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瑛老師原作與配文</h3> <h3><br></h3><h3>“杜鵑花開放的季節也是蕨草生長茂盛之時,大片的花樹林邊緣被蕨草簇擁著,一場春雨過後,蕨草上面會鋪上一層彩色落花,原本讓人惋惜的景象卻由於色彩的渲染頓時讓人有闖入仙境的錯覺。花為鳳,草為巢,恰是上演了一出繽紛熱鬧的《鳳還巢》。” 這是王瑛老師繪本裡《鳳還巢》配文的原話。喜這簡略文字裡的禪意十足。</h3><div><br></div><div>落葉滿地的小徑,蕨草遍是,幾朵剛剛還在盛放的杜鵑花朵,剎那就飘忽无常,掛在枝頭 ,散在空中,落在草間,宛似寻到此生的归宿。</div><div><br></div><div>葉落歸根,榮枯隨緣。仿佛站在王瑛老師寫生的境地前沿,正看這一幕幕從眼前隨風掠過。仿佛自己是那一蓯從徒長的蕨草,又似那一朵朵隨風爾逝的花朵。</div><div><br></div><div>恍惚然然間想起了那位悲欣交集,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弘一法師。他的經歷在影视和文学中被无数次唯美演绎,连同一阙《送别》,成为历史上的绝唱。有限之身在尺天寸土开花结果,當止則止,這種对生命圆缺的尊重,令人歎為觀止。</div><div><br></div><div>還有那位寫《呼蘭河傳》的女子,想起她笔下那剎那生滅的火烧云。萧红,那个孤独寂寞的女子,那个内心纤弱敏感的女子。那个歷經沧桑卑微與隱忍,文字卻如初生婴儿般浑然天成的女子。绚烂之极,短暂无比,宛若這蕨草上的落英,哪怕一月,甚至一天,也无遮无拦的爱過与痛過,也盡情的綻放過。</div> <h3><br></h3><h3>這一幅《鳳還巢》的墨線描得可真是如吾之思緒一般,一波三折,起起伏伏。</h3><div><br></div><div>客廳的燈光亮度,實在不足以勾勒工筆重彩的墨線,於是乎,臥室的檯燈自然被請了出來。白熾聚焦的燈光下,夜,似乎更安靜了。</div><div><br></div><div>准备上墨线之前,似乎也沒有急著提笔就画,還是分析了一下画面的先後順序,花朵的層面與次地,提笔前也在空中虛勾了一下,可是,可是,落第一笔时,依然些許的手生和紧张,以至於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低級錯誤。居然把第一筆的試筆畫在了正式的鉛筆稿上,嗚嗚,儘管只是花蕊般大小的一個小圓圈⭕ ,它就在那兒,右上角,它就在那兒,笑著。</div><div><br></div><div>開始鈎墨線了,按照老師說的从一些短线鈎,從次要的線條開始鈎,從藏在后面的线条開始鈎。顺手時,覺得毛笔贴合自然;逆筆而行,則如筆尖長了倒刺,手不是自己的,筆也不是自己的了。時而长線,時而短線,時而停,時而頓。可是,可是,又出錯了,老師筆下那飄逸婀娜的花朵,到了我這兒硬生生就旁逸斜出了。趕緊用橡皮檫,墨跡已滲透進去,擦試不掉,又用水漂洗,依然無果。最後,只好在這出錯的花瓣上添了一個小花蕊,想要遮掩那不經意的不枝不蔓。然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總,那無中生有的小花蕊,墨色較其他的都深,僵硬,不自在。師曰,與其畫蛇添足弄巧成拙,不如保留瑕疵坦坦蕩蕩。</div><div><br></div><div>無論再怎麼的心生悔意,吾已回天無力。正如老師說的,画面主体就跟舞台上的角儿一样,是不容许出错的。</div><div><br></div><div>再就是留白。由於覺得太過繁複,唯恐駕馭不了,左下角的蕨草,被我擅作主張的捨掉,初看,似乎沒什麼彆扭,也不以為然,可是,再次審視,怎麼都覺得不協調了!老師指正,問題主要出在左下角,捨掉蕨草後的左下角,有了成片的留白,與右上角,勢均力敵,既顯突兀,又有一種難言的無力感。所以,留白不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多一分既滿,欠一分則虧。</div><div><br></div><div>彷徨,糾結,與不安。師又言,“线条越来越耐看了。” 那顆想要撤退的心禁不住又釋然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div><div><br></div><div>是呀,作家莫言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div><div><br></div> <h3><br></h3><h3>吾于燈下桌前落字為稿,用手機輕敲着细碎的文字,记录简单的心情,記錄生活的點滴,記錄日常的煙火。</h3><h3><br></h3><h3>不為別的,再深情的记忆,终被薄情的岁月悄然抹去。安静無爭,平凡度日,如此,甚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