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脑海的记忆之16:“农业学大寨”、“人定胜天”之壮举

菊韵(免加V免聊)

<p class="ql-block"><b>陈永贵和郭凤莲,是当年大寨的带头人。</b></p> <h1><b>继“工业学大庆”和“学雷锋”运动,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项运动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b></h1><div><b> </b></div><h3><b> </b></h3> <h1><b>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村,一个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小山村。那里土地贫瘠,灾患不断,但他们从不向政府要钱,自力更生,与天斗、与地斗。在陈永贵、郭凤莲的带领下,人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期盼改变现状,多打粮食,使人们能填饱肚子。当时,他们的举动被《光明日报》报道后,《人民日报》转载并发表社评。毛主席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就这样,全国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大寨运动。</b></h1><h1><br></h1> <h1><b>大寨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大寨,一块块梯田赫然出现在黄土高坡上,成了一道永不褪色的靓丽风景。</b></h1> <h1><b>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寨,早已成为红色旅游地及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啦!</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边例举农业学大寨实例:</b></p> <h1><b>“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的修建。</b></h1> <p class="ql-block"><b>看了下图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照片,你惊心不?我真替他们捏着一把冷汗。</b></p> <h1><b>河南林县人民于1960年~1969年,用了近10年时间,在巍巍太行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打眼钻洞、开山凿石,修建红旗渠。他们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挥洒汗水,不怕苦累、不避危险,在半山腰石壁上修造一条人工水渠。十年里,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它蜿蜒于太行山脉,总长度1500公里,引漳河水入林县。清清的渠水无声地流着,浇灌着林县的土地,供给着林县人民的生活用水。</b></h1><h1><b>红旗渠,可以说是用林县人民的汗水和鲜血换来的呀!它将永载青史,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巍巍丰碑,鲜血染成。让人民永远记住那些为修建“红旗渠”而失去生命的干部和群众吧!</b></h1> <h1><b>红旗渠的建成,改变了几千年来林县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状况。功垂千秋,造福万代。</b></h1><h1><br></h1> <h1><b style="color:rgb(1, 1, 1);">河南省水利厅.江河诗书画社社长:柳福元,惊悉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病逝,写下沉痛诗篇《名垂太行,山碑永在》。</b></h1><h1><br></h1> <h1><b>红旗渠,它是“农业学大寨”运动闪亮一奇葩;它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精神的结晶。它名扬中外,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b></h1><h1><b>隋朝,隋炀帝劳民伤财,开凿了京杭大运河,那是供帝王妃子游玩之见证;新中国,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那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人工天河”。这就是共产党与封建帝王的不同,这也是新中国与旧时代的最大区别。</b></h1> <h1><b style="color:rgb(1, 1, 1);">如今,红旗渠已成为红色旅游区及中国干部党员的爱国教育基地。</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垫 地</b></h1> <h1><b>我老家在洛阳新安县磁涧乡,临近洛阳市,是丘陵地区。记忆中,我十来岁时,晚上就参加垫地劳动了。因为只有挣工分多才能多分到一点的粮食,以求饱腹嘛。</b></h1><h1><b>记得我村垫地的情景:白天干了一天活的人们,在秋收后的夜晚,全村男女老少都在一块山坡地里垫地。电工扯来电线,挂上两个200瓦的大电灯泡,大家围着一个大土坡,有人用镢头刨土,有人用铁铲往架子车上装土石,有人推车往田地低凹处倒土。叮叮当当,响声不断,山村的夜晚交织着一首“垫地曲”。大家都不叫苦、不说累,手脚不停地干活,从晚上七八点,一直干到夜里十点多,队长才说一声:“下工了!”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各自回家休息了。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天天晚上垫地。</b></h1><h1><b>几年以后,我村再也看不到凸凹不平的坡子地了,无论面积大小,都很平整。</b></h1> <h1><b>垫平坦的田地,那些年,粮食到底增产没有?我只记得1985年,甚至于1990年前,农民们都是缺少白面吃,盼望小麦增产,能吃白馒头,能喝白面条饭。</b></h1><h1><b>这也难怪,那年代,因我国特殊的国情,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很落后,小麦、玉米等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很低嘛。</b></h1> <h1><b>我想:我村那年代的夜里垫地,只是全国农村农民垫地的一个缩影吧。</b></h1><h1><b>先辈们用辛勤的汗水垫平展的田地,为后来的农业机械化耕种和收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h1><h1><b>喜看今日机器代替农民忙,不忘昔日夜里灯下垫地苦。</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文章/菊韵</b></p><p class="ql-block"><br></p>