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564fa"><i><b> "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风景",这是驴友对"丙察察"的评价,正是这种穿行在天堂地狱之间的极致体验,让人欲罢不能。然而,曾经只有越野爱好者才敢挑战的丙察察,在历经两年半的改头换面后,这条危机四伏的越野进藏路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不自虐、不危险、一路美景赏遍的四级公路。</b></i></font></h1> <h1> "丙察察"线是新滇藏线中的一段,以云南境内的丙中洛镇为起点,途经察瓦龙乡,结束于西藏境内的察隅县。如以察隅作为起点,驴友中俗称"反穿丙察察"。</h1><p><br></p> <h1>从然乌镇出发,翻过4900米的德姆拉山口就到察隅了</h1> <h1> 到察隅,下察隅是一定要去的,因为那里有着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的僜人部落。</h1><h1> 下察隅镇位于西藏的东南角,东南与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接壤,离大家熟知的麦克马洪线很近,离去年与印度对峙的洞朗也很近。下察隅镇境南部与藏南其他地方一样,为印度非法侵占实控。</h1><h1> 僜人俗称"僜巴人",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印度过来的。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而住在下察隅的只有13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h1><p><br></p> <h1>下察隅镇沙琼村的僜人部落</h1> <h1>部落首领(拍自画像)</h1> <h1>部落首领家中的一面墙上挂满了牛头骨,牛头骨及上方锅盆的多寡代表了主人的地位。</h1> <h1>僜人的吊脚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可圈养牲畜。</h1> <h1>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水果芭蕉随处可见。</h1> <h1>入住察隅的平安大酒店。</h1><h1>先生的弟弟湘生夫妇是第二次来察隅,2013年秋第一次反穿"丙察察"也是住在此地。酒店的汪老板是个热心人,怕他们不认路,亲自开车给他们带路,为了安全起见,还伴驾了一段路程。也正是因为湘生夫妇曾体验过改造前丙察察路途的险恶,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给我们讲述了不少当时的情景。</h1> <h1>每年春季丙察察开放通行后,南来北往的穿越车辆非常多,冲着"平安大酒店"网上的口碑,都会聚集于此。只要看到酒店的大厨摆开了烤全羊全猪的架势,就说明"丙察察"旅游的季节开始了。</h1> <h1><i><b><font color="#1564fa">第二天一早离开察隅踏上穿越的征程。出察隅不久到达桑久村,村口岔路口一块大石头上标有前往丙中洛的路线图。</font></b></i></h1> <h1>自然景观带——松罗沟。松罗有多种称呼,生于深山的老树枝或高山岩石上,成垂条丝状,风吹之时,随风漂逸,予人一种梦幻般的享受。</h1> <h1>公路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据湘生回忆说,他们2013年来时,由茶马古道扩建的土路一直在森林中延伸,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树木。而新修的路为了拉平地基,很多树都被砍掉了。路是宽了、平了,有些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h1> <h1> 这是网上找到的照片,以前由茶马古道改建的老路像这样的陡坡比比皆是。湘生说当时他们在一个泥泞湿滑的陡坡前冲了好几次才上去,而现在这些坡都被削平了。</h1> <h1> 途中要翻越折拉山、金拉山和齐马拉山三座4600米以上的山口 。过了松罗沟不久,就到了折拉山口。</h1> <h1>在网上看到过的雪墙,终于亲临其境。这是前不久一场大雪封路后,铲雪车开路堆积而成。</h1> <h1>山顶上的小冰湖</h1> <h1>湘生夫妇兴奋地爬上雪坡,一辆过往车辆的司机提醒我们当心高反,毕竟在4600多米的高原上,又都是将近7旬的老人。这画面让人想起了古代岩画。</h1> <h1>远处有两条路,上方为新路,下方那条细细的就是茶马古道改建的老路,只有一个车道,辛好他们当时一路上都未遇到对向来车。</h1> <h1>新桥下方为老路的桥。</h1> <h1>路的左下方,依稀可见当年由茶马古道改建的公路,沿着沟壑蜿蜒前行。</h1> <h1>一路上湘生不停地寻找老路的痕迹,毕竟当时的情景印象太深了。山体旁的老路。</h1> <h1>陡峭的山崖不再令人生畏,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可以随时拍下眼中的美景。</h1> <h1>翻过金拉山口后就到了目若村</h1> <h1>目若村的平安饭店,我们在此吃中饭。开饭店的是一对四川夫妇,为我们烧了四碗香喷喷的荷包蛋面,每碗才10元。湘生回忆说,修路前这样的享受想都别想。</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安饭店的涂鸦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室内的墙面也涂满了</span></p> <h1>"入乡随俗",见缝插针,我们在门框上也留下了我们的涂鸦。</h1> <h1>离开目若村后继续翻山越岭,齐马拉山口,也在4600米左右。</h1> <h1>山上的路也还算宽敞平整。</h1> <h1>加了护栏就更有安全感了。</h1> <h1>公路呈之字形一路盘旋而上,公路边的山坡上都筑起了防护墙,以防自然灾害发生时碎石滚落。</h1> <h1>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怒江大桥。据湘生回忆,当年一早从察隅出发,因路不好,到这里已近黄昏。</h1> <h1>公路一直沿着怒江大峡谷走,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湍急的怒江。</h1> <h1>怒江峡谷边"爬在悬崖上的村庄"。当地人充分利用峡谷峭壁上一块突出的台地建房而居。</h1> <h1>前方就是察瓦龙乡</h1> <h1>出了察瓦龙镇,沿途长满了仙人掌。</h1> <h1>丙察察线上有名的"大流沙"</h1> <h1>大流沙边上的小流沙</h1> <h1>所谓的"流沙",其实是小石子,现在在山坡上拉起了铁丝网用以阻挡"流沙"。</h1> <h1>这是网上没有修路前过大流沙公路的照片。</h1> <h1>这是我们通过大流沙后回拍的照片,路况有明显的改观。</h1> <h1>由于当地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有些路段的路况还是不太好。</h1> <h1>公路临江的一边都安装了护拦</h1> <h1>怒江东岸,上面的一条是新公路,下方是没有护栏的老公路 。</h1> <h1>在网上搜到几张以前的老公路的照片 ,拍照者是这样形容的:"……意外的是有很多很多路段在我看来明明是马帮之路 、羊肠小道,根本不可能是车辆行驶之路,特别是我遥远观察时,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它的陡峭度与宽窄度从远视角看来,确定它根本不是车辆能通行的,就是人徒步穿越都是有难度的"。</h1> <h1>网上的照片,看的出来图中的车子尽量贴着崖壁走。</h1> <h1>据湘生回忆,2013年他们来时,不但路又烂又窄,挂在悬崖边上,而且路面还是向悬崖边倾斜,稍不留神就会翻下悬崖,跌入江中。当时有一位随行的女士吓得紧紧攥着同伴的手,一路直哭,似乎感觉今天就是自己生命的尽头。也难怪,第一次出来体验自驾游的乐趣,却被带上了这生死攸关的"死亡之路"!据说这位女士有了这次的"生死体验"之后,现在已成了一位自驾游达人!(网络照片)</h1> <h1>生死攸关(网络照片)</h1> <h1>为了写这篇游记,我曾问湘生有没有当年穿越时拍的惊险照片,他说这样的路况,所有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就怕有点闪失而造成车毁人亡,风景再好,也没有拍照的欲望了。(网络照片)</h1> <h1>这位网友最后说:"……也许我们的这次穿越是丙察察线天堑的最后之人了,因为此时节已是11月中旬了,大雪封山封路的季节到了。而明年,大部分路将修缮改造完毕,这样的感受将再不可遇……"。(网络照片)</h1> <h1>2016年11月正在修建的路(网络照片)</h1> <h1>2018年5月已修好的沿江公路</h1> <h1>"鹰嘴"还是"虎嘴"?</h1> <h1>新开通的沿江隧道,隧道外还有一些老公路的影子。</h1> <h1>进入云南境内,沙石路面变成了柏油路面。</h1> <h1>石门关</h1> <h1>怒江边的茶马古道仍在发挥它的作用。</h1> <h1>公路对面的"五里村"因常年云遮雾罩,被嬉称为"雾里村"。</h1> <h1>"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見",这是人们对被称作"怒江明珠"的秋那桶村的描述。秋那桶村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最北端的一个村子,"桶"在怒族语言里是平和、平安之意。在怒江,凡称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他们散居在方圆十多公里的山中,繁衍生息了几百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的农耕生活。</h1> <h1>村中淳朴善良、天真烂漫的孩童</h1> <h1>古朴的民居</h1> <h1>在蓝天白云底下,青山绿水的环抱中,石板顶的木楞房点缀其中,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地自然淳朴。</h1> <h1>秋那桶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是"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之美,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和谐之美。</h1> <h1>我们在丙中洛下榻的"古道坊"宾馆大堂,布置的很有民族风情。</h1> <h1>丙中洛镇全貌</h1> <h1>将车开到"神山"上,居高临下俯瞰"怒江第一湾"。</h1> <h1>怒江对面的公路不知是通往哪里的。</h1> <h1>公路边观景台近距离看"怒江第一湾"。</h1> <h1>跨过这座铁桥就到达了桃园村,也叫扎拉桶村。每到桃花盛开的时候,这里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桃花节。岛上只有28户怒族村民,他们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h1> <h1>在网上被称谓的"死亡之路",随着道路路况的不断完善已不复存在,此次规划中设计的三条越野穿越体验路线,除墨脱公路外,泸亚公路及丙察察线已无越野感受。道路状况的改善,对当地居民及行路车辆都是大好事,毕竟谁出门都想平平安安回家,只是对越野爱好者来说,寻求越野刺激快感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