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杜牧走过的山水。

Czm

<h1> 樊川是西安市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h1><h1> 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h1><h1> 李世民“”房谋杜断“中的杜家、韦后的娘家、元稹、杜牧、杜甫等都曾在樊川这片宝地居住。带着对伟大诗人杜牧的崇拜,我踏上那片土地,去看看杜牧曾注目或是走过的地方。</h1><p><br></p> <h1>  牛头寺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勋荫坡上,距西安城约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h1><h1> 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牛头寺至今。</h1> <h1>  “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宋代改名“延兴寺”。如今兴国寺仅遗一片萧索的遗址,好在尚存三间古朴的佛殿,殿前挺立着两棵高大的唐植古柏,大的一棵十分粗壮,郁郁葱葱;另外一棵早年被雷电劈死了半片,残留的半片仍顽强屹立。历经一千余年战乱沧桑,古柏挺过重重劫难,化为岁月见证,不啻是一个奇迹。</h1> <h1>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br>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br>  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h1><div><br></div> <h1>  少陵原司马村是杜牧家族墓地所在。上图中标出的、庄稼稀疏的地方下面,长眠着晚唐伟大的诗人杜牧。在司马村,还有柳宗元安息之处。</h1> <h1><br>  杜甫纪念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之少陵塬,北距西安城区约12公里,建于明代杜公祠旧址之上。一代“诗圣”杜甫曾经居住在这里,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br>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他7岁开始吟诗,15岁跻身诗坛,20岁起开始漫游,结交天下英豪。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来到长安。次年参加了制举,却不幸落榜。此后屡次向王公献诗,向玄宗献赋,以图仕进,但均未成功,生活也陷入困顿之中。后来,他移居杜陵附近的少陵原畔,因而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长安艰辛的经历,使他的诗歌开始直面冷酷的现实,诗风转为沉郁顿挫。之后,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忧国忧民的诗歌。“安史之乱”中,杜甫目睹了山河的残破与社会的动荡,写出了《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具有史诗性质的名篇。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离开关中,漂泊西南。11年后,客死异乡,再也没有回到长安。<br>  </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