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h3> <h3>《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发表以后</h3><h3>——访浦东新区台商企业协会原总干事、第一至四届区人大代表姬和平</h3><h3> 唐国良 胡煜明</h3> <h3>图为笔者和唐国良会长一起采访姬和平女士的合影。许业林摄</h3> <h3>《浦东文史》今年第一期刊载的"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Xb8FA1iH_4q7M48Iulg9w</h3> <h3>《浦东政协》杂志今年第三期转载的《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一文</h3> <h3>《新民晚报》今年5月28日摘要刊登的"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8-05/28/content_19_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h3> <h3>《浦东开发》杂志今年第五期也发表了唐国良"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一文。</h3> <h3>《上海滩》杂志今年第六期同时刊载此文。</h3> <h3>日前,《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经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长唐国良发掘整理并先后在《浦东文史》、《浦东政协》、《浦东开发》、《上海滩》等杂志和《新民晚报》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的故事让人敬佩,令人感动。不少读者关切地询问这段尘封70多年的真实史料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故事中主人公的子女后代现在都好吗?带着读者的关切,我有幸和唐国良会长一起采访到了这对白衣伉俪的二女儿姬和平女士,了解到这个故事背后同样令人感动的那一幕幕......</h3> <h3>当说到父母双亲的这段抗战史料是如何被发掘整理出来并公之于众的,姬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感慨,数度动容落泪,咽呜难语。是的,这是一段埋没尘封近七十年的历史终于被揭开真相,这是多年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姬老师一家不堪回首的经历。她说这么多年,她从来不愿与人谈及她的父母亲的遭遇。现在真相大白,她多年压抑的心情终于释放,她怎能不激动和感慨。</h3> <h3>图为贵阳市档案馆编辑的《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实录》一书。姬老师告诉我,最早是她的弟弟姬大同(贵阳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在贵州日报上看到一个豆腐干大小的报道,介绍贵阳市档案馆依据馆藏档案和当事人的亲身回忆编纂的《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图云关抗战实录》一书出版,他想到当年父母的经历与图云关紧密相连,这么多年想揭开这段历史真相的愿望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便来到贵阳市档案馆,请求查阅有关档案。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了那本出版的书,允许他在馆内阅读。当他翻开这本沉甸甸的档案出版物,那熟悉的父母双亲的名字赫然在目......就此引出了这段还原历史真相的故事。</h3> <h3>姬老师拿出这本珍贵的书,翻开记载着她父母双亲名字的那一页,向我介绍说,她父亲姬庸男,母亲秦之芳,都是抗战中的热血青年,在红十字救护总队工作期间相识相知、相恋相爱,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战地婚姻和家庭,先后有了姐姐国庆,老二和平,弟弟大同。当年抗战岁月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图为他们一家在图云关的合影。</h3> <h3>图为姬和平母亲秦之芳的旧照,照于1939年,时年二十四岁。</h3> <h3>这是秦之芳在照片背面的亲笔题写签名。</h3> <h3>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秦之芳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投入战地救护。这是秦之芳身穿护士服的战地工作照片。她赠送这张照片是想告诉家人亲友,她还活着。</h3> <h3>照片背面是秦之芳的亲笔题写并签名:之甘嫂嫂:一载不见,看她如何?在大炮炸弹下苦斗的。芳赠于八.一六</h3> <h3>图为姬庸男仅存的一张模糊照片。父亲的印象在姬和平儿时的记忆中也同样是模糊的。她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了。这是百度上记载的姬和平父亲的简历</h3><h3>姓名:姬庸男</h3><h3>性别:男</h3><h3>籍贯:河北秦皇岛</h3><h3>职务:办事员</h3><h3>学历:河北省山海关私立田氏中学校第六班,于二十二年七月一日毕业。</h3><h3>经历:二十四年十月至二十六年七月充任天津毛呢纺织公司职员。二十六年十二月至二十八年四月充任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三医务队事务员。</h3><h3> <br /></h3> <h3>图为当年与秦之芳同在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肩战斗、目前健在的百岁老人董以惠,在纽约亲笔整理的十分珍贵的回忆史料。</h3> <h3>据档案记载:从1939年至1945年10月的六年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手术近20万人,住院治疗200余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余人,门诊平民200万余人,预防接种460余万人,特别营养近百万余人。</h3> <h3>这一段主要发生在贵州的历史,是怎样引起浦东文史学会唐国良会长重视并参与到还原真实史料的工作中去的呢?姬老师说起由来。2017年3月,为充实退休生活,姬和平参加了浦东新区老干部大学组织的浦东文史班学习。一次偶然机会,听唐国良会长介绍浦东先贤创办上海医院及投入抗战的历史,姬和平就谈起她母亲当年就是从这家医院出发,輾展到贵州图云关加入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参加战地救护的经历,以及后来的不幸遭遇。唐会长详细了解情况后,即抱着病体,认真负责地开展了大量史料收集编纂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这段尘封多年的史料大白于天下。姬老师一家非常感谢唐会长在古稀之年抱病秉笔直书,还原了她父母投身抗日的历史真相,为她们家族洗去了多年的冤屈。</h3> <h3>姬老师回顾她的人生之路,说她这一路走来,尽管坎坷不平,悲欢离合,有些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关键几步总是遇到贵人相助,让她心中充满希望和感恩。图为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姜樑和姬老师在人代会上合影。</h3> <h3>这是《浦东开发》杂志2011年第9期刊登的姬和平的口述文章:最自豪当一名人民代表。该文记述了姬和平退休后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也介绍了她家庭的情况。链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4/0307/6384451.shtm</h3> <h3>这是姬老师的丈夫、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秦曾庆先生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奖励证书。</h3> <h3>姬和平和女儿一家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她女儿继承了祖辈名医世家的传统,是一位从事基因研究的医学博士,曾担任浦东新区青联副主席。</h3> <h3>图为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姬和平和她当年少年宫朗诵队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欢聚。</h3> <h3>图为列席市人代会时,浦东新区领导姜樑为姬和平签发的纪念首日封。</h3> <h3>图为姬和平参加市民精神文明巡访团与市领导在一起。她说是改革开放,浦东开发,为她提供了服务社会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历史机遇,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没有辱没父母当年的报国志向,姬家的后代也健康成长成才,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姬老师说,习近平主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讲话,给她们巨大的鼓舞和信心。过去,因背负家庭出身的历史包袱,入团入党与自己无缘。如今她未了的最大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一对白衣伉俪的抗战故事见诸报端后,很多读者、朋友包括领导对她表达了关心和慰问,肯定了她们姐弟仨为寻求历史真相所做的努力,也赞扬了她们这么多年来克服逆境,自强不息,为社会增添正能量所做的贡献。姬和平非常感谢这么多读者、朋友和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也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给予她抗战父母应有的正确评价和荣誉,以告慰早逝双亲的在天之灵。</h3> <h3>图为上海市原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谢丽娟看到有关报道后,于今年四月专程邀请姬和平一起参观上海红十字会历史文化陈列馆时的合影。</h3> <h3>5月31日,谢丽娟会长亲自给姬和平发来短信,信中说:和平你好,你双親的抗战故事及其续后令人感动,你这些史实的提供、传播为社会提供了正能量。这本浦东文史我留着待有机会见面时还妳,这份史料对你家族很重要。</h3> <h3>她母亲出生地浦东陈行所在地浦江镇和曾经就读的三林中学,见到报道后来电,向她征集有关史料,准备将她母亲的生平事迹编入镇志、校史,为后人缅怀和纪念。</h3> <h3>六月初,从贵阳传来好消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纪念园建设项目正抓紧推进。将成为保护历史文物,对年轻后代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h3><h3><br /></h3> <h3>未完待续,容后补充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