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烈士曹星海

北辰

曹星海,原名曹奎章,一九O一年出生于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市)曹家楼村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蒙学私塾,十七岁入享有盛名的青州松林书院就读于新式学校。当时松林书院已改建为山东省第十中学,教育总长蔡元培曾亲题勤朴公勇门匾作为校训。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曹星海在松林书院期间,开始接触进步书刊,面对国势衰败,百姓困顿的社会现实,他开始萌生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在他给家人的信中,不只一次表露读书不为升官发财,只愿为大多数人做点事的心迹。在松林书院的学业结束后,一九二三年,曹星海与邻县诸城的学友臧克家相约,共同到省城济南求学,一起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一师校长王晨祝思想进步,办学开明,学校师生中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本校毕业的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他经常回校开展党的工作。进步师生革命情绪高涨。曹星海与同学好友臧克家,王莼,孙韵犁,王君荣等一起,成立了书报介绍社,订购京沪出版的各种革命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选购,并经常以诗文发声抒怀表达对军阀黑暗统治的不满。为此,曾遭到反动政客的人身安全威胁。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让曹星海对南方蓬勃兴起大革命浪潮心向往之。一九二六年十月,他中断了一师后期的学业,与臧克家,臧功效等同学一起,辗转数千里,报考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一中央政治军事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武汉中央政冶学校中,有众多的教官和学员是秘密或公开的共产党员。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与革命左派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曹星海立场坚定,在对敌斗争中有勇有谋,总能很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同时在政治军事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中,他克服自己身体虚弱导致的多种困难,一丝不苟,赢得了教官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和信任。他被选抜为负责战场救护和随军医务工作的学生军官,并参加了苏联顾问指导的特别培训。<div>一九二七年六月,武汉中央军事学校被张发奎解散,学校师生整编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团内还有一百多名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当时在军中享有儒将盛名的叶剑英,深知教导团是中共组织所能掌握的一支武装力量,主动请缨担任了教导团长。一九二七年七月,曹星海随军团东征蒋介石受阻未果,继而南下,经三个月征战跋涉,在十月中旬到达广州。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和面临的复杂形势,对教导团进行政治军事整顿训练,为广州起义作充分准备此时,曹星海对严峻的革命形势有淸醒的认识他抱定不惜以死殉国的决心,但又难以割舍相隔数千里之遥的家人亲情,在训练·之暇,他用红笔写了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告慰亲人不要以他为念,表示自己不求升官发财,只愿为大多数人,为国家做点事情的人生追求。</div><div>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以教导团为主力,中国共产党组织策划和领导的广州起义暴发,曹星海与朱道南,公今寿,谢拙民等一</div><div>众共产党员战友,冲在起义队伍前头,为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开辟前·进道路。曹星海除了在枪淋弹雨中冲锋陷阵,还在激战中和战后担负起组织领导抢救伤员的重任,连续几天不能休息,以致曾一度昏倒在伤员身边。起义队伍一举将广州反动政府推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与顽国军阀联合反扑,敌我兵力悬殊,起义最终失败。教导团大部分官兵牺性,为保存革命力量,教导团撤离广州,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团二营。一九二八年二月,曹星海带伤病参加了红军讨伐张发奎的战斗,在战斗中中弹牺性。时年二十七岁。遗体葬干广州果垄,现移墓干广州烈士陵园。</div><div>在曹星海牺牲五十年后,时任中央军委主度的叶剑英,亲历广州起义全程的老红军朱道南,曹星海一师和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同学,著名诗人臧克家亲笔证明了曹星海的革命历程和牺牲经过。随后,曹星海作为·安丘最早献身于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烈士之一,其英名功绩陈列展现于安丘烈士陵园,供世人永久瞻仰和缅怀!</div><div><br></div><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