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没有刻意安排,但上次线下集中是“五四”,这次是“六一”,是否在提醒我们:能学习,证明我们年轻;越学习,能让我们越年轻。</h3><h3> 漆河储秀红老师说得真好:这,是语文人的一场返老还童的华丽变身!原来,我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永远似一个成长的孩童!</h3> <h3> 又到了评课时间,我比上课的老师还紧张。</h3><h3> 因为有老师认为我评课很苛刻。评课确实是苛刻的,也需要苛刻,因为有针对性,才能激发人思考。但我又不想背负苛刻的名声,因为这个词总让人联想起刻薄一词来。因评课苛刻而获得一个刻薄的名声,太不值了。更何况,评课苛刻并不能代表我就能上出那样的课来。所以,今天的评课肯定不会很苛刻。原因在于,我知晓了几位老师的设计意图。</h3><h3> 公开课不比常态课,公开课最好要传递教者的教学意图。公开课上,我们无法回避有老师听课这样一种现实,也无法回避听课老师会对你的课进行点评,他就是不说出来,心里也会这么想。于是,上公开课就有了一种讨巧的做法,专门上给听课老师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但也不完全否认。</h3><h3> 既然公开课老师们要听,那么他听什么呢?首先是你教什么,然后是你怎么教,还有就是你为什么这样教。所以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们最好通过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或者就是你清晰的教学思路把你的教学意图传递出来。</h3> <h3> 关于教学意图,我举几个例子。</h3><h3> 譬如,有些老师听过我上的《渡荆门送别》。那节课,我要传递的意图是:理解就是建立广泛的联系。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的方法是:以诗解诗,以画解诗,知人论诗,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h3><h3> 走一下题,附带讲另外一件事。桃中语QQ群探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坐”的意思到底是“端坐”还是“适逢、恰好”,根据那次教学研讨,我从以下几方面发表了我的看法:</h3><h3> 一、就诗论诗,这首诗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五律,但第三联对仗工整,所以行与坐都是动词;二、以诗解诗,我们和陶渊明的诗联系起来,这句应该与“采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写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可能行,可能立,可能坐,可能倚,也写宁静秀美的自然风光(或者讲另一片世外桃源也可),有山,有水,有路,有云,有雾等,拈出几个字,是格律的需要,也是表现与表达的需要,所以云起不一定非要认定是坐着看到的;三、以画解诗,虽王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但与此字无太大关系;四、知人论诗,水穷之处恰好就是云起之时,是否能诗佛的诗句悟出一点禅意?译“端坐”破坏诗意,干脆省去“坐”意,也无损于全诗。</h3><h3> 一次深入的主题研讨,其结果肯定大于一。</h3><h3> </h3> <h3> 如周亚玲老师的《周亚夫军细柳营》教学。</h3><h3> 周亚玲,女,文昌中学高级教师,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桃源县初中语文工作坊(一)课程辅导专家。</h3><h3> 她的这堂课,由四个板块构成:导读、自主、探究、拓展。因为是文言文自读,对于言的理解,老师课前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读,安排在这堂课检测。对于文的理解,周老师从三个角度展示了她对自读课教学的探索:</h3><div> 1、自读策略一:如何确定自读目标,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div><div> 2、自读策略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div><div> 3、自读策略三: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以及拓展迁移法;</div><div> 我们看看坊内学员的点评:</div><div> 罗兰:如果能够在培训之中,听到一堂好课,就更是锦上添花。文昌中学的周亚玲老师和她的学生,就是那一朵最鲜亮的花。 什么是好课?有位名师曾说:"好课就是教师有发挥,学生有精彩,观众亦有反思。带来该带来的东西,带走该带走的东西。女性课堂过了30岁更有看点,不傻气,不戾气,不跃跃欲试,也不随意讨好别人。一推开门就是风与花,无须到别人家找风景。"我想,用这段话来给周老师的这堂课做注脚,是最为合适不过。</div><div> 李英子:周老师的自读课有很强的引领性,整堂课老师收放自如,提出课堂目标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想如果我们的每堂自读课能如此落实,如果每堂自读我们能如此坚持,我们的语文能引领孩子的就不是三年,而是会影响孩子一生!</div><div> 陈环:“放手不等于放羊”在周老师的这堂课上真正的体现出来了!</div><div> 杨亚敏:周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老师放手之后,学生无限的潜力得到挖掘!</div><div> 戴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强,这和周老师平时的指导是分不开的!</div><div> 李雅澜:周老师上的这堂课其实可圈可点。我们稍微想一想,这堂公开课,几十学生,面对一百多老中青教师,没有胆识是上不来的。老师语言流畅,谈吐间毫不局促,学生也表现的非常投入。总体来说,课堂风格显得自信、淡然、有节奏。</div> <h3> 如张惠敏老师《说明文与议论文比较阅读》教学。</h3><h3> 张惠敏,泥窝潭乡中学一级教师,常任教于九年级语文与思品,连续五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学工作者,曾主持过一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h3><h3> 我们平常的复习课不好上,量大、事多,枯燥、乏味,实际教学中,有些时候,复习课甚至还变成了骂人课,或者干脆变成了自习课,反正在有的老师看来,复习与不复习效果一个样。</h3><h3> 张老师的复习课在选点让我眼前一亮,能选这个点,在经验上用武侠小说的术语应该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且张老师所带班级的日常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否则也不会这么轻易地想到这么去上复习课。我们从张老师的选点中可以看到,她的意图是通过比较阅读这个思路达到复习两类文体,然后着重突出两类题目在两种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解答方法,针对的是阅读练习中学生容易混淆的点,想提的是容易到手的分。</h3><h3> 文昌有位非学员的语文老师前来蹭课,听完当即向我表达索要课件的想法,说是拿去可以直接用。是的,张老师这堂课奉献的是一位教学质量分析会获奖专业户的“久赢真经”。</h3><h3> 曾经,我也得意于自己那些年的教学效果,与张老师相比,我有她的实干,缺少她的智慧。我主要依靠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张老师的复习方法面前,我显得简单而粗暴。</h3><h3> </h3> <h3> 听听学员点评:</h3><h3> 学员一:突出文体特征,讲练结合,强调了答题要点,特别具有指导意义!</h3><h3> 学员二:以独特的魅力,超强的亲和力,联手文昌初三学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的比较学习。</h3><h3> 学员三:课堂上,张老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将中考考点分析得透彻。最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结构上竟首尾呼应,开头的实战演练,到结尾再用所复习的答题要点和技法来审视实战演练的"失分点"。可谓是匠心独运,心中有丘壑!</h3><h3> 学员四:考点把握准;抓关键词的方法,让复杂的事简单化;给学生思考、动笔的时间充足,训练多向度,有效果。</h3><h3> </h3><h3><br></h3> <h3> 张老师这堂课的意图没在设计与课件上显示,但意图依然清晰,这是比较高明的。但我们平常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没有意图,你听了一节课,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有的老师意图是这样,结果却上成了那样;还有的老师意图是这样,听课老师却理解成了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所以,我们上公开课时,最好把你的上课意图传递出来。这样评课才有对接点。</h3> <h3> 下学期,县里针对自读课的教学会有一次教学比武,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想每个片赛一次,每个学校选派一个选手,一个评委,片里赛了县里赛,县里赛了市里赛。如果这样的话,各校到时都会组织自读课教学研讨,所以,我想以李英子老师的课多说几句。</h3><h3> 李英子,本科学历,马鬃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6年执教《巴东三峡》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推荐为部级优课,指导学生参加“我的好老师”征文大赛获特等奖,并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先后被评为“县教学能手”“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青年教师”。</h3> <h3> 如果非要用比较整齐的句式的话,我用以下几句话评价李英子老师的这堂课:
</h3><div>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去自读;(主治不读书,正是部编意图)
</div><div> 二、基于学情,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学情是自读课教学设计的基点)
</div><div> 三、质疑释疑,巩固自读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才有自读)
</div><div> 四、品词析句,显示从旁指导意义;(夯实语言,学科特质)</div> <h3> 我与李老师围绕这篇自读课文该怎么上的交流很少,我们只是探讨了一下议论文的知识要不要在这堂课上讲一讲。我认为,这不是重点,讲不讲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李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她没有讲。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去年省里关于新教材的教学比武中,有位教《纪念白求恩》(部编七年级上)的老师就没有教任何议论文知识,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他怎么教的呢?我简单地介绍给大家:
</h3><div> 1、白求恩是个什么人?(认识记叙)
</div><div> 2、白求恩是个怎样的人?(读记叙性文字,发表个人观点)
</div><div> 3、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让白求恩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的呢?(品味语言)
</div><div> 词:反复、重复运用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div><div> 句:运用相近结构的铺排句式,增强表达的气势;
</div><div> 段:段落中运用对比,增强说服力;</div> <h3> 刚才,我们讲到了李老师选材选得好,但真正要上好这篇自读课却很不容易。其一,论说性文章学生不一定都感兴趣;其二,作者所谈的责任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恰好欠缺,对话不在一个平面;其三,作者语言虽然流畅,但相当凝练,相当一部分与学生生活中的语言相去甚远(据我了解,此文原本是篇演讲稿,受众原是成年人)。不说后面的引用论证,就讲开头部分的知足、安分、失意、达观等词语,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在阅读上的小小的障碍(课堂上果然有个学生对达观一词理解跑偏);其四,自读课,学生还未建立起自觉地对语言进行品析的习惯。</h3> <h3> 正是基于对议论文阅读不感兴趣这个学情的把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爱上这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李老师进行了三次阅读上的引导。</h3><h3> 一是课初导读。有人说,自读课应开门见山,不需要导入。我不赞同,理由有三:1、导与不导,处决班级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以及课文本身是否吸引学生;2、导与不导,不是区别教读与自读两种课型的标准;3、导是语文味或语文课趣味性的表现之一,周亚玲、肖培东老师执教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时,都有新课导入激趣。</h3><h3> 第二次阅读引导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再读课文,勾画课文引人深思的语句,批注阅读时的所思所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环节,学生读毕,老师表扬了学生,说是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专注阅读,用心思考。后学生发言者众,可见自读有效果。</h3><h3> 第三次阅读引导采用的是拓宽对话、品析语言的方法。</h3><h3> 我注意到,这个过程中,教者与学生交流了她儿子的阅读此文的感受。这一点看似不起眼,实则反映了教者一贯的语文教学态度,以学情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倾向。</h3><h3> 我注意到,当老师问学还愿读第三遍吗?两个学生都说不愿意,课堂对于老师来说似乎已陷入危险境地,然而老师似乎早知如此,她说:我喜欢同学们的坦诚相见,微笑如花。但我听海明威说过:人生真正的高贵在于优于自己,在第三位学生发言后,她用不枯燥和精彩二词带学生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另一片天地中了。后来学生的发现果如李老师所言:灵感暴棚。</h3><h3> 老师们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三次导引,几个学生能自己把这篇文章读三遍。语文课堂里的阅读不同于学生平常消遣性的阅读,老师就是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美美地走几个来回。</h3> <h3> 正是基于对学生责任意识欠缺这个学情的把握,李老师在课堂最后这样拓展:文中作者提出的快乐是“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永恒,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责任,对别人,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请大家畅谈当代中学生该承担哪些责任?这个环节的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意图。编者意图在哪里呢?就在《最苦与最乐》课后的阅读提示里。</h3><h3> 揣摩提示,不难看出编者也有意识让学生对此文读个两三回的,也不难看出,“责任”是这篇自读课教学的关键词之一。在这点上,教者与编者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细细读来,我们又发现,教者与编者对责任意识的引导是有差别的。我想就这点与李老师交换第一个意见。教者强调的是“当代中学生”,是群体的责任,而编者强调的是“你”,强调的是个体责任。如果是谈论群体责任,那么话题也就比较宏大,如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社会负责、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如果谈论个体责任,那么话题也就更贴近、更具体,如学习、劳动、班级管理、社区服务等,着力个体责任会让学生对作者谈论的观点——尽责任最快乐——有更深切地体悟,由此也体现了我们现在倡导的感受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还有,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修身正己——似乎也在暗示,话题指向个体也似乎更为恰当一点。</h3> <h3> 有老师认为,所谓自读,就是放手让学生读,完全让学生自主,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包括梁主任在内的许多专家都说了,放羊式的教学并不是自读课。因为自读能力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读就能形成的,自读能力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逐步放手而形成的。自读课绝对不能滑向消遣性阅读、随意性阅读。即便是课外阅读,我们也要须引导学生不断回归课堂,吸取营养,学习方法,调整策略。因此,自读课一定会有教师在场,只是教师在场的价值不是讲授,而是引导。</h3><h3> 我们再看看李老师的教案,看似简约风格的设计,实际是剔除了教师教的意图,突显的是学生的自主,教师在其中是舵手,引导着自读的方向。</h3><div> 都说公开课比较难上。难在哪儿呢?难在公开课最好一节课教完听课老师认为应该要的内容或者用到听课老师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方法,否则建议满天飞。
</div><div>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要给李老师提三个建议。</div> <h3> 1、关注单元教学目标</h3><div> 李老师肯要说,我关注了的。是的,的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重新就单元目标做个交流。我们都知道,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课文,这两根线清晰写在每个单元前的单元说明里。譬如人文主题线,关键词是“中华美德”,隐含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正己修身”,这一点李老师通过拓展抓住“责任”落实得很好。第二条线我们称之为能力方法线,阅读方法是“学习略读”,那么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运用前两节课学到的略读方法进行略读。关于略读方法的教学,中语会时九中李丹老师做过探索,这里不再重复。所谓略读,就是观其大略,粗知大意,不对文本做全面的解读,这一点,李老师也把握得恰当。那么哪里有点瑕疵呢?就是你的教学设计上写的是速读,而不是略读。我不是吹毛求疵,大家看,速读主要体现阅读速度上,而略读不仅要有速度,还有阅读时关注的内容与方法。如阅读中是抓题目还是抓段落中心句,是抓过渡句还是抓结尾中心句;如《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是关注论证还是关注语言,《驿路梨花》中是关注人物事件还是关注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本节课,学生确实进行了略读,但教师的用语体现了你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div><div> 自读课文的阅读策略也是以略读为主,细读为辅。</div><div> 2、关注课文的旁批。</div><div> 从教学设计上看,李老师完全抛开了课文旁批,然而,自读课文的旁批是学生自读时最好的支架,别看他就那么几句话,好像可有可无,实际上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这套教材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语文教材,历时五年,五六十位专家,经200多所名校试教。所以你看人家极富才气、大名鼎鼎的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都按部就班又极富创意地地利用旁批设计了《一棵小桃树》的教学。看了工作坊推课的老师一定记得,他先是利用旁批了解学情,然后教学生利用旁批阅读,最利用旁批用学生已掌握的托物言志的方法体会作者借小桃树表达的感情。或许老师会认为,怎么感觉教的痕迹还是有点。我是这么看的,语文老师要做好学生与旁批之间的桥梁,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利用旁批学会自读,这总需要一个过程。不熟悉部编教材的语文老师有时候都不太明白旁批的意义与自读指向,何况是七年级的学生呢?</div><div> 那么利用旁批可以怎么教学呢?大家看这么做行不?用下面的一种思路设计完成教学任务。</div><div> 一、改一处旁批。如文中第一处旁批是否可以改成“文章以设问的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div><div> 二、仿一处旁批。也举第一处的例子。作者提出两个答案又予以否定,引人思考:作者认为什么事最苦。</div><div> 三、创一处旁批。就语言的品析写一处旁批。</div><div> 当然应该还有很多别的方法,虽然这些想法还很不成熟,但值得我们去探讨。请老师注意,我提醒关注旁批,并不是说自读课必须要用到旁批。</div><div><br></div> <h3> 最后让我们看一看,澧县余艳老师利用阅读提示教自读的省级一等奖课例。</h3> <h3> 别走开,后面还有精彩。</h3><div> 针对自读课,围绕《一棵小桃树》,工作坊推了四堂课,有的是自读,有的是非自读,我们想通过课型比较让老师们对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区别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还安排了一堂学员微讲座《语文有味在自读》,我们想通过她对部编七上自读课的整体解读以及试教经验分享与我针对李英子老师《最苦与最乐》教学的点评,让老师们在面与点上去把握自读课文。</div><h3> 饶丽,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以来,怀揣着教育的梦想,活跃在三尺讲台,尊重学生个性与发展,诠释教育执着和勤勉。近几年参研过一个省级课题,主持过一个省级课题,现在正主持着一个市级课题。</h3> <h3> 《语文有味在自读》是一份相当不错的研修成果,或者叫试教经验总结。你看她整理的部编七上自读课文的资料,单元目标、阅读提示、旁批、教学重点一一详细列出,集腋成裘,终成精品资源;你看她对自读课文的理解与试教经验分享,从课标到具体篇目,从叶圣陶到自己,从宏观到个体,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可以拿来琢磨、试用的好成果。如阅读速度的训练、圈点批注习惯的培养、十字常规习惯的养成等等,无不带着泥土气息,散发果实的馨香。</h3> <h3> 在工作坊搞培训,会被冠上一个并十分不动听的名字——专家。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土八路,但是,老师们在工作坊里应该可能感受得到,如果生活不赶,我们这些所谓的土专家,还是想努力做出土鸡、土猪的风味。无论是坊辅导员周亚玲老师的《引领放手 彼岸花开》还是饶丽老师的《语文有味在自读》,无论是张惠敏老师的《说明文与议论文比较阅读》还是李英子老师的《最苦与最乐》,我们所有资源都会放在工作坊里,你什么时候想研究自读课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去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搞好服务,搞好推介,搞好建设。</h3><h3> 老师们,研修还有时间。所以最后我想说,你的研修成果,是我们儿童节最大的期望。</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