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之旅第十六站~山西祁县太谷晋商文化主题游

龙行天下

<h3>闻道之旅,知行合一,游学相长。<br></h3><h3>感恩家人们的一直以来的持续关注、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h3><h3>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h3> <h3>公益大讲堂发起倡导并于2017年3月正式实施,力行组织知行合一、游学相长的闻道之旅公益文化主题游活动,一直秉承绿色出行理念,坚定地行进在路上......欢迎大家的积极参与,反馈宝贵意见和建议!</h3> <h3>2018年6月2-3日,闻道之旅继续行进在路上......</h3><h3>第十六站我们又次利用六一后周末的时间前往近邻的晋商重镇—山西祁县太谷进行又一次的晋商文化主题游。</h3> <h3>华夏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作为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大省,山西省在中华历史演变过程位置重要。随着历史的演变,不仅给山西这块丰厚的土壤上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同时也留传下来更多的传奇与故事。</h3><h3>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是山西省的铁路、公路枢纽之一,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古老而活跃的现代化城市。下辖1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h3><h3>晋中是晋商故里,纵横商界600年,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西方学者把山西商人同犹太商人相媲美。晋中还是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城市。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城市”。</h3> <h3>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h3><h3>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的代表。</h3><h3>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h3> <h3>本次山西祁县太谷之行出行行程设计路线为:</h3><h3>5月26日晨3:35乘K865火车,上午08:50到达祁县,乘车前往渠家大院、昭馀古城、乔家大院游览(5-7小时,相对行程比较轻松),下午16时乘车赶往太谷,安排住宿、晚餐,夜游太谷古城。</h3><h3>27日早起餐饮,8:00前往三多堂(曹家大院)、太谷饼非遗馆、无边寺白塔及鼓楼、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太谷古城、孔祥熙故居等地游览(5-7小时,相对行程比较轻松),18:00晚餐后,总结分享,19:12太谷火车站乘K866火车,返程。23:56回到温馨的家。</h3> <h3>经过线路优化,我们首先前往祁县。</h3><h3>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总面积854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祁奚<br>仇亲不避举贤能,昭餘祁泽赖圣封。<br>黄羊大夫誉天下,德传文远衍尚公。<br>---黄剑君游山西祁县有感而作 &nbsp; 2018.6.2<br></h3><h3><br></h3><h3>祁县车站矗立的祁奚塑像。</h3>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h3>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h3> <h3>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h3><h3>祁奚荐贤为千古美谈,为人所称颂。祁位于帝尧封地,有“尧之遗风”,其民勤俭质朴。这种品质在祁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祁奚请老,悼公问谁可代中军尉一职,祁奚举荐解狐。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杀父仇人,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解狐卒,祁奚又荐祁午。悼公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这就是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h3><h3>祁奚这种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举贤不为谄、救人不图报的“尚公”精神,受到世人的称道。孔子赞美 :“祁奚举荐仇人,不为巴结;举荐儿子,不为偏爱;举荐辅佐,不为结伙....惟有贤能才可以举荐贤能啊!”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赞道:“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h3> <h3>祁县古为"川陕通衢",今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峰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h3><h3><br></h3> <h3>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列入《辞海》、《辞源》、《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和《中华大字典》的名人有百余人,列入《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25人,有祁奚、王允、王维、温庭筠、罗贯中、戴廷栻 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医学家、教育家、武术家、晋商实业家和革命家等。<br></h3> <h3>山西祁县历史悠久,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h3><h3>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为晋大夫祁黄羊食邑,是山西中部最早出现行政设置的地方。祁县,作为“县”,在公元前514年就出现了。这是全国最早称“县”的地方。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祁县可算得上“县龄”最长的“老资格”了。祁县的县城,历史上曾变换过3个地方。最早的县城在紧靠祁县南山的古县镇,第二个县城在“五里圪塔”之东南的祁城村,最后的县城,即今祁县古城。<br></h3> <h3>祁地由来久,昭餘证千秋。</h3><h3>老街何繁华?晋商遍地走。</h3><h3>---黄剑君游山西祁县昭餘古城有感而作 2018.6.2</h3> <h3>晋商老街,位于祁县昭馀古城中,是一条横贯东西、古色古香的大街,为名城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全长1公里。</h3><h3><br></h3> <h3>2011年,祁县晋商老街以名列榜首的骄人成绩成功入选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br></h3> <h3>街道两侧明清时代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斗行、当铺等数百家商业铺旧址和巨商大贾和千余处豪宅大院,保存完好,古朴雄浑、飞檐挑角、梁枋交错、鳞次栉比。建筑专家称之为“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县城建制、街道规划、民宅建筑和商业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反映明清时代晋商辉煌的历史见证。</h3><h3>祁县先后利用这条街上的商号旧址和民居宅院开办了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长裕川晋商茶庄博物馆、全国最大的珠算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晋商镖局、度量衡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恢复了明清商业老字号的牌匾、幌子,再现了古城明风清韵、商贾云集的生动画卷。</h3> <h3>来到渠家大院。</h3> <h3>渠家大院地处晋商老街东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h3><h3><br></h3> <h3>渠家大院是传统民居建筑,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厚艺术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h3> <h3>渠家大院坐北朝南,外观为城堡式,墙头有垛口式女墙。宽敞高大的阶进式大门洞,上面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上刻有"纳川"二字,有吐纳百川之财的意思,整个门楼巍峨壮观,气势威严。在其对面是渠家三兄弟之一渠源浈的宅院。</h3> <h3>渠家大院内含“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陈列有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等七大系列,二十多个展室,全面介绍了晋商文化,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h3><h3>渠本翘(1862年-1919年),原名本桥,字楚南。祁县城内人。渠氏先祖于明洪武初年由上党迁居祁县,世以经商为业。到其父辈一代,渠家已经成为全省闻名的富商巨贾,是山西票号业中著名资本家,山西最早的实业家。</h3><h3><br></h3> <h3>复原的昭馀古城图</h3> <h3>渠家大院第一进院的左边是一个南、西、北三合院,与二进院的通道浑然成为一体。为将二者隔开,南北向筑有17.5米长、1.75米高的青石栏杆,故称石栏杆院。既给人以两个院的格局印象,又能使人产生一个开阔的大院视角。尤其是那镂空的石雕栏杆,雕工精湛。整个石雕栏杆以10根石柱为框架,每根柱顶有神态各异的石狮,石柱的东西两侧雕刻有暗八仙、琴棋书画、四季花卉等图案,中间两根石柱之间为开口门,石柱的西边雕刻有“寿石贤贞护北堂,萱花挺秀辉南极”的楹联,东边雕刻有“玉府珠林罗典籍,瑶栏瑞砌有芝兰”的楹联,与北屋门额悬挂的木雕匾额“若虚斋”3个字浑然一体,彰显了渠家虚怀若谷的书香门风。其余8根石柱间皆为镂空石雕栏,每间中有一个大的石雕牡丹花,富贵大气。</h3> <h3>主院是里五外三进式牌楼院,一座10余米高的木制牌楼高高耸立,设计精巧、工艺精良。</h3><h3>联对:</h3><h3>明大道不在高远</h3><h3>及盛年以讨古今</h3><h3>横批:有容乃大</h3> <h3>渠氏家族中较为显赫的人物是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本翘和渠晋山。渠源潮、源浈和源淦是亲叔伯兄弟,分别称为“田喜财主”、 “旺财主”和“金财主”。</h3> <h3>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隆邦</h3><p>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虽然此拳在武林中威望极高,翘首者甚众,亦极富特色与传奇,然而由于传递太保守,要求太严格,至今传播不广,仅限祁县一地,而正真练习此拳者也只有几百人而已,有大成者更是寥若星辰。由于受戴氏家族“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的影响和制约,保持了古朴的汉族拳术风貌。</p><p>创始人名戴隆邦,字兴国。系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氏,著名学者戴廷栻之曾孙,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享年89岁,他自幼嗜武,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在武术世家的熏陶下,学文习武,全面继承其祖师爷戴伯苗所传的意拳,得意拳之奥妙,后承姬氏所创心意六合拳,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游历至安徽池州遇曹继武先生,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六合拳,十易寒暑,师曰:子勇成矣。乾隆十五年(1750年)奉师命返回山西,途经河南洛阳时,得遇同门马学礼,切磋拳艺,并为马学礼拳谱作序。后到河南省南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又得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螳螂,八卦等)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戴氏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戴文熊(戴二闾),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p> <h3>整座院落,外观为城堡格局,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240间房屋,占地面积5,317平方米。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h3><h3> 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国家建设部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民居瑰宝。<br></h3> <h3>“三晋源”票号是渠源浈在祁县独资经营的票号,开办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历72年,1924年改为银号,1935年歇业,是经营时间较长的晋商“三大票号”之一。</h3><h3>新开放的“三晋源”票号再现了当时票号的兴衰轨迹,以充分的实物为游客展示票号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它的展出为当今研究晋商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h3><h3>横批:德门吉庆</h3><h3>联对:</h3><h3>慎言语节饮食</h3><h3>蓄道德能文章</h3> <h3>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曾国藩</h3> <h3>公平尺</h3> <h3>诚信秤</h3> <h3><p>戏台院</p><p>渠源淦喜好戏曲,承办了 “上下聚梨园”,是晋剧历史上第一个字号班。渠源淦喜好声色犬马,“性挥霍,万千金随后立尽”,一份家当踢了个干净。他不惜重金,聘请各地名角。为了提高技艺,特把聚梨园分为上下两班,上班重在研究改革与演出,下班以培养童伶学艺为王,他们在住宅内修建了一个戏台,现仍保存完好。据考证有戏台的民宅在山西省仅渠氏一家。聚梨园上演的剧目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打金枝》《忠报国》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久演不衰,可以说,聚梨园的成立,使中路梆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p><p>渠家大院戏台院楹联:</p><p>1、借古喻今教化众生知伦理,以假为真规劝世人明是非;</p><p>2、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帝君。</p></h3> <h3>行商遗要</h3><h3>《行商遗要》是祁县渠家长裕川茶庄遗留的办茶行商纪要,是经过长裕川茶庄几代办茶商人,总结笔录而形成的文本。到民国年间,王载赓誊抄时,已是成文的书本。可惜原书已失传,只留下了王载赓的手抄孤本。这本手抄本为研究晋商文化及晋商万里茶路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对研究祁县茶帮、渠家长裕川茶庄办茶模式,是一个重大突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h3><h3>《行商遗要》通篇贯穿了诚信经商,不瞒老、不欺小,义取四方的经营理念;处处讲究艰苦朴素、谦和谨慎的工作作风;事事强调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办事态度。对每项工作的办事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应达到的标准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寓思想、业务教育于一体,是一部难得的商业教科书。</h3> <h3>晋商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俄罗斯、东欧等地。此外还提到了边境互市。主要从晋商崛起、战略转移、边商转为内商、会馆、走向全国为线索,详细地说明晋商是如何从崛起又走向繁荣的。</h3><h3>渠氏原籍为上党长子县,明朝时先祖渠济经常往返于祁县上党之间倒贩土特产,利用两地价格差异,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点积蓄,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他的儿子仍以小贩小卖为谋生手段,随着买卖的日渐兴旺,渠家逐渐富裕起来。 到第9世时,家道初步呈小康景象,结束了摊贩生活,始设铺面,创立字号。第14世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独自开设了“长源厚”字号。第15世渠映满又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个大茶庄,从两湘采办茶叶,再经销到各地。以16世渠长瀛时,又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到这个时候,渠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到第17世“源”字辈时,渠氏商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h3> <h3>长裕川现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共有砖瓦房一百多间,其石、砖、木雕,刻工精细,堪称一绝;有祁隹藻书之楷体楹联:“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h3> <h3>雨楼明清家俬博物馆,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路南,是晋商巨族何氏的宅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34间,是山西省内少有的四合楼院,现已投资200余万元,由私人筹办成晋商明清家俱博物馆,馆内主要陈展晋商大户所使用过的部分家具,瓷器、字画,并有名贵的黄花梨木、紫檀、红木桂元等家具。</h3> <h3>来到丹枫阁,丹枫阁所在地是晋商故里,走西口的发源地,茶商之都。《亮剑》、《乔家大院》、《走西口》等著名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取景。</h3> <h3>丹枫阁,清初祁县戴廷栻建造的一座楼阁,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阁楼后被焚毁,仅存傅山题写的牌匾,现存于乔家大院,傅山书就的《丹枫阁记》现藏于山西博物馆。</h3> <h3>大院里的传统文化大讲堂<br></h3> <h3>戴廷栻做了一个梦,梦见几个身着古服的人在县城行走,忽然,平地变成悬崖,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梦境奇特。</h3><h3>林中有一阁楼,匾写“丹枫”二字。</h3><h3>枫乃红叶,廷栻的表字“枫仲”中也有一枫,丹乃赤红,与枫同色,而朱明王朝的朱也有红色之意,三字意思相通,岂不是为了缅怀明朝?再者,平地变悬崖,正好象征国事艰难,此时适逢反清斗争勃起,廷栻认为梦境乃好兆头,于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遵照梦中之景在县城南街处建造起一座三间四层木阁楼。</h3><h3>这座阁楼,阁体重彩朱红大漆,远远望去,红光满天,势比通天烈火,名曰神梦仙境,实际上寄托了戴廷栻反清复明的宏图大志。</h3><h3>红阁大楼诱来不少志士,影响最大者首推傅山和顾炎武。傅山为太原阳曲县人,是有名的学者、医圣、书法家。青年时期曾和戴廷栻是太原三立书院同窗,明亡之后他身披红衣游历名山大川,自称红衣道士会文友。游至祁县大受感慨,视丹枫阁为归宿,亲笔书写匾额“丹枫阁”。</h3><h3>傅山还书《丹枫阁记》(真迹本每页七行,藏山西博物馆),详尽地解释反清复明宗旨,给建筑物大增光彩,许多志士闻名而来,终使丹枫阁成为反清的联络据点。</h3> <h3>结束了祁县渠家大院的漫游细品,已经没有时间赶往乔家大院了。于是直接乘车赶往下一个目标太谷县。</h3> <h3><p>太谷,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p><p>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美誉。同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为其代表。</p><p>中华第一哲人——箕子封国,孟子母亲仉氏故里,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p><p>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p></h3> <h3>在初步夜游太谷古城基础上,确定了第二天的行程。</h3><h3>6月3日晨,早餐后,我们直接前往三多堂。</h3> <h3>下车的地方,看到了形意拳大师吕学隆先生的纪念碑。</h3><h3>太谷北汪村曹家聘用形意拳大师吕学隆(人称三光师傅)为护院头目。</h3><h3>三多堂是曹家的大本营。护院职责分东、南两院。护院头目始由吕学隆与袁老四负责,后由形意拳师张永义(布学宽弟子)和朱福贵(人称牛师傅)接替。在曹家护院的形意拳师主要还有孟立刚、武士杰、孙荣富等。</h3><h3><br></h3> <h3>大名鼎鼎的三多堂(三多即: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三多堂为曹家大院众多堂之一,历经近现代的战乱与动乱后保留尚为完整的一座城堡式大院,为太谷商业资本家曹氏旧宅。太谷曹家,以其始祖曹三喜创业,生意最兴盛时,国内各地的商号竟达640多家,雇员近五万人。</h3> <h3>曹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洸村,距乔家大院7公里,为太谷曹家创始人曹三喜开创曹家辉煌基业,成为晋商一支劲旅时所建。</h3> <h3>三多堂占地面积6468平方米。院落呈“寿”字形,(本来是福禄寿喜四个字,动乱的时候都拆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上接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房舍270多间。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这个布局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理念。院内,砖、木、石“三雕”技艺高超,绘画艺术精美。</h3><h3>这里陈列着许多诸如“百寿大屏风”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个纯金火车头,用黄、白、乌三种纯金制成,上嵌钟和晴雨表,是法国送给清廷的供品,精巧别致,价值连城。据传是由于当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太谷时向曹家借款以此为抵押品,才使这件珍品留在了曹家大院,因而也留下了“金钟今尚笑西后,无有曹家怎西归”的百年笑柄。 其实以当时三多堂的实力,西洋钟表的进口与贩卖已经是自己的一项业务而已。</h3><h3><br></h3> <h3>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馆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h3><h3>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h3><h3>曹家大院的地板砖用方砖(民间称金刚砖) 铺就,房梁角落用金粉描绘着工笔山水人物。</h3> <h3><p>商业的发达带动了武术的发展。</p><p>三多堂内的武馆。繁盛时仅曹家大院的看护守卫就有500余人。<br></p></h3> <h3><p>曹家大院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曹家大院座北朝南,总占地10600平方米,由内宅、外宅两部分组成,内套15个小院、3座楼、3个堂厅、3座主楼,共277间房舍。内宅由3个穿堂大院的堂楼连在一起,长66米,宽8米,高17米,墙厚1.6米,拔地而起,蔚为壮观。楼顶有3个榭亭,飞阁凌空,凭栏远眺,数里之外皆可入目。外宅有书房院、小戏台院、客房院、厨房院和药铺。内外宅中间,有一条石条砌成的长66米的甬道相隔。楼院的周匡是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建筑布局呈篆书“寿”字型。其间,礁雕、木雕、石刻、彩绘、斗拱、飞檐、兽头等装饰物别致精美,形态各异,将整体建筑点缀得古香古色。曹家大院楼宅大院宽敞宏伟,特别是主楼的高大和堂厅的规格,突破了明清两代的严格限定,扣封建政权赋予其在建筑上的特权和商人的富有,表现的极其充分、突出。</p></h3> <h3>和为贵。</h3> <h3>珍宝馆内奇珍不少。</h3><h3>三多堂展出的珍宝则是花蕊朵朵。它陈列有四大项目12个内容,数千件文物工艺,数千张照片,再配以绘画、书法、模型及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效果,较好地反映了曹家全盛时期的概貌。</h3> <h3>匾额收藏</h3> <h3>三多堂</h3><h3>2018.6.3</h3><h3>曹家大院惟留存,几多兴废几烟云。</h3><h3>今世遗珍仍华彩,遑论月余掠倭群。</h3><h3>---黄剑君游山西太谷三多堂有感而作</h3> <h3>客亦三多</h3> <h3><p>太谷非遗馆,鑫炳记太谷饼文化园内。</p><p>太谷特产,太谷饼最为有名。酥而不硬、软而不皮的太谷饼最先出现在清康熙年间,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h3> <h3><p>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br>祁县祁太秧歌 、戴氏心意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太谷县非遗文化展馆:该展馆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展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0多个项目。包含国家级非遗5个(龟龄集、定坤丹、安宫丸、形意拳、太谷秧歌),省级非遗7个(太谷饼、绞活龙、晋剧四大件、中药泡制、吴氏诊疗、龟龄御酒、晋派砖雕),市级非遗25个,县级非遗60个。小小的太谷县竟然有五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县。</p><p><br></p></h3> <h3>太谷非遗</h3><h3>2018.6.3</h3><h3>太行之谷钟灵秀,非遗传承傲同俦。</h3><h3>秧歌铜雕饼画药,形意太极威名留。</h3><h3>---黄剑君游山西太谷非遗展馆有感而作</h3><h3><br></h3> <h3><p>太谷古城</p><p>箕子本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纣王的伯父,官太师,辅佐纣王朝政,封为子爵,因封地在箕,即今山西太谷东北白燕一带,称为箕子。据史料记载,这个地方就是箕城,是太谷最早的封制。</p><p>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中叶,太谷商业发展为鼎盛时期。乾隆以降,170余年,商号遍及全国各太商埠,全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当时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业中心。作为商业的集数地,“百货所极,列为肆崖,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有“旱码头”、“小北京”、“金太谷”之誉,“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进人民国,商业由盛渐衰。“七七事变”之后,更受日军之抢掠和阎政权苛政之摧残,商业被毁十之八九,一撅不振。</p><p><br></p></h3> <h3><p>在这个世纪前的几百年中,这里曾是政坛商界、达官贵人梦想来此生活、销魂,乃至度过余生的地方,那个时候他是整个中国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的华尔街。</p><p>古城街区建筑包括明清、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期间四个类型,其中清末民初的占80%,基本保存完好;解放初期、文革期 间的占12%。商铺分为重楼式、栅栏式、穿堂式三种门面。前店后室,上储下居。一铺一户形成商铺的固定格式,门面三、五开间居多,亦有六、八开间,打破了民间传统不用偶数而用奇数开间的规矩,体现了太谷商人不受拘束、大胆、开放的超前思维和实用的理念。屋顶造型多样,门楼雕刻精细,制作考究。</p></h3> <h3><p>太谷古城之鼓楼(省保单位),太谷老城中心地段的鼓楼,建筑设计精巧、雄伟壮观。它的拱形四门洞结构,四通八达,既实用,又坚固,体现出设计者的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太谷民间自古以来相传,鼓楼在明朝万历年间始建。<br></p></h3> <h3>鼓楼建在方形的砖砌台基上,台基高约8米,辟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四面开门,每层均设有围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h3> <h3><p>“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蕴含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p></h3> <h3>太谷鼓楼位于太谷县旧城十字街中心,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25),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楼外围以明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鼓楼建筑古朴大方,设计构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晋汾地区鼓楼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鼓楼是太谷的象征,有凤眼之称。</h3> <h3>太谷古城鼓楼四眺</h3><h3>2018.6.3</h3><h3>拱辰北望矗城关,东西通达旧号绵。</h3><h3>缓步惜登当此时,擂鼓声传亦久远。</h3><h3>---黄剑君游山西太谷古城鼓楼有感而作</h3> <h3>近代晋商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晋中一带,也是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民谣传:"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太谷,作为山西商业的一个繁盛之区,其商人的经商活动逐渐成为晋商中一支劲旅。</h3> <h3><p>孔祥熙宅院(又称孔家大院,国保单位)</p><p>宅园座南朝北,由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现存六院两园(即正院、厨房院、墨庄院、戏台院、西偏院、西花园、书房院、东花园)。全院东西宽91米,南北长16米,面积约6300多平方米。 <br>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太谷绅士孟广誉的祖宅。1930年孔祥熙购置后曾做过局部修缮。现存建筑既有我国北方建筑凝重宏厚的特色,又具有南方园林灵秀雅致的风格,是我国清代建筑南北融合的上乘之作。整个宅园建筑宏伟,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皇堂。</p></h3> <h3><p>无边寺(国保单位),亦名白塔寺,因寺内有白塔而得名。寺庙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公元 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曾予重修,题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又予续修,并建白塔一座,开始有了白塔寺之称。元、明、清又屡次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再次修复,称“无边寺”。该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p></h3> <h3>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太谷有一句俗话,“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这是因为无边寺始建年代很早,并且寺内建有白塔,所以就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太谷县,旧县城改为阳邑乡至今。</h3> <h3>除了白塔以外仍保存有山门及倒座戏台、天王殿、大雄宝殿、献厅、藏经楼等建筑;白塔外有七层,高40余米,为八角形砖木混</h3> <h3><p>白塔是太谷县城的标志。相传古代开科取士之年,有白鹤降落塔顶,落鹤几只,太谷县就有几人皇榜标名,因此太谷人把白塔视为吉祥之物,世代相传。<br>塔北部,依次有过殿三间、正殿五间,原有佛像,现已无存。寺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碑廊、厢房、藏经楼、配殿、禅院等。</p></h3> <h3>此次山西祁县太谷晋商文化主题闻道之旅的行程相对轻松,2018年我们放慢了脚步,更加深入品味文化传承。行前规划的路线景点基本上都已走全,时间关系,也留下山西中医药博物馆等个别遗憾。家人们都累并快乐着,总体效果很好:大家深度游览渠家大院、昭馀古城、太谷古城、三多堂(曹家大院)、太谷饼非遗馆、无边寺白塔及鼓楼等景区,体会浓厚的晋商文化魅力,走近了解渠家、曹家等晋商家族发展及其贡献和文化传承,感受到众多史蕴遗留,体悟到与道合一的高层次心灵修为……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知行合一,游学相长。感恩大家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h3><h3>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知行合一,游学相长!</h3> <h3>本美篇所用图片均为此行 闻道之旅的家人们共同提供!感恩每一位参与者的分享!</h3> <h3>闻道在途,学习不止,践行不辍,精进无休。我们知行合一,游学相长。感恩家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配合!感恩大家!</h3><h3>太极轩国学公益大讲堂团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