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南迁的深层思考

地角天边

<h3><b>近几十年来,东北人离乡迁徙或者称之移民,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b></h3><h3><b>到鲅鱼圈;到秦皇岛;到北京到黄岛;到东南沿海到北部湾;扶老携幼渡过琼州海峡,以致现在海南卖菜的原住民妇女,都会用类似北方的语调问:"你买啥?"</b></h3><h3><b>此番东北人出关南飞,较比从前的闯关东,作为逆向流动,引发若干讨论思索,也是必然。</b></h3> <h3><b>民以食为天。</b></h3><h3><b>富饶的东北,在经历日久年深近乎掠夺性的攫取之后,资源日趋枯竭,个别地区已至穷尽。</b></h3><h3><b>曾经的共和国的长子,年老衰惫,瘦骨嶙峋。</b></h3> <h3><b>截至2004年,东北六大片林区,已经没有大树可伐。</b></h3> <h3><b>以大兴安岭为例,大兴安岭林区有2800万立方米商品林,真正可以主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有700多万立方米,按每年近80万立方米的产量只能维持9年。商品林中有近熟林1930万立方米,按每年每公顷生产1.3立方米计算,9年后将增加到2153万立方米,能增加木材生产年限7年,合计16年。这就是说,16年后,到2020年,大兴安岭将"无林可采"。</b></h3> <h3><b>&quot;竭泽而渔&quot;,这一古老的成语,并没有引起警觉,也没有带来启示。</b></h3> <h3><b>这也是东北所有林区的现状。</b></h3><h3><b>长期过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谓伐一面坡,干一条沟。1998年松花江的大洪水就是警报。</b></h3> <h3><b>著名的海州露天煤矿,已于2005年5月31日关闭。这座昔日印在人民币上的著名煤矿,如今留下的一个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深320米,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的极其壮观的巨大矿坑仿佛在仰天长吁,与天地斗,并非其乐无穷啊。</b></h3> <h3><b>到2008年,吉林省4个矿务局20个煤矿中,有14个已经或正待破产,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万户……</b></h3><h3><b>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据。十年后的今天又如何呢……</b></h3> <h3><b>谁来承担由于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疯狂开采而招致的恶果?</b></h3><h3><b>这衰老不是自然衰老,而是一种早衰。</b></h3><h3><b>粗放型近乎野蛮的生产,使得煤炭回采率仅为30%左右。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b></h3> <h3><b>又逢企业转型改制,大批产业工人和底层普通劳动者被下岗,失去了工作。</b></h3> <h3><b>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失业率最高的地区都集中在东北。比如阜新44.9%,抚顺36.3%,鸡西34.5%,辽源30.8% ……</b></h3><h3><b>还有比这更触目惊心的数字吗!</b></h3> <h3><b>为了生活下去,或者说为了生存下去,到外面寻找衣食,这无疑是远走他乡的最主要动因。</b></h3><h3><b>尽管,是被动的,不得已的……</b></h3> <h3><b>纵观此次迁徙路线,我们得以发现,这些关外移民的落脚点,除了京都以外,大多选择在沿海地域。</b></h3> <h3><b>是什么原因使得豪放的东北人具有如此深厚的海洋情结?</b></h3><h3><b>为生计奔波的人,恐怕没有时间和闲情诗意地听涛观潮。</b></h3><h3><b>不容否认,沿海地区适宜的气候,富庶的出产和工作机会是巨大的引力,然而在引力中还含有一股强烈的对蔚蓝色大海的向往。</b></h3> <h3><b>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我们失去了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b></h3> <h3><b>我们失去了北方,北方的海,北方的海岸,北方的海岛……</b></h3> <h3><b>原本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沿海大省,就这样成了内陆省。</b></h3><h3><b>黑龙江入海口庙街,俄名尼古拉耶夫斯克,在这里,黑龙江默默地注入了鞑靼海峡。对面就是曾经属于中国的最大的岛屿库页岛(俄称萨哈林岛)。这片广袤丰饶的地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都是吉林将军的辖区。</b></h3><h3><b>这是何等沉重的历史。</b></h3><h3><b>这也是眼前冰冷的现实。</b></h3> <h3><b>再看看今天中国版图上最令人沮丧的图们江口</b></h3> <h3><b>日本海近在咫尺,只有8公里,中国只能相望。因为,一座有意建造得低矮的铁桥,朝、俄间的一座铁桥,横在我们的家门口,挡住了我们出海的通道。</b></h3><h3><b>这又是何等的憋气、压抑,真似骨鲠在喉。</b></h3><h3><b>一次次被阻拦在大海之外,豪爽率直的粗线条的东北人,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苦闷煎熬,忍受着怎样的撕心裂痛。</b></h3> <h3><b>在这里,在胸中回荡的涛声里,东北父老及兄弟姐妹的大海情结,我找到了答案。</b></h3><h3><b>对他们而言,贴近大海,即是生活使然,也是一种慰藉,是心灵的舒缓。</b></h3><h3><b> </b></h3> <h3><b>翻开中国历史,起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可以说,东北民族缔造了半部中国史。</b></h3> <h3><b>北魏、辽、金、元、清,这些朝代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而这些少数民族,要么直接来自东北,要么起源于东北。</b></h3> <h3><b>鲜卑从大兴安岭走来,金起源于松辽平原,蒙古在呼伦贝尔聚集铁骑,清从白山黑水崛起。</b></h3> <h3><b>这种历史现象可以借用麦金德世界岛理论以及其中的"腹地"和"边缘"说解释。</b></h3><h3><b>麦氏理论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腹地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b></h3><h3><b>如果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岛",那么东北就是"腹地"。</b></h3><h3><b>腹地具有非常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暖温带和亚热带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生活安逸,令寒冷地区的人向往。而温暖地区的人却没有进入寒冷地区的愿望。</b></h3> <h3><b>不同于历史上东北部族进关为争夺王权、领土的刀光剑影,现代,这些淳厚爽朗的东北兄弟姐妹背井离乡,完全是生计所迫,是一种无奈的选择。</b></h3><h3><b>尽管,他们踏上的是与当年兵车铁马同一条进关的驿道。</b></h3> <h3><b><br /></b></h3><h3><b>又似乎是对闯关东的调侃,起码也是一个苦笑的表情。</b></h3> <h3><b>在络绎不绝的人群里,相当之多的一部分,是当年闯关东先辈的后裔。他们离开了从出生就认定的故乡,怀抱着与祖上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走了。</b></h3> <h3><b>这一次,走的方向却是相反。交通工具也有了迥然不同的飞跃。</b></h3> <h3><b>无论是出关抑或进关,希望之火都在彼岸闪烁。</b></h3><h3><b>为纯朴勤劳的人们</b></h3><h3><b>为在风尘中奔波的人们</b></h3><h3><b>为绵长的血脉</b></h3><h3><b>为丰足的生活</b></h3> <h1><b>祝福</b></h1> <p class="ql-block"><b>《東北人南遷的深層思考》為原創作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END .</b><b>Thank you for your.</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