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style="color: rgb(1, 1, 1);"> 一饭之恩</b> </h1><p> 文/田园雅客</p><p><br></p><p> 几十年来,不记得走过多少路,也不记得吃过多少饭。饭,就好像生活中的一件不足轻重,无需挂齿的须些小事。天天吃饭,一般早、中、晚三餐,有时还有早茶、宵夜,夜啤……。今天加班到中午2:20,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办公室,从办公桌底下,摸出一盒泡饭,准备将就一顿,一同事见状,说:“你看,盒饭都快过期,我给你点外卖……”,我心里莫名一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饭之恩”四个字,突突地在我脑海里冒了出来。</p><p> 饭,虽是日常琐碎之事,也是“人生大事”,人生就是在吃、吃什么、如何吃上纠结数千年,从树皮草果,到生吃野味,从生火熟食,到珍馐美味,从瘦骨嶙峋,到肥头大耳……,都是饭的结果。对饭的思考,最多的时候是饥饿 ,对饭的情感,最好的时候是情调,对饭的虚伪,最多的时候是应酬,对饭的厌恶,最多的时候是奉承。追求饭的美味的同时,也享受着饭的烦恼。</p><p> 饭,过去是生存的需求,是“钢需”。记得小时候,农村生活很困难,我一年也难吃几顿饱饭,基本上是上顿红薯下顿青菜,一年四季,难见荤腥,一家子面带菜色,瘦骨嶙峋,不逢年过节,难见一片猪肉,就是逢年,一大家子炖上几斤猪肉,加上大锅萝卜,大年三十能吃上肉,过了三十天,就盼有客人来,方能看见肉的影子,一锅萝卜,吃到正月十五,都酸了也舍不得倒掉。记得十二岁那年,我同父亲在大年三十还在场镇上炒包谷泡,一炒就炒到了下午快三点,人家都回家团圆了,我父子俩还满脸煤灰黑黢黢地在收拾工具,这时,在蚕茧站工作的一位嬢嬢,用洋瓷大碗,给我父子俩盛了两大碗米饭,上面还加有回锅肉,胡萝卜海带炖猪脚,我蹲在墙角,美美吃完了今生中至今难忘的年饭……,从此之后,“一饭之恩”在我的记忆里,就留下了深深的烙痕。</p><p> 饭,现在是生活的价值,是“价值”的体现。吃饭,要分场合,要分同桌,要分类别,要分酒水,要分菜系,要分特色……,一顿饭,吃出五花八门,吃出高低贵贱,吃出情感生疏,吃出效益地位……。现在的饭,不“好”吃,血糖高了不吃甜食,肝功差了不吃内脏,尿酸高了不吃海鲜,胖的爱吃素,瘦的爱吃肉,老的爱吃软,少的爱吃鲜,女的爱吃水果,男的爱吃辛辣,一顿中餐安排下来,“众口难调”四个字的真正内涵就不言而喻了。美食的发展,也从人们“挑剔”的眼光中,越来越有品位,越来越有新意,菜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菜式的繁复越来越惊艳,但就是吃不出“饭”的味道。</p><p> 古云:三生有幸,一饭不忘。贫无法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人生之中,有很多经历,难得意外的帮助是很幸运的事,即便是一餐便饭,那也是恩情,也不能忘记,贫困之时,不会有人给你送钱送财,但生病之时,倒是有人给你上一贴治病良方。有个小故事:当年韩信年少之时,家里贫困,村里一老妇见其可怜,就将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韩信很感动,说:“将来我有成就了,一定报答你”,老人说:“我给你吃饭,是看你可怜,不是要你报答”,数年后,韩信封侯,用千金报答老人“一饭之恩”。这可能就是“一饭之恩”的最早来历吧。</p><p> 饭,它的本质是解决人的生存之本,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缺失去了最本质的特征。饭的“新吃法”,重新赋予饭的新使命,吃饭,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手段,开会吃个饭,交友吃个饭,履新吃个饭,结婚吃个饭,升学吃个饭,谢恩吃个饭,偶遇吃个饭,请领导吃,请长辈吃,请同事吃,请朋友吃,请同学吃,请闺蜜吃,请下属吃,请老板吃,请经理吃,请亲戚吃……,好一个“吃”字了得,吃到兴处,吃出了交情,吃出了感情,吃出了友谊,吃出了效益……。饭的新使命也在觥筹交错中得到新的升华。</p><p> 饭,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家围桌而坐,代表着幸福圆满,同桌共食,畅谈各种友好话题,表达不同形式的情感和敬意,相互之间互相敬酒,布菜,宣泄不同情感,在精神上给同桌者带来的不尽的愉悦和欢乐,相聚是一种情结,吃饭一种尊崇。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尊崇都是通过吃饭这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提倡健康的饮食,是吃的新境界。“一饭”现在虽再难令人有很多感动,但“报恩”之心却不可缺失,这是一种基本却至上境界。</p><p> 一饭之恩,应当涌泉……</p><p><br></p><p> 2018年6月1日</p> <h3>美味下饭菜,忠州豆腐乳。</h3> <h3><font color="#010101">特色美小吃,石宝蒸豆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千年传承艺,香山蜜饼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滴乌杨酒,十里高粱红!</font></h3> <h3>美味忠州地,传承忠义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