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在止于至善。</b></h1><h1>译文:大学的宗旨,注重弘扬高尚的德操,进而使人弃旧图新,归宿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先师孔子行教像</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b></h1><h1>译文: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嘉祥曾子庙之宗圣曾子石刻像</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b></h1><h1>译文: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嘉祥曾子庙之曾子塑像</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b></h1><h1>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品德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宗圣曾子画像</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h1><h1>译文: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子讲学图</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b></h1><h1>译文: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应重视的却被轻视,应轻视的反而受重视,从没有那种治理天下的方法。</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b></h1><h1>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寄托了先贤内圣外王的崇高理想。它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经历代大儒修改完善,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治国安邦和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居首位。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h1><h1>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h1><h1>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理论,以及关于修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曲阜孔庙之弘道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