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北山

吴用

<h3>(部分照片来自同学和网络,表示感谢)</h3><h3> &nbsp;</h3><h3><br></h3><h3> 家乡多山,姿态各异。今天有空儿,咱再说说家乡的北山。</h3><h3> 北山,学名“龙山”,但大家还是习惯叫她的小名“北沙梁”,而且要儿韵化,只有这样,才觉得亲切,觉得自然。</h3> <h3> 远在他乡,时常会想家,想起北沙梁儿来。不知怎么,每当想起她,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每遇家乡人,或通过微信,问起家乡的事,总也忘不了问上几句,北沙梁儿如何如何,像初恋情人一般。可以说,北沙梁儿——是我们家乡情结的一个重要所在,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h3> <div>  北沙梁儿,你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出得镇来,经“文革桥”,过“滦河桥”,伴着哗哗的流水声,便投入到了你的怀抱。此时此刻,不管家里有啥难事,学校有啥愁事,都会烟消云散,忘得一干二净。</div><div> <br></div> <h3>  山脚下有一片平展的沙地,在这里女孩儿可以捡“沙蛋儿”,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男孩儿可以刻“沙枪”,各取所需,仿佛和真的一般。 &nbsp;</h3><h3> 抬眼看,北山如同一座坐佛,再看,那“白沙包”就是佛的肚脐眼儿。这里的沙子更加细软,平时微风吹拂便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皱褶”,从下往上,走一步退半步,适合伙伴们集体冲锋;从上往下,顺流而下,连滚带爬,天然滑梯一般。</h3><h3> 这里有一种古老的动物,家乡人都管它叫“马蛇子”,据说是蜥蜴的一种,也有人说它是“长虫”的儿子。别看它个儿不大,在沙地上跑的却挺快,令人惊奇的是,它尾巴拽断了,还可以照跑不误。这头儿那断了的尾巴还在那扭动,那头儿它却溜之大吉了。还有一种叫“羊妈妈”的,平时藏在沙土中,我们一喊“羊妈妈,开门来-----”,它便闻讯拱出来开门,盼子心切,放松警惕,便成了我们手中的“猎物”。一次我独自上山,在半山腰见到一只火红的狐狸,它根本就不在乎我,我俩互相对望挺长时间,它丝毫没退却之意,我倒是有点坚持不住了。我当时想,它若变身美女,我可怎么办?实事求是讲,北沙梁儿的山叫驴、蝈蝈等,确实不如西山和南山的多。</h3><h3> </h3> <h3>  北沙梁的沙子品种繁多,黄色的、银色的,大粒的、细肤的……可谓取之不尽。谁家炒面子、载大葱,可以顺道捎回一些(若家里盖房子,学校建沙坑,就必须得用车拉了)。更实际一点的就是捡柴火,当时沙土造林成活率不高,死了的树便成了各家的“干柴火”(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没少在北山栽树,中午带干粮,有时学校还发馒头,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事,在这里就不说了)。戴着红袖箍的护林员很敬业,成天夹个镰刀在附近转悠,活着的树是万万不能动的! </h3><div> </div> <h3> 山上好吃的东西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小杏,花根,酸姜,山里红,蔫蔫角,黄花菜,酸麻奶子等等,等等,赤橙黄绿青蓝紫,再加上各色小花,把整个山上点缀的灿烂多彩。还有一种叫“地瓜”的,个头儿不大,两头尖尖,也挺好吃的。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捎带采一些野菜回家,大人见了也挺高兴。山菜品种不少,记得有小蒜、艾蒿、芩巴菜、猪毛菜、黄花菜,长虫苗、哈拉海、苦力芽等据说也有,但比较少见。蕨菜,这东西采后需要马上沾土,否则不一会儿就老了。还有一种植物叫苜蓿花,开着紫红色小花,生命力极强,成串成片的,不仅好看,还可以喂兔子等,可谓居家一宝!</h3> <h3> 在山上玩够啦,可以到大滦河里痛痛快快洗个澡,不仅消暑,解乏,健身,去灰,更可以进一步玩耍娱乐(实际上叫游泳更合适)。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红石砬,狗刨,跳水,扎猛,横渡------之后便四仰八叉地躺在金色的沙滩上,看着北山尖,看着滦河桥上来往的红男绿女,看着蓝天上飘动的白云(现在想,郭屯儿女是多么幸福,打小就享受着免费日光浴的待遇)。桥离沙滩很近,河北村、二道营、三道营、朝素沟的人下屯来回都从桥上路过,那时洗澡的人们也不知穿个“游泳裤衩”什么的,着实不太文明,弄的一些大姑娘、小媳妇都得头上蒙着纱巾,披着花袄,赶紧跑过去。可笑的是,有的同学成天洗澡,可学校检查卫生时,照样不合格,满脖颈子都是“皴”,课间操被请上到前面的课桌上示众,学校领导严正声明,说再不改正就会拿红砖“伺候”。</h3> <h3><font color="#010101"> 北山是诗意的、浪漫的。傍晚,工作一天的人们,便三三两两或成帮搭伙出来散步啦(主要是公社、学校、邮局、供销社、驻军部队等有闲人员,医院在东头,一般不会到这面来,社员同志们也大多没有这个雅兴)。从文革桥到滦河桥,可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体会遍地英雄下夕烟,听取蛙声一片-----真可谓生机盎然,诗意无限。偶见有好事的,拿着画夹子写生,用双手拇指与中指组成“取景框”一看,嘿,处处皆景,均可入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过桥右拐、下道,进入下砬湾羊肠小道,但见林木秀丽,野花簇簇,曲径通幽,着实让人流连忘返。倘若谁家大人被告知孩子晚上“钻杨树林了”,那后面的故事往往会让人喜忧参半!</h3><h3> </h3> <h3>  北上内涵丰富,可谓刚柔相济。 前面讲完其柔的一面,下面咱再说一说她的沧桑、坚韧与深厚。</h3><h3> 顺着滦河再往前走,你会发现左面突然出现一排石壁,连续不断,仿佛天然地质公园陈列。其中有许多美好的去处。先是“狮子林”,石壁上仿佛有许多活灵活现的狮子在嬉闹,让人心生欢喜,不由不感叹大自然之巧夺天工。</h3> <h3> 再往前行,便来到了远近闻名的山涧子沟(也叫“一线天”),但见两边绝壁耸立,抬头看,一线蓝天,令拍案叫绝。这里春夏有小溪飞流直下,入冬便生成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奇观。从右侧迂回上到山顶,再小心下来一段,猛见空中有一天然悬洞。此洞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不大不小,动静皆宜,洞中有用石头垒砌的围墙,洞壁有烟熏火燎之痕迹,抬眼望,沟壑纵横,群山尽收眼底,洞顶偶尔可见燕冰虎(蝙蝠)上下盘旋,此乃真真仙境也,为修炼修行不可多得之佳地!俗话讲“有仙则灵”,据说这里原来的的确确曾驻有一名叫“张疯子”的道人,还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h3><h3> 每年春节,或同学聚会,大家总爱成群搭伙游览北山,其中下砬湾、山涧子沟、喇嘛洞等是必去的景点。</h3> <h3>  往山上行进,老远就能听到松涛滚滚,此乃北山的另外一景观——松树梁。梁顶有棵大松树,它树干如栋,需三个人联手才能抱得过来;它枝干如盖,无风自响,让人顿感庄严。于是,被大家尊为“圣树”,树下香火不断,树上也挂面了“红布条”。小时侯就听说树干里面“砸有锅铁”,主要是防止盗伐,可它却未能幸免“过火”之灾,虽经百般抢救,也没缓过来。北山大松树和南山的迎客松遥相呼应,均为家乡人心中的标志性“文物”,遭此劫难,实在让人心痛不已!<br></h3> <h3> 在下砬湾有个北砬洞(据说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当年贫农团团长兼法官张九宽、张金凤夫妇两位烈士生前就曾居住在此。他们带领穷哥们斗地主、分田地,1948年12月被还乡团残忍杀害。他们的纪念碑就矗立在北山脚下的小山上。每年清明学校都组织给烈士扫墓。那碑文写得极好,文白相间,经中学语文老师朗诵后,让人记忆更加深刻。纪念碑的山脚下住着我们同学一家。</h3> <h3><font color="#010101">山顶一座航空架子直插云霄,每当有飞机经过,总会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家乡号称“祖国的北大门”(当时有重军把守),那么北山就是北大门的北大门。沿着笔直的“三线”大路北上,可直通坝上草原,直到中苏边境。当年苏联红军的一部分就是从此经过的。听老校长说,那一日正午时分,忽听上空传来了从来未有的轰鸣,带同学们出来一看,是一群低空飞行的飞机,如此阵势大家很难见到,都很兴奋,欢呼雀跃,岂不知突然飞机来了一个俯冲,啪啪啪啪,打下一排机关炮,着实把大家惊出一身冷汗!紧接着,苏军大部队从北山长驱直入,伪政府官员前去桥头迎接,被当场缴械,后来带到南山根儿要枪毙,还产生了许多笑话(据说从我们那经过的苏军是改编的,好像纪律不太好)。老四队一些高头骡马据说就是当年用烟叶等和苏军交换的。70年代,反修防修,北山经常生起信号弹,弧线挺美丽,但让人十分紧张。有一年镇上突然来了个要饭的,高大威猛,大冬天赤身裸体,后来听说是特务,穿的是橡皮衣服,再冷也不怕,于是大家紧张了老长一阵子。也不知当年若真打起来,我们挖的防空洞,凿的石雷是否管事?用柳条编的防空帽是否能被发现?用酸泔水洗过的毛巾是否防毒?所学“缴枪不杀”等俄语人家是否能听得懂?!</font></h3> <h3> 最后再说一件乐事吧!那一年我家过年前杀猪,早上师傅来了,一看猪小就没当事,也没捆,结果几个人没按住,让猪给跑了,跑到北沙梁上去了。到嘴的肥肉眼看就没了,于是大家便漫山遍野地去追、去抓(好像不少学生也闻讯前来帮忙),一次次合围,均不能成功,恰巧西屯我舅从小滦河那面下屯(好像大滦河吊桥坏了),迎面赶来,猫妖一扑,抓个正着,可惜那猪跑了一天,没少掉膘。</h3><div> </div> <h3>  可说的东西真是太多啦!</h3><div><br></div><div> 2018年6月3日星期天草于家中</div> <h3>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