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际村端午不重五

林兴三

<h3>白际过端午了,但从来都是五月初四,不是五月初五,这个习俗从何而来确不得而知,也许就是口口相传,代代传承而来。后来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而我们村里却从来不把粽子扔进河里,也不知道纪念谁的,也许是纪念投江报国的伍子胥也许是纪念投江救父的烈女,但不管是寄托什么意义,端午节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了。而五月初四过端午是江浙一带很多人的习惯,他们都说是纪念闽王的,这一点觉得离我们比较现实。这个季节记忆当中白际村从来都是雨,雨中欢乐地准备过节,雨中忙碌的插秧上肥,雨中亨受满山的绿植野花,雨中期待葫芦苗婀娜的藤蔓渐长。今年不例外。</h3> <h3>粽子对于现代生活来说己改变了以往的意义,现在追求的是款式口味,简捷甚至超市直接购买,也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常年可供可吃,少了许多期待。</h3> <h3>过去对过端午节很大一部分期待是有粽子吃。因此大人们常常以此为奖品激励我们上山准备包粽子物品。</h3> <h3>首先上山采粽叶,实际是一种竹叶,然后准备一些捆绑带子,是采用棕叶。当然竹叶棕叶老一点的较佳,越新鲜越清香。</h3> <h3>再准备一些碱一类东西,我们家乡最常用的草木灰。至于为什么要用碱不得而知,也许是粽子是糯米类制品难以消化而加上碱一类物质促进消化。但后来不知是何处习惯,有加进其他化学物质。这对于我们村的习惯来说,我们的习惯是自然无污染的。我们的碱是来自一种或多种植物焚烧而成,大多是柿子树等以及茶子壳,洗水过滤得到草木灰水。此物多少决定全由经验。</h3> <h3>糯米是棕子主要成分,在那个时代有几粒红豆便是上等粽子。当今粽子里包含物丰富了,有肉、豆沙、虾仁等,也反映了现在生活确实丰富多彩了。</h3> <h3>忘不了的是老家的〞枕头粽〞,又大又香,解开外表的笋壳,微黄带有亮泽,香气浓郁的长方形大粽子就呈现在面前,再用棕榈叶撕成的细线切成若干份,蘸着自家采收的蜂蜜,一家子享受着节日带来的美食,现在回想起来口水也情不自禁往外流。</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们村不是每家每户都可以包粽子的。我村有个习俗是上个端午节至今年端午节期间,哪家有逝去亲人的,不得包粽子,其家粽子全由村里人送,其缘由不得而知,大概是对逝去的亲人的尊重和怀念吧。</font></h3> <h3>煮粽子是个功夫事。先大火再文火大都要煮上数小时甚至半天,当端午节来临,家家户户煮粽子,整个村子弥漫着浓浓的粽香,还夹杂着挂菖蒲艾草的清草香。尤其小孩子最为高兴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待在厨房等侍,嘴里老早分泌了大量唾液。煮完结束时,小朋友抢先拿着粽子吃,那幸福感是满满自豪的,有的还提着粽子满村子炫耀,着实高兴。</h3> <h3>不论端午节怎么进行,我们不赛龙舟、不喝雄黄酒,但我们同样快乐,同样是我们的延续的传统习俗,同样引起文化共鸣,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