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写好诗一般有哪些标准<br /> <br />一、意境:作者必须独立完成立意造境,意境可以采用情景双兼的手法。<br /> <br />二、词采: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高超的想像空间,且表达自如。<br /> <br />三、形象:诗应主旨分明,形象生动。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指。<br /> <br />四、寄兴;也就是寓意。古人云,诗言志。诗为心声。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与强烈的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示出来。<br /> <br />好诗应具备哪些特征<br /> <br />1、诗情: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br /> <br />2、诗意: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br /> <br />3、诗味:他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br /> <br />4、诗趣: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br /> <br />5、诗旨: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br /> <br />6、诗品: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br /> <br />7、诗风: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蕴籍、冲淡、清婉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在此列。只要是见功力、见丰采、见骨概,都是佳章。<br /> <br />诗有哪几种修辞手法<br /> <br />一般来说,诗有赋、比、兴等修辞。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就是叙述陈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作引伸,就是借物或景以开头,也可用作结束。<br /> <br />初学诗者,苦于无人指点,又不能无师自通。我提两点经验之谈,一是仿作,仿作就是仿前人或时贤之作,套用其韵,摹其意,再营造新的意境,然后脱体。二是反作,也就是反古人或今人意作,反作就是内容和形式与原诗基本相同,而持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别出心裁,会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这些都是能迅速提高水平的良方。作诗大概不外乎为情造文或者为文造情两种,随兴抒怀,随怀造境,意笃情真,令人咀嚼仍觉口舌留香,方是真诗。凡谓杰构,必有佳句、警句。佳句风雅神秀,耐人寻味,警句寓意迥远,发人深省。若无佳、警句,虽文脉通畅,语法自然,亦空有躯壳,实无魂魄,终非大家之面目也。<br /> <br />诗有数忌,诗之忌讳简要几点<br /> <br />1、忌一派胡言,毫无事实根据,夸大其辞,狂吹乱赞。<br /> <br />2、忌拾人牙慧,前修时英,用心描摹,易成画虎类犬。<br /> <br />3、忌空洞无物,道理说了一大堆,仍不知所云何事何物。<br /> <br />4、忌人云亦云,他人所言,不加分析,毫无主见,一味附和。<br /> <br />6、忌文不对题,命题写此,着力却在写彼,条理和脉络异常混乱。<br /> <br />7、忌生拼硬凑,偶见他人佳作,手就痒痒强要和之。酝酿尚不成熟,匆匆急就,自我感觉都是在凑韵。<br /> <br />8、忌无病呻吟,生活优裕,偏好风雅,殊无半点诗兴,强作愁情。<br /> <br />9、忌格调低下,人格龌龊卑劣,语言粗俗,又好叫嚣,此种人,此等诗最不可恕。</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 空间的扩张<br />由远到近,先写小景物,再描写大景物,画面的视野愈来愈广阔,诗中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开扩,在空间设计中,小大景物的比例悬殊越大,越能感人。<br />例诗 <br />【塞下曲】卢纶<br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br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br />诗的一开始,是让一支小小的金仆姑(一种箭的名字)----箭的翎羽占满了整个画面(鹫翎jiuling) <br />进而描写帅旗旁边发号令的将军,最后将镜头拉到极远,摄取了千军万马的昂扬气势 <br />短短四句中,由一根极其微小的箭扩张到千军万马的营帐,极庄严的军容。 <br />这种由小景物写起,最后到大景物,以小大景物的悬殊比例,展现了巧妙的空间。 <br />又如:<br />【 新安滩】黄景仁<br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br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br />这首诗在空间设计上 ,实采用自高而下的悬殊比例 <br />自浙江桐庐往安徽屯溪去,沿着新安江上溯,有许多浅水滩,小船要靠竹篙和缆绳才能划上去。 <br />一滩一滩,十丈一滩,阶梯式的层层高上去,经过数百次的加高,新安好像在天上了。 <br />诗中的空间扩张很有序 <br />用仰视的角度,一滩一转,越转越上 从水面直转到天上去 一望这空间高下的比例,水势的湍急,航路的难行,就不言而喻了。 <br />又如:<br />【春怨】刘方平<br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br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br />全诗的景物配置 先写纱窗 再写 金屋 然后写空庭 最后写大门,描写的空间由内向外扩展。 空间的扩张,景物的配置如下: 小景物--中景物--大景物:小大比例;低--高--高低景物配置;里外 景物配置;暗示是以前讲过,景物可不能乱写。<br />2 空间的凝聚 <br />与空间的扩张相反 先写大景物,而后缩小到小景物画面由远及近,视野越来越小 最后选择一个小景物作为视觉的凝聚点,把笔墨集中在上面,给予特写 <br />如:<br />卢纶【塞下曲】<br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br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br />月黑雁飞高 是整个立体空间月、 雁构成高低层次 画面的立体感很强烈----天空 单于夜遁逃,是将视觉拉到地面 欲将轻骑逐,写近处的追逐者 平面上的大地,一逃一追,一远一近 <br />两个点,在夜色中,构成一种广袤的迷茫辽阔感。 <br />我们再来细读这首诗 <br />由第一句立体转入地面时,会觉得空间感已经缩小了许多 <br />再由地面上远处的逃者到追逐者,视野又比广袤的迷茫辽阔的视觉小了许多 <br />到诗的结尾,大雪满弓刀,纯粹将视觉凝聚在 追者的大刀上的雪花上 <br />整首诗也就停滞在 这个凝聚的小景物上 <br /><br />3 空间的转向 <br />诗中的取景,不外乎远观、近观、仰视、俯察、前瞻、后顾等方法 诗人在摄取景物时,有时是从一个角度去摄取 。<br />如:<br />【青溪口号】查慎行<br />来船桅杆高,去船橹声好。<br />上水厌滩多,下水惜滩少。<br />这首诗就不是从一个角度去取景 取景角度也不是固定不移的 而是在移动中取景将各个角度所把握到的行舟的特性,综合在一首诗的画面上 上水的船先看到桅杆,下水的船响起了轻快地橹声 上划的船嫌水滩太多,划下去时嫌水滩太少 诗人从两个反方向的角度去取景,形成了对比,产生趣味。 这种取景就是空间的转向。 <br />小结: <br />无论古绝、律绝、五绝、七绝,他们的空间景物配置,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不妨碍我们对空间设计的理解。 <br />4 空间的深度 <br />一首成功的诗,在空间设计上、取景上必须仰仗景物的远近大小布置、光线晦明的映衬,来强化空间的深度。 <br />(1)用动态方向的改变来显示空间的深度 <br />如:<br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br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br />这首诗,原是一连串的慢动作 显示伫立痴望,因为庭阶露重,便放下了水晶帘,但人儿依然在这里痴望。 <br />就空间而言,人物并不曾移动 就动作而言,首尾只是一味的痴望 但在这幽静的诗句里,却包含了四个动词 <br />从低端【生】起白露,到从外面【侵】了罗袜,从上面【下】水晶帘到里面【望】秋月。 <br />各种不同的方向改变,感觉上有许多层次不同的空间 尤其是一二句写寒露侵来,三四两句写痴人望出去 这种无意间内外移动的描写,表现出空间的深度。 <br />再则由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都带着丝丝发亮的性质,使全诗字面的组合统一而和谐 <br />房内玲珑的帘光,台阶上晶莹的露光,天上皎洁的月光,虽然都是半晦不明的东西,却远近有致的点出了空间的深度。 <br />(2)用景物远近的布置来显示空间的深度 <br />例诗<br />【枫桥夜泊】张继<br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r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r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一句 取的是天边的远景 <br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句 取的是船侧的近景 <br />一句写天,一句写水 这濛濛的水天夜景,已将上下远近空廓的空间构成 三四句远近景物的配置 远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近处有夜泊的客船 这些或远或近的景物,表现出四面八方或晦或明相互配置的轮廓 <br />又仗着钟声,使空间有了明确的深度 <br />反过来说,正是空间有了深度,所以夜半的钟声听起来也有了特殊的味道。 <br /><br />5 空间的改造 <br />诗中的空间,可以是现实世界空间的再现,同时也可以根据诗人的情感,将其改造。 <br />例子:<br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刘禹锡<br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br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br />这首诗作于公元808年2月,当时令狐楚已经被命为兵部尚书、东都守令 3月才从长安出发到东都洛阳去,所以说花到开时不到家 ,东都洛阳离长安并不远,但诗人为了夸张这离别的情绪,说一踏出长安的东门(春明门),就像是天涯之隔了(是把空间给主观的改造)。 <br />更可况是远道洛阳去呢,身在春明门外,已经与在天涯相似,那能再关切故园的牡丹开与谢? <br />这样分析,诗人所改造的空间(春明门外即天涯),虽然和现实世界的空间不相符合,但就诗境而言,却是很惬意的。<br />又如:<br />【 题寿安甘棠馆】刘禹锡<br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br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br />寿安城在洛阳西南七十里,旧时称甘棠县。 这甘棠馆的大门正面临着通往洛阳的大道,车马交驰,红尘滚滚 甘棠馆的大门内,则是桃花灼灼,清幽绝俗。 门里门外,只有十来步,就分明隔成两个俗雅悬殊的世界。 依现实的眼光看,门外的车声飞尘如何不能传进门内来呢? <br />门内的花光霞影又如何能不透露到门外去? 但在诗人的主观感觉下,一道门就间隔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 十几步外,就有尘土和烟霞的不同,红尘与仙境的殊异。 <br />6 空间的简化 <br />诗的字数有限,所以我们在取景时,万不可把看到的所有景点景物都一一地填充到诗中去,把诗写成景点介绍或说明书之类。 <br />在空间取景时,必须要对面前的景物进行简化。 即选取一两件景物,细致的去配置、描写,使诗的空间趋于单纯化、固定化。 <br />比如:<br />【 杂诗】王维<br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br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br />全首属于问答式结构,用亲切的口吻,谈故乡。 但故乡一词唤起的概念是十分笼统的,他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空间,很抽象空泛。 <br />故乡可写的事情很多,景物也很多。 <br />但本诗 ,作者在三四句,将故乡许多景物给予简化,只选择绮窗和梅花两个很具体的景物,布置出一个精美的小空间。绸糊的绮窗作底,衬托寒梅。 这寒梅是空间简化处理后独存的景物,在诗的空间中,十分耀眼,诗的趣味也随着空间的简化充分地表达出来。 <br />又如:<br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br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br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br />第一句写宦情羁思,全属于抒情 第二句写春意转迷,半情半景 。但这两句十分抽象空洞 <br />到三四句,全部写景 <br />山城过雨百花尽,一句所描写的空间很大,但山城百花等字面仍然觉得很空泛,意象不是很鲜明, 然而笔锋突启 到"榕叶满庭莺乱啼"一句,实写出作者眼前的实在景物! <br />一个只有庭院大小的空间,积满榕叶 ,莺声乱啼,空间缩小了,景物也有了过滤性的选择,以榕叶关合着诗题。 <br />以莺乱啼的乱字,道出情思凄凄、春意转迷的原因。 所以,末句是压缩着许多意思暗示在景物里。 这就是在对空间取景时,选取眼前的景物时要对眼前景物进行简化,选取一两件景物,细致的去配置、描写,这是感人的魅力所在。 <br />关于空间设计,咱们简单了解这些就行。当然靠这点时间要解决空间设计过程中景物的配置,很难,但我们了解这些,在以后写绝句时,能熟练的学会应用两三种技法就好。</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