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朋友最近出了点事,就在大家颇为担忧的时候,他夫人却开始频频在朋友圈晒娃,从文字和图片中看到,她很坚强,也给予了孩子尽量多的陪伴时光。我在点赞鼓励的同时,点评了一句“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见到母亲”,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见到父母,尤其是母亲”。<h3> 大多数的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会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啊……”。童年果真是无忧无虑?还是选择性的遗忘,如果不是长大之后从学习到生活的压力,“无忧无虑的童年啊”可能是一种迎合大众的条件反射一样的语句,而不是真实的和在心底毫无疑问的答案。</h3><h3> </h3></h3> <h3> 前些天,与几个朋友在一起喝茶,我们聊起最近比较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朋友中有教育界的人士,我们围绕中小学生的行为辅导,以及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交谈了很多。后来又扯到当下离婚率高的现象,两个做了母亲的朋友见解颇为深刻,她们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儿童早期与母亲分离对日后的影响,都感叹如果能重来,为人母者定要尽力做得好些,再好些,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能见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如此,童年才有无忧无虑的前提,孩子的人生才会筑下安全感、自我价值感的坚实根基。</h3><h3> 当一个孩子脱离母体呱呱落地,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之后,一直到长大成人,其心理上的脐带一直要和母亲共生许多年。不然的话,孩子会有缺失、匮乏感。并在日后的成长中,出现向外暴力,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补偿自己的缺失。或者成为被暴力的对象,严重的内向暴力,焦虑抑郁额,自伤自残都有可能。</h3> <h3> 最近有一个报道,一个国际志愿者组织为叙利亚幼童开设战时托儿所,开展研究。志愿者通过观察研究孩子与父母分离以及对战争的反应,他们发现,孩子们对战争带来的暴力不只是受到惊吓,还有感到兴奋,而破损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伤害远远超过战争的破坏性。</h3><h3> 数年不息的战争,使叙利亚出现大规模的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国际志愿者为了集中保护儿童,减少战争对儿童的伤害而采取的措施,却没有想到好心办坏事。志愿者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父母的陪伴,才可能减轻儿童的心理创伤。</h3> <h3> 国人谈到培养孩子,往往把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和教育投入拿出来说事,其实培养孩子,不是物质的满足。有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努力挣钱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殊不知,没有陪伴的童年是孤独的童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陪伴主要是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这样认为。“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抱抱我……”这首儿童歌出唱出了儿童的心声。</h3> <h3> 人生的路很长,但是孩子的童年很短,一不留神,孩子就长大了,拥有了独闯天涯的勇气,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待到那时,父母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趁着他还未长大,陪他画画、陪他唱歌、陪他游戏、陪他阅读······<h3> 有父母在身边,或有高质量的替代养育,才会有无忧无虑的童年。</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