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那是2018年5月9日,一个有阳光无雨的日子,于同事赴平冲村盆地组看望贫困户,返程到了某个路边恰是午休时间,回到单位还早,车上的眼尖的女同事突然发现路旁摆卖的堆成小山的玉米包粟欢呼雀跃:“停车停车”,仿佛哥伦布错过发现新大陆。</h3><div> 五六个人拥下车,原先摊上的两个农妇顿时有点惊慌失措,倒是中间身材高大穿着分不出底色灰不溜秋西服的中年男子沉着应对,有条不紊讨价还价。<br></div><div> 北流人买包谷和桂柳人保持完整包粟不同,仿佛更喜欢真相大白的剥去一层层的包叶。桂柳人喜欢整个包谷连叶一起煲熟,叶子的清香会渗到玉米粒中更加清甜。北流人买包谷更显出智慧,除去了包叶,没那么压秤减轻了中间省了钱,剥开叶子赤裸的玉米棒更容易看出品质。<br></div><div> 农民应该是附近村的,都是自家地种的,刚刚摘下的新鲜,每斤2元。不想赶到集市往返车马劳顿赚不到几个钱,于是便在这来往穿梭的道路旁摆卖。<br></div><div> 照顾他们的生意其实也是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崇敬,所以这样的路边生意总有停车好心人的光顾。掌秤的中年男子皮肤黝黑,雪白的头发,在路旁树斑驳的影子下闪着光,从容淡定,不疾不徐,眉宇间透着阳光和泥土常年熏陶真诚,而且像个有墨水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能谈天说地的乡村长者,这是我心目中最喜欢的标准农民形象。<br></div><div> 离去时,他蹲在那,应付新的顾客,他的四周已是满地金黄的环抱,蓦然觉得他像个统帅,在泥土旷野呼风唤雨,又像观音坐莲,只不过他不是普度众生,而是在出售汗水凝聚的收成,一个个包粟,装点的道路,铺满了黄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