史"。</b></h3><h3><b> 第四课是"现代三明工业基地的建设"。分5节:(1)"建设三明重工业基地";(2)"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福建石化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4)"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5)"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这一课很有意思,因当时是化工厂、钢铁厂先后选址在三明逐成省重工业基地,再以工业立市所以有了三明这座城市……生活就像万花筒,时间如同魔术师,在如今纷纷改制的情况下,在历史课本标上这些举足轻重的大厂的现名,仿佛是大公司的广告似的!</b></h3><h3><b> 第五课是"改革开放中的三明"。分3节:(1)"经济建设蒸蒸日上";(2)"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b></h3><h3><b> 第六课是"近现代三明的文化"。分6节:(1)"航空事业的先驱李宝俊、刘佐成";(2)"军事防护专家黄新民";(3)"数学家陈景润";(4)"三明的革命文物"(①红军楼、②小白楼、③红军号谱);(5)"三明的民俗"(①春节、②元宵、③端午、④中秋、⑤物产、⑥民间饮料、⑦民间小吃、⑧民间游艺;后4种有提及却在编排上未用黑体字提要标出);(6)"三明的戏曲"(①梅林戏、②肩膀戏)。</b></h3><h3><b>因是教材,只能用教材的体例,但编写者们却在编排上进行巧妙地组合。正如《前言》所示:"书中的正文部分,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小字部分供教师选讲,学生选学,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全部合在一起来品读,就像是史书了。</b></h3><h3><b> 如果说,像童大焕那样写时评的名家能手都要说是"戴着镣铐跳舞",那赖钢等历史教师在体制内写教材就更是了。假如还要挑剔点说,那么,在全书中是《福建历史概况》和前两课"古代三明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古代三明的文化"特别是后者写最好。在久远的历史中,在久违的文教中能荟萃众多精华,投放更多笔墨,因而也就更出彩了。</b></h3><h3><b>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教材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像第四课末就将朱德的《三明新市》五言诗收入材料题。上饶集中营并未迁到三元县。198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福建省办公厅的要求,三明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派专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做出了结论。希望下次再版时,编写者们能够改正过来。</b></h3><h3><b> 尽管如此,以我对书的涉猎,也还是要对《三明历史》刮目相看! 这本薄薄的教材,具有了史书的份量! 她既面面俱到又详略得当,她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赖钢、王晓玲这几位出类拔萃的历史教师,抢了史学家的饭碗!</b></h3><h3><b><br /></b></h3><h3><b>&nbsp;注释:</b></h3><h3><b>[1]《山城明珠》P212-213。</b></h3><h3><b>[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